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慧云 (南華大學衡陽醫(yī)學院附屬長沙中心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000)
急性腹瀉作為小兒常見病,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通常多見于1歲以下嬰幼兒群體[1]。有細菌感染性腹瀉、非細菌感染性腹瀉兩種類型,后者可導致患兒脫水、發(fā)熱,出現(xiàn)水電解質(zhì)紊亂,如治療不及時,將直接危及患兒的生命安全,因此臨床需重視對小兒急性非感染性腹瀉的治療[2]。對于該病,臨床尚無特效治療手段,但常規(guī)對癥治療,療效欠佳[3]。本文選取2019年7月-2022年3月收治的96例小兒急性非感染性腹瀉患兒展開研究,評估合用補液鹽Ⅲ與布拉氏酵母菌治療的臨床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2022年3月收治的96例小兒急性非感染性腹瀉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參考《小兒腹瀉病的診斷和治療》,納入對象均與小兒非感染性腹瀉診斷標準相符;②糞便呈水樣,每日排便次數(shù)>3次,存在一定的脫水情況;③年齡<4歲,入院前病程≤24h;④研究取得家長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脫水癥狀;②重要器官存在功能嚴重不全;③對研究用藥存在明顯禁忌;④患兒有智力障礙,或存在精神問題;⑤有血液循環(huán)障礙;⑥近期(2個月)接受過抗生素、抗病毒、止瀉類藥物治療:⑦有消化道畸形;⑧機體存在嚴重營養(yǎng)不良。在醫(yī)院倫理機構核準后開展本研究。
納入對象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兩組,即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8例。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28∶20;年齡范圍8個月-4歲,平均值(2.35±0.39)歲;病程范圍10-24h,平均值(16.32±3.58)h。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26∶22;年齡范圍9個月-4歲,平均值(2.25±0.68)歲;病程范圍11-23h,平均值(17.59±3.75)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蒙脫石散(規(guī)格:3g)治療;年齡不足1歲用藥標準:以每日1袋的標準分服3次;年齡1-2歲的用藥標準:以每日1-2袋的標準分服3次;年齡>2歲的用藥標準:以每日2-3袋的標準分服3次。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合用布拉氏酵母菌散(規(guī)格:0.25g)、補液鹽Ⅲ(規(guī)格:5.125g);布拉氏酵母菌散口服,以患兒年齡、體重計算用藥劑量;補液鹽Ⅲ口服,兌溫水250ml,初始劑量30-50ml/kg,4h內(nèi)服完,之后以患兒脫水程度調(diào)節(jié)劑量。兩組均堅持5-7d的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判定:顯效表示患兒停止腹瀉,發(fā)熱、嘔吐等癥狀體征消失,每日大便次數(shù)≤2次,大便為成形軟便,糞便常規(guī)檢查顯示正常;有效表示患兒上述癥狀體征改善幅度大,大便性狀發(fā)生改變,每日排便次數(shù)2-3次,但排便時存在輕微異常;無效表示上述癥狀體征、檢查結果均無顯著好轉,甚至加劇[4]??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②臨床癥狀恢復情況:觀察患兒止瀉時間、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和脫水糾正時間。
③免疫功能:治療前后抽取患兒靜脈血,實施3000r/min、10min的離心后保留血清,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IgA、IgM、IgG水平。
④營養(yǎng)指標:于治療前后檢測總蛋白、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6.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組間、組內(nèi)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顯著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止瀉、大便性狀恢復正常、脫水糾正時間均更短(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比較(,h)
表2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比較(,h)
組別 n 止瀉時間 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 脫水糾正時間對照組 48 49.02±8.89 43.62±6.13 20.23±5.36觀察組 48 38.68±6.76 33.19±5.68 13.68±3.13 t-6.414 8.646 7.311 P-<0.001 <0.001 <0.001
