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摯妍
小時候去親戚家里做客,姨媽做了一道拿手好菜陳皮鴨,大家都夸好吃,可我這人有點怪,既不喜歡甜食,也不吃任何家禽的皮,不管雞皮還是鴨皮,所以我其實并不喜歡。但是,當姨媽問我喜不喜歡的時候,我非常懂事地回答“喜歡”。于是,從此,只要我去姨媽家,她一準兒給我做那道菜,并且用充滿期待的眼神看著我,我也只能硬著頭皮盡量多吃,直到今天還是這樣。
現(xiàn)在回過頭去想想,有些事情,假如你不喜歡,可以在一開始就明確表達出來。每個人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不喜歡與不滿。只要我們注意表達方式,并不會傷害別人。反倒是這種明明不喜歡還不好意思說的做法,更傷害人的感情。要是姨媽有一天知道,原來這么多年她的熱情款待一直被我視作負擔,豈不是更傷心?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表達我們的不喜歡與不滿是非常必要的,只要講究方式即可。如果我在姨媽一開始給我做這道菜的時候,就告訴她:“您的手藝非常好,連我這種不喜歡甜食,也不吃鴨皮的人都能吃。”她既不會傷心,也不會以后每次都給我做這道菜,這樣豈不是更好?
但是,為什么我當時不肯表明自己的不喜歡呢?因為我們不想傷害別人。一直以來,我都以為這是一種善解人意、溫柔體貼的做法,但現(xiàn)在我不再這么想。一個只會說“好”的人,可能不會傷害別人,但早晚會傷害自己。如果你弱小到連自己的不滿意都不敢表達,算什么口才好?
其實,不喜歡與不滿意,不是不能說,關鍵在于你怎么說。如果你生硬地說:“我不喜歡這份禮物?!薄拔覍δ闼龅陌才挪粷M意?!薄斑@個方案做得太差勁。”不僅會傷人,更會顯得你似乎欠缺一點教養(yǎng)。
因此,我們在表達不喜歡時需要把握一點:控制你的情緒,找出自己不喜歡、不滿意的真正原因,盡量客觀地表達出來。
為什么要控制情緒呢?因為“不喜歡”原本就是一種負面情緒,隨之而來的,還有生氣、委屈、抱怨等情緒。所有這些情緒,都有可能扭曲、放大事實。于是,當我們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和事時,難免會有給人臉色的可能,這時候我們要提醒自己,你要做的是傳達信息而不是發(fā)泄情緒。找出你不喜歡的地方,盡量客觀地表達。這一點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很難,因為“喜歡”和“滿意”,跟“正確”“合理”不一樣,它們原本就是主觀判斷標準。但是,主觀的喜好,也可以用客觀的方式表達,怕的是,你把自己的主觀標準當作客觀真理,那就有點讓人無法接受了。
比如,“你買的這件襯衣顏色太難看了”就不夠客觀,客觀的說法是“每個人都有偏好,我不喜歡這個顏色”。
最后我還要提醒大家,你的不滿和不喜歡,盡量不要通過別人傳達,那雖然能讓你避免當面講出來的尷尬,卻只會讓對方感覺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