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是一種急性感染性皮膚病,四季均可發(fā)病,一般表現為小腿、足背、面部皮膚水腫性紅斑,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有必要早診早治。西醫(yī)主要進行抗菌藥物治療,不過病情易反復,容易造成免疫紊亂、淋巴管阻塞等。近年來,中醫(yī)在治療下肢丹毒方面展現出獨特優(yōu)勢。
中醫(yī)與丹毒
病名、發(fā)病機理
中醫(yī)最早在《黃帝內經》中有關于丹毒的記載,其所述為“丹胗”。而隋朝時期的《諸病源候論》則從病候、病位、病因將丹毒劃分為赤丹候、熛火丹候、白丹候、室火丹候等十三候,認為其發(fā)病與風熱惡毒有關,不過僅進行了分述,尚未總稱為“丹毒”。“丹毒”這一病名出自唐朝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而《千金翼方》中亦有關于丹毒的編補,提出此病與外界火熱陽毒有關。
辨證分型
陰陽辨證
下肢丹毒可以分為半陰半陽證、陽證、陰證。急性期主要是陽證,存在明顯的熱象,所以需要采用寒涼藥物;中期主要是半陰半陽證,此時治宜調和陰陽、養(yǎng)陰透邪、清熱燥濕;后期主要是陰證,需要注意溫通脈絡、扶正祛邪。
部位辨證
頭面部丹毒主要是風熱侵膚型,治療時重在清熱祛風解毒,可以采用雙解通圣散加減;下肢丹毒主要是濕熱蘊膚型,治療時重在清熱利濕解毒;局部腫痛且有并發(fā)癥的丹毒患者主要是熱毒熾盛型,治療時重在清熱解毒止痛。
六經辨證
耳前后先發(fā)病者可以歸在少陽經,可以選擇小柴胡湯;鼻額部先發(fā)病者歸于陽明經,可以選擇普濟消毒飲;腦后項下先發(fā)病者可以歸在太陽經,可以選擇荊防敗毒散。
分期辨證
急性期強調利濕瀉濁、疏風解毒;緩解期強調解毒化瘀、清熱利濕;后遺癥期強調補血活血、益氣利濕涼血。
局部辨證
可結合局部癥狀劃分為四種類型:一是紅斑型,與血熱毒盛有關,治療時重在涼血解毒;二是局部皮膚壞死型,與瘀血熱盛肉腐有關,治療時重在利濕消癰、涼血解毒;三是局部皮膚紫癜型,與血熱夾瘀有關,治療時重在解毒涼血消斑;四是水泡型,與瘀血濕毒有關,治療時重在解毒涼血利濕。
中醫(yī)如何治療下肢丹毒
內治
針對濕熱博結所致下肢丹毒,可以秉承清熱利濕原則,選用二五湯加味。方中紫花地丁、金銀花等藥物清熱解毒;薏苡仁、車前子、茯苓等清泄下焦?jié)駸?、淡滲利濕。全方利濕解毒、清熱涼血,能夠改善下肢丹毒癥狀。
針對皮膚屏障受損的下肢丹毒可能與濕熱下注、久郁成毒有關,以秉承活血化瘀、清熱除濕的原則選用萆薢滲濕湯。方中連翹、金銀花等能夠清熱解毒,薏苡仁、牡丹皮、萆薢等能夠清利濕熱,且在此基礎上適當佐以當歸,還能活血化瘀,亦能治療下肢丹毒。
針對內生或外感熱毒造成的下肢丹毒,可選用自擬銀花解毒湯。方中天花粉、野菊花、金銀花等清熱解毒,蒼術利水滲濕,赤芍散瘀止痛,丹參、丹皮活血化瘀。全方清熱解毒,療效顯著。
針對濕熱火毒蘊結肌膚所致下肢丹毒,可采用自擬清熱解毒的治丹湯。方中丹皮、生地清熱,黃柏、金銀花清熱解毒,車前子、澤瀉、茯苓利水滲濕,再依據兼癥加減有助于驅邪扶正,減輕淋巴管損傷,降低復發(fā)率。
針對有皮膚屏障障礙的下肢丹毒,還可采用三妙散清熱祛濕。方中牛膝清熱利濕,黃柏與蒼術清利下焦?jié)駸?,澤瀉、生薏苡仁清熱利濕消腫,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赤芍、丹皮清熱除煩,蒲公英消腫散結。全方利濕消腫、清熱解毒;同時積極治療原發(fā)病,能夠減少邪氣入侵,重建皮膚保護屏障。
