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濤 高秋月 李夢琳 張建立
目的:對基于速度的力量訓練和基于百分比的力量訓練對三級跳遠運動員下肢爆發(fā)力的影響進行比較。方法:運用實驗法和數理統(tǒng)計等研究方法,將20名實驗對象隨機分配到實驗組(VBT,N=10)和對照組(PBT,N=10),進行為期8周、每周2次的訓練干預。結果發(fā)現(xiàn):2種訓練方法均能夠顯著提升三級跳遠運動員下肢爆發(fā)力(P<0.05),在原地縱跳、30米計時單腳跳、立定三級跳、三級跳遠等測試指標中基于速度的力量訓練組顯著優(yōu)于基于百分比的力量訓練組(P<0.05),在深蹲1RM值、立定跳遠等指標上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教練員在指導運動員訓練過程中,應充分了解不同訓練方法的優(yōu)缺點,根據專項特點、運動員個體差異去選擇適合運動員的方法。
當前,國內三級跳遠選手體能訓練手段主要是以運動員的最大力量所占比例(%1RM)來進行訓練負荷的設定,這種設置方法在前人的研究中確實被證明是提高不同項目運動員體能的有效手段。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首次參加%1RM訓練的選手,易出現(xiàn)高度興奮,從而使得從事該項目運動發(fā)生損傷的概率大大提高;而另一方面,運動員1RM也會受到諸多內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例如運動員的生理與心理疲勞程度、訓練水平、訓練環(huán)境、場地設備等,因此便會造成實際訓練負荷和原定的訓練方案并不相同。這可能導致訓練效果低下,使運動員的成績一直處于瓶頸期,難以有較大幅度的提升。而基于速度的力量訓練(VBT)是通過專業(yè)器材與設備,把運動員訓練速度作為參考,根據運動員自身情況的變化,來設定訓練所需的特定負荷,更加符合運動員的個性化發(fā)展。
因此,本文將探討VBT以及PBT在三級跳遠運動員下肢爆發(fā)力中的作用,希望為我國三級跳遠運動員的下肢爆發(fā)力的訓練方法提供理論支撐。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參與者
從河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某田徑專選班招募20名學生,以隨機抽簽分組的形式分為VBT組和PBT組。實驗對象的基本信息經統(tǒng)計學處理后發(fā)現(xiàn),兩組實驗對象在身高、BMI、體重、訓練年限上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實驗法
1.2.1 實驗時間、地點與儀器
(1)實驗時間:2022年9月至2022年11月,在正式實驗的前一周安排了爆發(fā)力各項指標的前測,實驗訓練共為期8周,一周訓練2次,時間為1小時,VBT組與PBT組的訓練定于上午同一時間段,在實驗干預結束一周后,進行后測。
(2)實驗地點:河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東側田徑運動場;河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體能訓練室。
(3)實驗儀器:史密斯架和杠鈴、瑜伽墊、紅外線光控門、標志桶、卷尺、負重腰帶、泡沫軸、筆、測試表格。
1.2.2 實驗方案
VBT組與PBT組在準備部分與結束部分訓練內容保持相同,在基本部分,兩個組訓練內容都是深蹲,但VBT組在前兩周的負荷強度為60%1RM所對應速度區(qū)間,共5組,每組進行5次。組間間歇2分鐘;3到4周的負荷強度為80%1RM所對應速度區(qū)間,同樣是5組,每組5次。組間間歇2分鐘;后4周負荷強度為70%1RM所對應速度區(qū)間,共5組,每組5次,組間間歇2分鐘。而PBT組前2周負荷強度為65%1RM,3到4周為85%1RM,后4周為70%1RM,同樣也是每次訓練5組,每組5次,組間間歇2分鐘。
1.2.3 實驗控制
(1)在實驗開始前,訓練者事先演示和說明正確且規(guī)范的訓練動作要領,保證被試的訓練質量,避免被試對象操作不當而受傷,保證每一位實驗的參與者都能夠熟悉的掌握正確實驗流程及規(guī)范的動作要領。
(2)在訓練干預過后,在訓練結束之后1周的時間內,進行了實驗的后測,為了減少測試環(huán)境因素、測試人員變動等因素帶來的檢測誤差,盡可能保證實驗后測的測試場地、測試時間都與訓練之前是一致的。
(3)實驗采用雙盲設計,主試與被試均不知道實驗的目的,實驗的訓練者為河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具有多年教學訓練經驗的老師。
1.2.4 測試指標
深蹲1RM值、30米加速跑、原地縱跳、30米計時單腳跳、立定三級跳遠、立定跳遠、跳遠。
1.3 數理統(tǒng)計法
實驗所收集到的數據均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相關統(tǒng)計處理,采用2×2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對訓練前后相關指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以P<0.05為顯著性差異。
