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淑
〔摘? ? 要〕? 幼兒正處于探究欲望極為強烈的階段,他們對身邊各個現(xiàn)象都會產(chǎn)生一些疑問,這便是他們好奇心和探究欲萌生的體現(xiàn)。因此,在幼兒園科學教學中,教師借助科學小實驗教學,能夠為幼兒提供不斷參與探究科學問題原理知識的機會,既能夠提高幼兒的科學認知、科學探究能力,發(fā)展幼兒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又能夠為幼小科學教學的銜接奠基。本文首先分析了幼兒園開展科學小實驗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幼兒園開展科學小實驗的原則和問題,最后重點提出了開展科學小實驗活動、培育幼兒探究能力的策略,期望能夠通過提高幼兒園科學教學質量,讓幼小科學銜接的推進變得更加順利。
〔關鍵詞〕? 幼小銜接;科學小實驗;探究能力;提高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0-0091-03
幼兒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均離不開探究能力,加強對他們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極為重要。但是當前幼兒園科學教學未受重視,導致科學教學局限在科學知識傳播方面,幼兒缺乏科學探究的機會,科學探究意識與能力也無法得以發(fā)展,這必然也會影響幼小科學教學的有效銜接。因此,為了實現(xiàn)幼兒園科學教學的改革,教師應積極引入科學小實驗的教學形式,以更好發(fā)展幼兒的科學興趣與探究能力,為他們日后小學階段的科學學習做好準備,以及為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奠基。
一、幼兒園開展科學小實驗活動的必要性
(一)符合幼兒教育發(fā)展的要求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及《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提出,幼兒科學領域學習的核心是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而在幼兒園開展科學小實驗,能夠為幼兒提供發(fā)現(xiàn)問題、科學探究的機會,這樣幼兒能夠掌握更多科學探究的方法,并感受科學探究給自己帶來的樂趣,提高幼兒接受科學教育的效果。所以,科學小實驗的合理開展,使幼兒園科學教學與幼兒教育的要求相符合,對于推動幼兒教育的發(fā)展十分有幫助。
(二)符合幼兒學習與認知特點
在幼兒園科學教學中,教師只有開展與幼兒學習和認知特點相符合的教學活動,才可以提高幼兒的科學認知效果,并促進其認知水平的提高。而幼兒園科學小實驗的開展,首先,探究主題是從幼兒熟悉的生活事物、現(xiàn)象等角度確定的,其次,幼兒通過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的方式完成探究主題,最后根據(jù)探究主題得出正確的知識。顯然,科學小實驗的開展與幼兒的學習與認知特點相符合,合理開展幼兒科學小實驗十分必要。
(三)符合幼兒園開展科學活動的需求
幼兒園科學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始終將幼兒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茖W小實驗活動的開展,以“觀察—猜想—驗證”為教學流程,而該流程就涉及了科學教學的各個目標。所以,科學小實驗活動的合理開展,能夠為幼兒提供更多鍛煉科學探究能力的機會,與幼兒園開展科學教育活動也是完全符合的。
(四)滿足幼小科學教學銜接的需求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如何進行幼小銜接備受關注。而幼小銜接涉及了多方面的內容,如科學教學、語言教學、社會教學、體育教學等。在幼兒園科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多類型科學小實驗的開展,能夠讓幼兒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方法等,這些均為其小學階段的科學學習奠定了基礎,也可以說與幼小科學教學銜接的需求完全符合。
二、幼兒園開展科學小實驗活動的原則
在幼兒園教育中,科學小實驗的開展雖然獨具價值,但是其價值的發(fā)揮必然要遵循特定的原則,具體如下。
(一)生活化原則
幼兒園科學教學的開展,是為了讓幼兒通過對生活中科學現(xiàn)象的觀察與了解,掌握科學原理之后,將其融入生活實際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所以,科學小實驗的內容必須貼近生活,并讓幼兒能夠利用生活中熟悉的材料完成對小實驗的探索。這不僅能加快幼兒對于科學現(xiàn)象的了解,也能夠讓幼兒產(chǎn)生科學探索的興趣。同時,實驗中各種材料是從幼兒熟悉的生活中選擇的,可以讓幼兒對生活中各種材料的功效有更多了解,對于實驗活動的順利推進十分有利。
