李海,劉慧玲,廉春容,黃凌凌,楊園園,房紫陽,張欣,韋金婷,2,馬時敬,2,舒方義,王金花
(1. 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基礎醫(yī)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2. 右江民族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廣西 百色 533000)
兒童青少年時期是生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肌肉與骨骼的發(fā)育經(jīng)常作為評判兒童青少年發(fā)育的重要指標,同時身體肌肉量及其分布作為人體組成學的一部分越來越受到關注。國外有專家學者對兒童青少年肌肉分布和肌肉量進行過相關研究,而我國在這方面研究起步較晚,目前我國已有專家學者對我國漢族[1]、廣西壯族[2]、西藏藏族[3]、廣西侗族[4]等民族的兒童青少年肌肉分布特點進行了分析。但是,針對廣西仫佬族和毛南族兒童青少年肌肉分布特點的研究少見相關數(shù)據(jù)。為了填補廣西仫佬族和毛南族兒童青少年體成分資料的空白,積累人類學資料,本研究運用生物電阻抗法(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研究廣西仫佬族和毛南族肌肉分布特點,并對其變化規(guī)律進行闡述,為廣西仫佬族與毛南族兒童青少年健康指數(shù)評價的后續(xù)研究和改進提供肌肉量的參考。
1.1研究對象 2013年10月至11月,隨機選擇廣西省河池市羅城縣、環(huán)江縣兩個縣生活居住的毛南族和仫佬族6~16歲兒童青少年進行調(diào)查,根據(jù)年齡段分組,男女各11組(6~16歲)共計1 395名兒童青少年作為受試者。所有受試者在參與時都被告知研究程序。在知情同意情況下,受試者接受了訓練有素的研究采訪者的采訪和進行測量。受試者發(fā)育正常,身體健康,年齡在6~16歲之間,受試者在當?shù)厣畲笥?年。通過詢問或填寫調(diào)查問卷,將有以下情況之一者進行排除:①患有嚴重心臟、肝臟、腎臟、骨關節(jié)疾病;②患有血液、內(nèi)分泌、風濕免疫等系統(tǒng)疾病;③長期服用抗癲癇、甲狀腺激素、糖皮質(zhì)激素等影響骨代謝藥物。所有研究程序經(jīng)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研究方法 利用生物電阻抗分析儀(日本TANITA,MC-180)測定參與者的身體成分各項指標,清晨空腹測定并排空尿液。在安靜狀態(tài)下,讓受試者裸足站立于測試儀上,雙足踏在儀器的足部電極上,雙手握住手部電極,手指與手掌分別與相應電極點接觸,兩手臂自然下垂。測定與肌肉相關的各項數(shù)據(jù)。為了方便計算,肌肉率=(相關部位肌肉量/體重)×100%[5];骨骼肌質(zhì)量指數(shù)(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是通過上下肢肌肉量(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得到的[6]。
1.3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分析用SPSS 26.0統(tǒng)計軟件完成。在對數(shù)據(jù)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后,使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或秩和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廣西仫佬族與毛南族兒童青少年總體肌肉含量 廣西仫佬族和毛南族兒童青少年肌肉總量整體呈上升趨勢,仫佬族和毛南族女性兒童青少年總體肌肉率分別在8歲、9歲之后呈下降趨勢。見表1、表2。
表1 廣西仫佬族兒童青少年總體肌肉含量測量結果
表2 廣西毛南族兒童青少年總體肌肉含量測量結果
2.2廣西仫佬族與毛南族兒童青少年身體各部肌肉量 仫佬族和毛南族男性兒童青少年四肢、軀干肌肉量及肌肉率均成上升趨勢,仫佬族女性兒童青少年各部位肌肉率在10歲時達到高峰,而毛南族女性兒童青少年四肢肌肉率在10~11歲時達到高峰,軀干肌肉率在6~16歲時成下降趨勢。見表3~表6。