2 結果與分析
2.1 VBT組與PBT組相關測試指標前測的差異性檢驗
利用SPSS22.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VBT組與PBT組前測的相關指標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爆發(fā)力測試的各項指標的獨立樣本檢驗結果均大于0.05。因此,可以認為在實驗開始之前,兩組運動員在相關的爆發(fā)力指標上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
2.2 VBT組與PBT組相關測試指標前后測差異對比
2.2.1 VBT組與PBT組深蹲1RM值前后測差異對比
VBT組后測深蹲1RM值為129.75±5.17KG,PBT組后測深蹲1RM值為126.64±6.84KG。采用2×2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時間與組別的交互效應顯著[F(1,22)=6.73,df=1,P=0.021,η2p=0.43],表明深蹲1RM值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產生變化。進一步簡單效應分析發(fā)現(xiàn),VBT組與PBT組運動員深蹲1RM值都有顯著的提升(P=0.031,P=0.027),VBT組運動員的提升較PBT 組運動員效果更好。
2.2.2 VBT組與PBT組30米加速跑前后測差異對比
VBT組后測30米加速跑成績?yōu)?.41±0.36秒,PBT組后測30米加速跑成績?yōu)?.38±0.42秒。采用2×2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時間與組別的交互效應顯著[F(1,22)=8.92,df=1,P=0.027,η2p=0.56],表明30米加速跑成績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產生變化。進一步簡單效應分析發(fā)現(xiàn),VBT組與PBT組運動員30米加速跑成績都有顯著的提升(P=0.007,P=0.014),VBT組運動員的提升幅度較PBT 組相比無差異,PBT組略好一些。
2.2.3 VBT組與PBT組原地縱跳前后測差異對比
VBT組后測原地縱跳成績?yōu)?.67±0.16米,PBT組后測原地縱跳成績?yōu)?.59±0.12米。采用2×2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時間與組別的交互效應顯著[F(1,22)=4.96,df=1,P=0.007,η2p=0.76],表明原地縱跳成績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產生變化。進一步簡單效應分析發(fā)現(xiàn),VBT組與PBT組運動員原地縱跳成績都有顯著的提升(P=0.017,P=0.025),VBT組運動員成績顯著高于PBT組運動員(P=0.019)。
2.2.4 VBT組與PBT組30米計時單腳跳前后測差異對比
VBT組后測30米計時單腳跳成績?yōu)?.97±0.76個,PBT組后測30米計時單腳跳成績?yōu)?.79±0.68個。采用2×2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時間與組別的交互效應顯著[F(1,22)=6.96,df=1,P=0.027,η2p=0.46],表明30米計時單腳跳成績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產生變化。進一步簡單效應分析發(fā)現(xiàn),VBT組與PBT組運動員原地縱跳成績都有顯著的提升(P=0.034,P=0.041),VBT組運動員成績顯著高于PBT組運動員(P=0.021)。
2.2.5 VBT組與PBT組立定三級跳遠前后測差異對比
VBT組后測立定三級跳遠成績?yōu)?.96±0.76米,PBT組后測立定三級跳遠成績?yōu)?.79±0.68米。采用2×2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時間與組別的交互效應顯著[F(1,22)=4.56,df=1,P=0.007,η2p=0.86],表明立定三級跳遠成績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產生變化。進一步簡單效應分析發(fā)現(xiàn),VBT組與PBT組運動員立定三級跳遠成績都有顯著的提升(P=0.034,P=0.011),VBT組運動員成績顯著高于PBT組運動員(P=0.004)。
2.2.6 VBT組與PBT組立定跳遠前后測差異對比
VBT組后測立定跳遠成績2.86±0.14米,PBT組后測立定跳遠成績?yōu)?.89±0.12米。采用2×2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時間與組別的交互效應顯著[F(1,22)=6.16,df=1,P=0.012,η2p=0.46],表明立定跳遠成績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產生變化。進一步簡單效應分析發(fā)現(xiàn),VBT組與PBT組運動員立定跳遠成績都有顯著的提升(P=0.034,P=0.021),VBT組運動員立定跳遠成績與PBT組運動員成績相比無差異(P=0.214)。
