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認知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高血壓患者跌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以2020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就診的126例老年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3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認知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跌倒發(fā)生率和生活質量。結果 觀察組跌倒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認知護理干預模式在老年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理想,可降低跌倒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老年患者;糖尿病高血壓;認知護理干預模式;跌倒;生活質量
糖尿病為臨床常見代謝性疾病,尚無特效藥,主要治療原則在于維持血糖穩(wěn)定,積極預防并發(fā)癥[1]。糖尿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機體代謝日漸降低,記憶力降低,極易出現(xiàn)治療配合低下等情況,導致血糖波動,引發(fā)一系列并發(fā)癥,影響生存質量。糖尿病和高血壓常常合并出現(xiàn),若治療不當,可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研究表明[2],給予有效、合理的護理措施,可提高患者對疾病的了解能力以及自我護理能力,進而提升生存質量。常規(guī)護理干預效果一般,難以滿足患者護理需求,且對患者認知干預效果不理想。本研究旨在探討認知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高血壓患者跌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20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就診的126例老年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3例。對照組男33例,女30例;年齡60~83歲,平均(73.63±2.32)歲;糖尿病病程1~15年,平均(8.57±1.27)年;高血壓病程1~16年,平均(10.25±2.26)年。觀察組男35例,女28例;年齡60~85歲,平均(73.17±2.53)歲;糖尿病病程1~16年,平均(8.89±1.38)年;高血壓病程1~15年,平均(10.07±2.1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gt;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關于糖尿病、高血壓診斷標準;年齡≥60歲;資料完整,依從性良好;對研究知情。排除標準:嚴重認知或精神障礙;生活自理能力完全喪失,或發(fā)生嚴重應激事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糖尿病、高血壓等相關嚴重并發(fā)癥;中途退出研究,拒絕參與研究,依從性低等。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干預
加強生命體征監(jiān)測,關注患者血糖、血壓水平變化,糾正不良飲食習慣,指導規(guī)范用藥,疏導負面情緒等。(1)心理護理:基于生活環(huán)境、文化水平等因素影響下,多數(shù)患者對糖尿病、高血壓認知存在不足,甚至存在偏見和誤診,加上治療時間長,疾病反復發(fā)作等,極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對此,應密切監(jiān)測患者情緒變化,一旦發(fā)現(xiàn)情緒波動異常,應積極干預,以免引起血糖、血壓波動。護理人員應與患者營造良好護患關系,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開展疾病宣教,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包括疾病病因、誘因、治療、不良反應等,以提升患者對疾病了解程度。溝通期間還應換位思考,通過列舉康復病例幫助患者改善情緒,樹立早日康復的信心與決心。與患者溝通期間,還應鼓勵并耐心傾聽患者表達疑惑、問題,并給予正確解答。此外,還應與家屬營造良好關系,叮囑家屬多陪伴、多關心患者,給予患者情感支持。(2)用藥指導:遵醫(yī)囑指導患者正確、規(guī)范用藥。向患者介紹藥物用法、用量、頻次等,并告知藥物常見不良癥狀及處理方式?;颊哂盟幤陂g,應有專人在旁陪護,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突發(fā)癥狀。向患者及家屬介紹血糖、血壓自測方式,要求每日測量并記錄,方便醫(yī)生根據(jù)血糖、血壓變化情況,調整用藥方案。(3)飲食指導:了解患者日常飲食習慣,強調飲食與糖尿病、高血壓的關系,提高患者重視程度。以患者病情、日常飲食習慣為依據(jù),制定針對性飲食方案,要求多餐少食,戒煙戒酒,多食低膽固醇、低鹽、低糖類食品,嚴格控制每日鹽、糖攝入量,糾正不良生活習慣,督促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4)運動指導:以患者病情為依據(jù),制定針對性運動計劃,如慢跑、散步等。患者運動期間,應有專人陪同,以免發(fā)生意外事件。叮囑患者若出現(xiàn)頭暈、心動過速等情況,應立即原地休息,停止運動,待癥狀消失再行運動。注意勞逸結合,運動頻率為30 min/次,早晚各1次。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認知護理干預模式