表3 廣西仫佬族兒童青少年四肢、軀干肌肉量測量結果
表3(續(xù)) 廣西仫佬族兒童青少年四肢、軀干肌肉量測量結果
表4 廣西仫佬族兒童青少年四肢、軀干肌肉率測量結果
表4(續(xù)) 廣西仫佬族兒童青少年四肢、軀干肌肉率測量結果
表5 廣西毛南族兒童青少年四肢、軀干肌肉量測量結果
表5(續(xù)) 廣西毛南族兒童青少年四肢、軀干肌肉量測量結果
表6 廣西毛南族兒童青少年四肢、軀干肌肉率測量結果
表6(續(xù)) 廣西毛南族兒童青少年四肢、軀干肌肉率測量結果
2.3廣西仫佬族與毛南族兒童青少年的相對骨骼肌質(zhì)量(SMI) 廣西仫佬族與毛南族男性兒童青少年的SMI見圖1;廣西仫佬族與毛南族女性兒童青少年的SMI見圖2。仫佬族與毛南族男性兒童青少年SMI均成上升趨勢,但僅在8歲、10歲、13~15歲時兩民族之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仫佬族與毛南族女性兒童青少年SMI分別在9歲和12歲時有所下降,且兩民族女性僅在9歲和14歲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注:同一年齡不同民族間比較,#P<0.05。
注:同一年齡不同民族間比較,#P<0.05。
3.1廣西仫佬族與毛南族兒童青少年肌肉分布的年齡變化趨勢 在兒童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人體體成分(肌肉、脂肪和骨骼等)會發(fā)生顯著變化。有研究認為,年齡、性別、營養(yǎng)狀態(tài)、運動頻率和強度、藥物等是影響體成分的主要因素,其中年齡因素至關重要[2,7-8]。
3.1.1廣西仫佬族兒童青少年肌肉分布年齡變化趨勢 本研究中,仫佬族受試者的肌肉分布在6~15歲時肌肉量處于上升狀態(tài)。但與15歲相比,16歲仫佬族受試者的肌肉量略有下降。類似的,一項針對中國城市3~17歲兒童青少年研究發(fā)現(xiàn),16歲女性的肌肉量與15歲女性相比略有下降,但男性的肌肉量并無下降,只呈現(xiàn)增長減緩趨勢[9]。值得注意的是,男性總體肌肉率隨年齡變化不明顯,而女性總體肌肉率隨年齡增長呈現(xiàn)下降趨勢。仫佬族兒童青少年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軀干肌肉量均隨年齡增長而增長,下肢肌肉增長大于上肢肌肉增長。但仫佬族兒童青少年四肢肌肉率隨年齡變化不明顯,而軀干肌肉率隨年齡增長呈下降趨勢,表明兒童青少年軀干肌肉率對總體肌肉率影響較四肢肌肉率大。在SMI方面仫佬族男性兒童青少年SMI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而仫佬族女性在8~9歲區(qū)間SMI呈現(xiàn)下降趨勢,其余年齡段SMI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生長激素作為青春期生長發(fā)育的重要調(diào)節(jié)因子,在生長發(fā)育的不同時期其分泌量不同。3~12歲兒童生長激素比成人時期更敏感,而13~18歲青少年的生長激素水平高于3~12歲兒童[10],可能是肌肉量在兒童青少年時期隨年齡增加的重要原因。
3.1.2廣西毛南族兒童青少年肌肉分布年齡變化趨勢 毛南族受試者的肌肉分布在6~14歲肌肉量處于上升狀態(tài);與仫佬族兒童青少年類似,毛南族兒童青少年男性總體肌肉率隨年齡變化不明顯,而女性總體肌肉率處于下降趨勢。除14~16歲女性軀干肌肉量外,毛南族兒童青少年四肢與軀干肌肉量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下肢肌肉增長大于上肢肌肉增長。毛南族兒童青少年的四肢肌肉率變化不大,僅軀干肌肉率隨年齡增長而下降,與仫佬族變化趨勢一致。在SMI方面毛南族兒童青少年SMI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3.2廣西仫佬族與毛南族兒童青少年肌肉分布的性別差異 青少年生長過程中由于性激素及生長激素水平的不同導致發(fā)育的水平不同。因此,兒童青少年肌肉分布存在性別差異。