2.3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免疫功能即IgA、IgM、IgG檢測數(shù)值治療后的水平得到明顯升高,且觀察組升高幅度更顯著(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組別 n IgA(mg/L) IgG(g/L) IgM(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8 3.18±0.63 3.68±0.63 36.14±5.69 38.67±5.36 3.48±0.63 3.85±0.85觀察組 48 3.14±0.61 4.49±0.68 35.98±6.22 42.87±6.58 3.52±0.71 4.31±1.02 t-0.316 6.053 0.131 3.428 0.291 2.400 P-0.752 <0.001 0.895 <0.001 0.771 0.018
2.4 兩組營養(yǎng)指標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總蛋白、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營養(yǎng)指標比較(,g/L)
表4 兩組營養(yǎng)指標比較(,g/L)
組別 n 總蛋白 白蛋白 轉鐵蛋白對照組 48 61.52±2.63 25.85±2.96 91.58±4.69觀察組 48 66.85±2.58 30.58±2.69 97.85±2.67 t-10.023 8.193 8.049 P-<0.001 <0.001 <0.001
根據(jù)調(diào)查顯示,小兒非感染性腹瀉發(fā)生與飲食、環(huán)境氣候等因素密切相關。嬰幼兒期為人體生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其機體消化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成熟,消化酶、胃酸分泌量與成年人相比明顯較少,且神經(jīng)系統(tǒng)無法良好調(diào)控胃腸功能,如果日常飲食不規(guī)范,極易引起腹瀉癥狀。臨床對于非感染性腹瀉具體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有研究顯示,本病患兒存在明顯的腸道菌群變化,造成腸道內(nèi)屏障功能下降,破壞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5]。蒙脫石散是腹瀉常用治療藥物,用藥后有利于調(diào)節(jié)腸道功能,提高胃腸道黏膜作用,以有效改善腹瀉。但單一用藥療效有限,臨床提倡聯(lián)合用藥治療,使患兒癥狀體征得到快速消除,更好地控制病情[6]。
由于嬰幼兒群體腸道菌群定植抗力不穩(wěn)定,故微生態(tài)平衡不穩(wěn)定,腹瀉會降低腸道屏障作用,造成腸道菌群紊亂,使益生菌數(shù)量顯著降低,從而腸道更易受到病原菌侵襲和定植,導致病情加劇[7]。針對此惡性循環(huán)狀態(tài),可應用微生態(tài)制劑補充治療。本次研究應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其屬于益生菌制劑,可起到良好的抗微生物、抗毒素效果,同時還能發(fā)揮保護及營養(yǎng)腸道黏膜的作用,且此益生菌制劑不受抗菌素、消化液影響,可維持良好的腸道活性作用,從而使患兒免疫力得到顯著提升,有效緩解腹瀉癥狀[8]?;純焊篂a后容易發(fā)生脫水,機體大量流失水分、營養(yǎng)物質(zhì)、無機鹽等,導致水電解質(zhì)及酸堿平衡破壞,若未能及時治療,極易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或者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對患兒健康構成巨大威脅。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及時予以患兒補液鹽,以改善脫水狀況[9]。在小兒腹瀉治療中,補充液鹽Ⅲ為首選的低滲補液鹽,其中含有氯化鈉、氯化鉀、無水葡萄糖、枸櫞酸鈉等營養(yǎng)成分,其與常規(guī)補液鹽相比,滲透壓較低,不會引起腸液滲透壓升高而使?jié)B透性腹瀉加重,可促進內(nèi)生小腸分泌液重吸收,以有效控制腹瀉[10-11]。補液鹽Ⅲ有利于腸道黏膜快速吸收溶液,減少不良反應,同時可以避免高鈉血癥發(fā)生,降低腸液分泌,降低糞便含水量,從而起到良好的止瀉、補液效果[12]。本次研究表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更高,止瀉、大便性狀恢復正常、脫水糾正時間均更短,且觀察組IgA、IgM、IgG水平更高,同時觀察組總蛋白、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明顯更高(P<0.05)。由此可見,合用布拉氏酵母菌與補液鹽Ⅲ,一方面可促進患兒癥狀體征得到快速改善,另一方面提高患兒機體免疫能力,改善營養(yǎng)狀況,對腹瀉治療發(fā)揮積極作用[13-14]。
綜上所述,對小兒急性非感染性腹瀉患兒合用布拉氏酵母菌與補液鹽Ⅲ治療,在有效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及營養(yǎng)狀態(tài)的基礎上,促使患兒癥狀得到快速改善,消除體征,取得良好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