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秀
幼時性子倔,一言不合就跟媽賭氣,關上房門,把她的氣急敗壞和暴跳如雷關在門外。這一關,就到了飯點,下不來臺地趴在門板上聽,能隱約聽見媽的嘆氣聲。
好脾氣的阿嬤并不勸導,她總是熟稔地摸出幾顆草雞蛋,敲開,滑進面粉里,加鹽,加糖,一起攪拌,直到海碗里蛋粉交融、你我不分。油鍋一熱,舀一勺進鍋,吱吱作響。攤平,翻面,轉眼間,面香夾雜著蛋香,張牙舞爪地沖出廚房,擠過門縫,把意志力早就不堅定的我裹挾得動彈不得!悻悻地開門出來,阿嬤已經(jīng)把蛋餅揭在盤里,媽朝我努努嘴,說,吃吧!臉上已是“大人不記小孩過”的云淡風輕。
從此,我的“食”界再也繞不開一顆蛋。
在眾多食材里,好像沒有哪一種能像雞蛋那么獨立、百搭、包容和睦鄰。水煮蛋、茶葉蛋、水蒸蛋、煎雞蛋……一顆蛋,可以吃出舉不勝舉的花樣來。
一個自幼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女友做了新婦,首次入廚,做的就是西紅柿炒雞蛋。這是一道做好了不會太出彩、做不好也不會太出格的菜!然而那道炒雞蛋之后,她發(fā)現(xiàn)自己簡直敲開了廚藝界的大門,一下子學會了很多道菜,蔥花炒雞蛋、黃瓜炒雞蛋、木耳炒雞蛋、苦瓜炒雞蛋……君不見,一顆蛋打散了,時而成了八面玲瓏的薛寶釵,藏得愚守得拙、收斂得情緒;時而成了長袖善舞的王熙鳳,撲面皆是新鮮熱辣的生活真氣。
沒有什么美食,是一個雞蛋解決不了的。許多粗鄙的食物,因為不經(jīng)意“打個蛋”,陡然間精致講究起來。熱氣騰騰的煎牛排臥個蛋,油光閃閃的炒面線藏個蛋,隔頓剩飯炒一炒放個蛋,烤得焦焦的面包片夾個蛋……尤其饞人的,是新出鍋的煎蛋,棲在湯面上,流動的蛋白鼓成一層膜,拿筷子輕輕一戳,一輪鮮黃噴涌橫流,叫人食指大動、胃口大開。不得不說,蛋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與任何食材中發(fā)揮出來的平易心和默契感功不可沒。
我曾在桂花飄香的晚飯時分,一家接一家地吃了很多蛋。那是家鄉(xiāng)的舊俗,女子婚前,族親都要置備一桌好酒好菜請吃送嫁。飯桌上,總有一份必不可少的蛋面,寓意平安順遂、如意吉祥。吃請前,我媽叮嚀切切,別的酒菜可以點到為止,蛋面卻是一定要吃的!
于是那天,我吃了一肚子的蛋。鄉(xiāng)間婦人實誠可愛,祝福悉數(shù)傾注在蛋里,那一日我吃了六戶人家,每戶雞蛋的做法竟然各不相同。肉末蛋、油滾蛋、糖包蛋……
最精巧的,是堂哥新過門的小媳婦做的雪花蛋,文火之上,蛋清和豬油相佐,油蛋相成,目之所及嫩如豆花,入口即化,滋味纏繞唇齒,揮之不去。堂嫂告訴我,她是過來人,這樣的做法,吃多了也不怕膩。我至今仍記得,解語花般的堂嫂眼瞳亮如星辰,溫柔如一抹春色,漾進我的心里。
中國人最講人情味,人情味卻常借由一顆蛋,生生不息地延續(xù)下來。生孩子要吃,過生日要吃,受挫時要吃、成人禮要吃,結婚時要吃……那些吃,并非單調的周而復始,而是意蘊深刻的傳情達意。
想來,這也是很多人對一顆蛋情有獨鐘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