針對外感戾氣、熱毒熾盛的下肢丹毒,可選用清解湯。方中川牛膝、黃柏等清熱利濕,板藍根、蒲公英等清熱解毒。全方涼血活血消腫、清熱解毒燥濕。
外治
中藥外敷
中藥外敷主要是采用膏藥,且在瘡瘍病初起、潰后等階段均可貼敷,如青敷膏、加味冰芒膏等,療效優(yōu)于單純抗生素治療,治愈率較高。膏藥可以分為三種類型:(1)箍圍藥。通過將藥粉與液體調和為糊狀,將其敷在患處即可。該法是常用外治手段,應用范圍較廣,可適用在瘡瘍病初起、潰后等階段。在下肢丹毒箍圍治療中,以如意金黃散較為多見,能夠潤澤肌膚,縮短治療時間,提高治愈率。(2)草藥。即直接為急性期下肢丹毒患者使用蒲公英、馬齒莧、金銀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清熱解毒消腫的新鮮植物藥。方法是將新鮮植物藥洗凈搗碎至糊狀,之后直接涂抹外敷在患處,能通利氣血,促進血液循環(huán),縮短治療時間。(3)摻藥。以往稱為“散劑”,之后在此基礎上制成透皮劑、洗劑、酊劑等,操作更為簡便,如臨床中已有三黃消斑洗劑、冰硝散等用于下肢丹毒的報道。
溻漬法
包括溻法(類似于濕敷法,即將蘸有藥液的棉絮或是紗布敷在患處)和漬法(即將患處浸泡在藥液內)。由于臨床常同時采用兩種方法,所以稱為“溻漬法”。該法能夠發(fā)散邪氣、宣通行表、通調血脈、疏導腠理,從而消除癥狀。另外,溻漬法含有熱溻(類似于開放性熱敷)、冷溻(類似于開放性冷濕敷)、罨敷(類似于閉合性冷濕敷)三種方式,均能有效治療下肢丹毒。
熏洗法
該法通過將藥物煎湯,趁熱熏蒸、浸浴、淋洗患處,能改善下肢丹毒患者不適癥狀,常用熏洗藥材為連翹、黃柏、赤芍、甘草、金銀花、紫花地丁、大黃等。值得注意的是,急性下肢丹毒屬于陽證瘡瘍,且患肢伴有焮紅灼熱癥狀時,采用熏洗法難以降低患肢調表溫度;如操作不當可能會因燙傷皮膚黏膜組織而加重感染。所以,該法更適宜于恢復期、慢性下肢丹毒患者。
針刺拔罐放血法
例如三棱針刺絡放血能夠促使下肢丹毒患者熱毒外瀉,減退雙下肢紅疹;或是以梅花針叩刺患處,同時輔以閃罐,能夠提高治療有效率。不過,由于下肢丹毒患者伴有鏈球菌感染,而放血、拔罐、針刺時難免會損傷皮膚黏膜,若是未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要求,可能會提升感染風險。
如何預防下肢丹毒
下肢丹毒不僅會影響下肢美觀度,讓患者感到自卑,也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可能造成交叉感染,而多次復發(fā)會形成局部激發(fā)淋巴水腫,所以必須積極預防。那么,哪些方法可以降低下肢丹毒患病率呢?
注意飲食
丹毒與上火有關,所以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調節(jié)膳食結構,多吃清淡類食物,盡量少吃辣椒、羊肉等容易上火的食物。
注意衛(wèi)生
例如常換襪子、勤泡腳、勤洗澡,避免經常挖鼻孔等。
避免外傷
外傷感染亦會引起下肢丹毒,所以還需注意保護下肢。
注意休息
盡量規(guī)律作息,避免熬夜和過于疲勞,否則容易耗損機體氣血,降低抵抗力,誘發(fā)下肢丹毒。
防治疾病
下肢丹毒與腳癬、甲癬等有關,所以若是有上述疾病,應當積極治療。
總之,中醫(yī)在治療下肢丹毒方面有豐富的經驗,且療效確切,能夠顯著改善患肢疼痛、腫脹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