2.2.7 VBT組與PBT組三級跳遠前后測差異對比
VBT組后測三級跳遠成績6.27±0.74米,PBT組后測三級跳遠成績?yōu)?.11±0.82米。采用2×2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時間與組別的交互效應顯著[F(1,22)=4.16,df=1,P=0.042,η2p=0.46],表明三級跳遠成績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產生變化。進一步簡單效應分析發(fā)現(xiàn),VBT組與PBT組運動員三級跳遠成績都有顯著的提升(P=0.034,P=0.021),VBT組運動員三級跳遠成績與PBT組運動員成績相比具有顯著差異(P=0.017)。
3 討論與分析
3.1 VBT對三級跳遠運動員負重深蹲1RM的影響
當前代表人體最大力量的水平的指標是深蹲1RM值。而目前對運動員進行體能訓練的重點是提高最大力量,卻忽視快速力量的培養(yǎng)。而我國學者在對最大力量與快速力量進行考察中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技能類運動項目中,還是在體能類運動項目中,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均呈現(xiàn)出正相關的關系,相關系數大于0.3,因此他們認為如果想要提高快速力量,必須打好最大力量作為基礎。
通過VBT組和PBT組組內縱向對比可知,通過8周VBT訓練干預后,無論是VBT組還是PBT組運動員的深蹲1RM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實驗中出現(xiàn)此結果的原因最有可能來自兩方面,首先,個體的神經適應性提高,運動神經募集能力有所強化;其次,肌肉的適應性有所增加,肌肉的橫截面積增長;通過對VBT組和PBT組組間橫向對比可知,在經過8周訓練之后,VBT和PBT對三級跳遠運動員深蹲1RM的提升效果并無顯著差異(P>0.05),但是從平均值和標準差不難發(fā)現(xiàn),VBT的提升效果相較于PBT更佳。這同樣也與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國外學者通過VBT與PBT的對比發(fā)現(xiàn),VBT對最大力量提升效果要好于PBT,其認為產生這種情況的關鍵原因則是VBT對神經適應性更強,這種方式能夠更加精準地反映出運動員的身體狀態(tài),并根據相應的狀態(tài)來安排與之相適應的訓練負荷,從而實現(xiàn)訓練目的。避免疲勞等不良情緒的發(fā)生。當PBT一直采用固定不變的負荷訓練時,被試在比賽任務較重情況下更容易出現(xiàn)運動疲勞而影響訓練效果。
3.2 VBT對三級跳遠運動員下肢爆發(fā)力素質指標的影響
通過對VBT組和PBT組組內縱向對比可知,通過8周VBT 訓練干預后,無論是VBT組還是PBT組運動員爆發(fā)力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P<0.05)。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而通過對VBT組和PBT組組間橫向對比可知,VBT組與PBT組之間在原地縱跳、30米計時單腳跳、立定三級跳、三級跳遠等成績指標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通過兩組運動員測試的指標的平均值和標準差不難看出,VBT對地縱跳、30米計時單腳跳、立定三級跳、三級跳遠的提升效果略優(yōu)于PBT,這說明基于速度的力量訓練在提升三級跳遠運動員爆發(fā)力的效果上優(yōu)于基于百分比的力量訓練。而VBT 能夠有效提高受試者的爆發(fā)力也在其他實驗研究中得到證實,30米跑、原地縱跳等指標的研究結果與以往的研究結論部分一致,國外有學者在對不同年齡青少年足球運動員進行為期26周VBT訓練過后發(fā)現(xiàn),被試對象的原地縱跳高度以及30米跑等爆發(fā)力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顯著提高。VBT對下肢爆發(fā)力的提升效果比PBT好,可能是因為以下幾點,首先,以速度來擬定和監(jiān)控力量的訓練,更加符合運動員的個性化差異,促使肌肉橫斷面積的增大,肌纖維增多,進而產生更大的爆發(fā)力,在短期內能夠使運動員克服較大阻力,從而獲得更好的訓練效果;其次,通過有針對性的負荷刺激,中樞激活興奮程度增加,從而提高酶活性、產生適應性的變化,如肌纖維的種類,促進肌肉收縮力量加強;多通過對受試者疲勞進行量化,盡量降低被試疲勞程度,神經系統(tǒng)協(xié)調加強,主動肌、對抗肌以及協(xié)同肌相互協(xié)調關系加強。
4 結論
VBT與PBT兩種力量訓練方法都在特定的應用范圍內發(fā)揮各自作用,教練員在對運動員進行訓練指導時,要充分認識到各種訓練方法的利與弊,并結合專項特點與運動員個體差異來進行評判、取舍。
通訊作者:張建立
(作者單位:1.石家莊市體育局;2.河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3.菲律賓永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