3.2.1廣西仫佬族兒童青少年肌肉分布的性別差異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廣西仫佬族兒童青少年的肌肉量在13歲之后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而肌肉率在11歲之后就存在性別差異。值得注意的是,仫佬族兒童青少年下肢肌肉量在12歲之后就存在性別差異,上肢肌肉率在9歲之后就存在性別差異,下肢肌肉率在11歲之后存在性別差異。男性仫佬族兒童青少年的SMI高于女性SMI,這可能是由于11歲青少年陸續(xù)進入青春期,由于性激素分泌的不同,男性以雄性激素增長為主,女性以雌激素增長為主,雄性激素的增加促進骨骼和肌肉發(fā)育,雌激素的增加促進脂肪的發(fā)育[11]。
3.2.2廣西毛南族兒童青少年肌肉分布的性別差異 廣西毛南族兒童青少年的肌肉量在12歲之后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而肌肉率在11歲之后就存在性別差異。而右側上下肢肌肉量在6~16歲均存在性別差異,而左側在7~8歲和12歲之后存在性別差異,右側上下肢肌肉量比左側上下肢肌肉量高。原因可能是男性兒童青少年相對于女性來說更喜歡戶外活動,而運動更有利于右側肢體發(fā)育。9歲之后男女性四肢肌肉率均存在性別差異,軀干肌肉率在13歲之后才存在性別差異。此外,毛南族男性兒童青少年SMI比女性高,與仫佬族兒童青少年的性別差異類似。
3.3毛南族和仫佬族的骨骼肌發(fā)育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仫佬族和毛南族兒童青少年骨骼肌質(zhì)量指數(shù)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與之前文獻發(fā)現(xiàn)一致[12]。不同的是,毛南族男性的SMI高于同年齡段的仫佬族男性,但僅在8歲、10歲、13~15歲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毛南族女性的SMI在9歲、14歲時高于同年齡段仫佬族女性。同時,仫佬族女性的SMI在9歲時出現(xiàn)下降,分析可能的原因是由于本研究的9歲仫佬族女性參與者的上肢肌肉量較8歲參與者少,從而使得其SMI在9歲時與8歲參與者相比也下降。此外,仫佬族男性在8歲時有下降的趨勢,但不如女性明顯。值得注意的是,毛南族男性沒有出現(xiàn)這種趨勢。根據(jù)廣西少數(shù)民族的遺傳從遺傳角度分析基因研究,毛南族3個STR基因座共檢測出18種等位基因,其基因頻率分布在0.0050~0.4525之間[13],而仫佬族群體的15個STR基因座共檢出了135個等位基因,其頻率分布在0.0027~0.5301之間[14]。說明廣西毛南族與仫佬族之間的基因分布差異,可能是造成兒童青少年SMI差異的原因之一。對于中國其他地區(qū)的城市兒童青少年來說,SMI在3~14歲時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在14~16歲男性青少年SMI隨年齡增長,而女性青少年SMI隨年齡增長而下降或持平[9]。與中國不同地區(qū)兒童青少年的骨骼肌指數(shù)研究相比,世界不同地區(qū)的兒童青少年的骨骼肌發(fā)育也存在差異。之前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韓國男性SMI在15歲時達到高峰,女性在10~11歲時達到高峰[15]。而一項針對6~11歲的捷克兒童青少年的研究表明,四肢肌肉量隨年齡增長而增加[16]。總之,兒童青少年SMI的差異可能是由于種族間、地區(qū)間的差異造成的。
綜上所述,廣西仫佬族與毛南族兒童青少年肌肉分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具有性別間和民族間的差異,其特點大體上與大多數(shù)兒童青少年正常發(fā)育規(guī)律相符[17-20]。總的來說,本研究創(chuàng)建了廣西仫佬族和毛南族兒童青少年的肌肉指標相關含量參考值,為后續(xù)完善廣西仫佬族和毛南族兒童青少年健康指標評價體系提供相關參考數(shù)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