(二)多樣性原則
在幼兒園科學小實驗的開展過程中,多樣性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原則??茖W小實驗活動的具體開展過程中,不是只局限于集體教學這一種途徑,而是可以拓展至區(qū)域活動、戶外活動、主題展示等多途徑中,以提高活動的趣味性和靈活性。例如,在“春天的秘密”科學主題教學中,可以與幼兒共同進入種植區(qū),根據(jù)已種植的植物,進行“植物生長需要什么”的探索,探究所需的觀察記錄表,由幼兒自主設計,并每天積極觀察種植區(qū),將信息記錄下來,待幼兒觀察一段時間之后,與大家共同分析與總結,實現(xiàn)幼兒對各類植物生長特點的正確把握;還可以與幼兒共同進入戶外活動中,對“春天各植物變化”進行觀察記錄,通過以上兩個不同途徑獲得的觀察記錄,在主題活動思路圖的展示過程中,幼兒更為順利地完成對春天植物變化和植物生長特點的正確把握。
(三)自主探究性原則
第一,科學小實驗不是由教師強加給幼兒的,是幼兒自主自發(fā)參與的。所以,無論是從科學小實驗探究的主題還是探究過程,都要突出幼兒的主體性、自主性,這樣的科學探究幼兒才真正感興趣,也可以發(fā)自內心地產(chǎn)生探究興趣,實施更為有效的科學探究訓練。第二,教師是科學小實驗的引導者。在幼兒自發(fā)自主參與科學小實驗時,教師應作為引導者、支持者、配合者,要及時根據(jù)幼兒的小實驗開展情況,提供一些材料、設備、技術等層面的支持;在幼兒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實驗問題時,應及時給予合理引導,為幼兒科學實驗活動的更好梳理與總結提供支持。
(四)主體性原則
科學小實驗的具體開展過程中,部分教師總是不知道該如何向幼兒解釋復雜和抽象的科學原理。這是因為教師依然比較關注自身在科學小實驗中的主體地位,而沒有完全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所以也忽視了幼兒對科學現(xiàn)象的理解,教師只是引導幼兒以語言正確地對其進行解釋。例如,在開展“乒乓球在有液體墊板上轉圈”科學小探究活動時,涉及“液體張力”概念,不少教師不知道如何解釋能讓幼兒理解,而幼兒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如水、飲料這些液體具有滑滑的特點,可以為乒乓球提供轉動的支持。所以,在整個科學小實驗的開展過程中,幼兒的主體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對于驗證結果,不管其對錯均留給幼兒分析與判斷,而不要只是局限于對實驗現(xiàn)象背后概念的理性解釋層面,更應該關注對幼兒科學現(xiàn)象的解釋與理解情況。
三、開展科學小實驗活動培育幼兒探究能力
(一)以觀察和追問培養(yǎng)幼兒探究能力
1.多途徑觀察,發(fā)展幼兒觀察能力
在科學小實驗的開展過程中,幼兒只有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其探究才能夠更為順利推進。而發(fā)現(xiàn)問題又以幼兒對周圍現(xiàn)象的具體觀察為前提。所以,在科學教育過程中,提升幼兒觀察能力十分重要,可以從不同層面切入:第一,借助主題教育活動,為幼兒提供觀察與發(fā)現(xiàn)的機會。還以上文提到的“春天的秘密”這一科學探究主題為例,幼兒教師可以與家長合作,為幼兒提供對大自然、家庭和幼兒園各處觀察春天的機會,并將觀察的具體發(fā)現(xiàn)以照片的方式記錄下來,之后根據(jù)已得到照片信息,從植物變化、天氣變化、人物衣服變化等方面進行分析,之后讓幼兒以畫畫、詩歌朗誦等多方面推進,將對春天的理解更好地展示。第二,以幼兒自主探索問題開展活動。在“春天的秘密”探索中,部分幼兒在認真對春天變化的觀察中,針對冬天沒見過的昆蟲,幼兒提出了“春天里哪些昆蟲睡醒了?”。在對該問題的探索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幼兒查找調查記錄表昆蟲種類,并將查找結果分享給大家,這不僅讓活動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還讓幼兒觀察分析能力得以較好發(fā)展。
2.在追問中激發(fā)幼兒探究興趣
追問,能夠將幼兒帶入由淺入深的探索活動中,這對于幼兒的本質探索十分重要。探究解決問題能力的科學培養(yǎng)對于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發(fā)展十分有幫助,所以在科學小實驗的開展過程中,不能局限于一個實驗之中,而是要在實驗中通過追問的形式,讓幼兒主動進入新層面進行科學現(xiàn)象的思考、探究,這樣幼兒探究能力提升效果更為理想。例如,在開展“有趣的膨脹”科學小實驗時,幼兒根據(jù)自己對生活的觀察,知道部分食材在被水浸泡后會變大,有了“遇水膨脹”的觀點。但是在具體實驗中,幼兒又發(fā)現(xiàn)“遇水膨脹”不包含全部物體,此時教師可以趁機讓幼兒總結“遇水膨脹”的物體有哪些?對于不發(fā)生此種變化的物體,有可能會發(fā)生“預熱膨脹”的問題嗎?在這些新問題的引領下,幼兒發(fā)現(xiàn)自己還有很多不知道的現(xiàn)象,會主動進入這些問題的探討之中,而在這一探索過程中,教師和家長要根據(jù)幼兒的探索需要,為他們提供材料等方面的支持,或是探索過程的科學引導,為幼兒的探索與發(fā)現(xiàn)打好基礎,這也意味著幼小科學教學銜接的推進變得更加順利。
(二)利用“猜想—假設—驗證”培養(yǎng)幼兒探究能力
在科學小實驗的開展過程中,要想實現(xiàn)對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猜想—假設—驗證”這一過程不可忽視,所以,幼兒科學教師應做好該層面的指導。例如,在“奇妙的紫甘藍”這一科學探究中,教師不要急于組織幼兒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而是先給幼兒預留猜測的機會,如:水、小蘇打、白醋這些物品如果與紫甘藍進行混合,會發(fā)生哪些變化?幼兒思考之后,將自己的想法進行記錄;之后,由幼兒分別將紫甘藍汁加入這三種物品中,水的顏色未發(fā)生變化,白醋的顏色由白色變成紅色,小蘇打的顏色也發(fā)生變化,成為藍綠色。此時,再讓幼兒將觀察結果進行記錄,將已得答案與之前自己的猜想一一對比,并進行具體分析,從而給出最終的結論:紫甘藍與不同物質混合的情況下,其變化也不會相同。最后,教師可以再讓幼兒分析該結論對生活的影響,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
幼兒經(jīng)歷以上完整科學探究后,不僅對科學現(xiàn)象的本質進行了把握,其科學探究和操作能力得到了科學培養(yǎng),還為幼兒科學探究意識和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三)及時評價培養(yǎng)幼兒探究能力
在科學小實驗活動開展后,雖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幼兒探究能力,但是教師和幼兒在活動中都存在一些問題,只有及時進行評價,才可以在針對性培養(yǎng)中,進一步提升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在科學小實驗中,科學探究能力一般體現(xiàn)在不同方面:一是幼兒對于生活中科學現(xiàn)象的態(tài)度;二是幼兒探索問題時的態(tài)度如何(是執(zhí)著于某一種途徑,還是多途徑推進);三是幼兒對于科學現(xiàn)象的背后本質的總結情況。在對幼兒科學小實驗探究的過程中,每次科學小實驗結束后,都可以圍繞這三點進行評價。在具體評價過程中,教師應先鼓勵幼兒進行自評,因為幼兒在每進行一個實驗環(huán)節(jié)后,都會進行記錄,這些便是他們自我評價的重要依據(jù)。教師的評價,應根據(jù)幼兒自評結果進行,以更好地提升對幼兒評價的科學性。
通過一段時間的科學小實驗評價后,幼兒能夠了解自己科學探究存在的不足,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后續(xù)科學小實驗中進行改進。幼兒教師也能夠根據(jù)幼兒的改變,對自己的科學小實驗的開展與引導情況進行反思,從而一步步優(yōu)化科學小實驗活動的開展效果,促進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
綜上所述,科學小實驗活動的開展,推進了科學教學的改革,促進了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在幼兒園科學小實驗的開展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激發(fā)幼兒在生活中科學探究的興趣,讓幼兒主動對生活現(xiàn)象進行觀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幼兒不斷獲得分析與解決生活問題的機會,促進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養(yǎng)成持續(xù)科學探究的習慣,進而服務于幼兒在小學階段的科學學習。
參考文獻
[1]閔紅波.讓幼兒的智慧在科學小實驗中生根發(fā)芽:淺談幼兒園科學小實驗的組織和實施[J].考試周刊,2020(73):19-20.
[2]房金娥.幼兒園大班開展科學小實驗的重要性及策略研究[J].甘肅教育,2021(12):177-178.
[3]陳銀.遠觀有景?近聽有聲:利用自然角提高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1):109,195.
[4]葉玉梅.如何在幼兒園自然角中培養(yǎng)幼兒好奇心的探索和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4).
[5]蔣赟.我的“自然角養(yǎng)護計劃”:談大班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好家長,2017(51):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