(1)知識維度:了解患者疾病認知、心理狀態(tài)、跌倒因素掌握程度等內容,加以針對性評估。聯(lián)系患者實際情況,包括疾病認知能力、心理特點等,制定針對性認知干預。干預期,間聯(lián)合疾病特點、降壓藥和降糖藥物作用等,利用多樣化教育模式,如面對面宣教、座談會宣教、視頻宣教等,增進患者認知程度。告知相關注意事宜,介紹跌倒危害、預防跌倒方式及重要性等,以提高患者對跌倒因素了解程度。
(2)態(tài)度維度:患者接受護理期間,護理人員應給予充足的關心、鼓勵與支持,以幫助患者樹立康復信心,包括治療信心、堅持用藥信心、預防跌倒信心等。同時,與家屬保持緊密聯(lián)系,強調家屬參與的必要性,同家屬共同制度護理措施。例如,針對用藥不規(guī)律者,設定藥物服用表格;針對預防跌倒意識差者,加強宣教,于醒目位置張貼警示標識等。此外,護理期間應密切觀察患者用藥、態(tài)度及預防跌倒情況等,以便及時糾正不合理、不正確的護理行為。
(3)行為維度:臨床護理期間應與家屬共同監(jiān)督患者用藥、預防跌倒等行為,如指導日常護理、合理布置病房,廁所安置防滑墊、扶手等,以免跌倒。
兩組患者均連續(xù)護理3個月。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跌倒發(fā)生率。(2)比較兩組生活質量:采用SF-36量表評估,包括生理職能、心理機能等內容,0~100分,得分高代表生活質量高。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跌倒發(fā)生率比較
對照組踏空、絆倒、滑倒分別有3例(4.76%)、4例(6.35%)、3例(4.76%),總發(fā)生率為15.87%(10/63)。觀察組踏空、絆倒、滑倒分別有1例(1.59%)、2例(3.17%)、0(0.00%)例,總發(fā)生率為4.76%(3/63)。觀察組跌倒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糖尿病和高血壓同時發(fā)生、相互作用時,除了促進疾病進展外,還有其他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風險。因此,盡早診治十分必要。研究顯示[3~5],相比非糖尿病人群,糖尿病人群合并高血壓風險高。老年患者因身體素質差,加上疾病耐受性影響,極易發(fā)生跌倒等情況,降低生存質量。在給予患者對癥治療的同時,聯(lián)合優(yōu)質認知干預,對改善病情、降低跌倒發(fā)生率、提高生活質量等具有重要價值。
認知護理干預模式主要分為3個部分,分別是知識、態(tài)度與行為。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具有遞進性、連續(xù)性等特點,能夠給予患者針對性認知干預,提高疾病、跌倒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從而樹立康復的信心與決心。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跌倒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認知護理干預模式能提高患者對跌倒的重視程度,有效降低跌倒發(fā)生。認知護理干預模式中的行為維度重視對患者的行為指導,告知日常生活中預防跌倒的方式,提高患者預防跌倒能力,進而有效減少跌倒發(fā)生率。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認知護理干預模式能提高生活質量。認知護理干預模式首先利用知識維度干預向患者及家屬介紹跌倒危險因素、預防措施等相關知識,結合患者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采取多樣化宣教形式指導,不斷提高患者預防跌倒認知程度。其次,利用態(tài)度維度干預給予患者充足的關心和愛護,幫助患者樹立康復的信心與決心,進而提高相關疾病知識掌握情況以及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認知護理干預模式在老年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理想,可降低跌倒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姜媛媛,張娜.習慣養(yǎng)成訓練模式的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22,7(27):176-178.
[2] 馮立楠.認知護理干預模式對老年糖尿病高血壓患者跌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22,31(9):1291-1294.
[3] 李秋.基于知信行模式的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焦慮情緒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22,54(3):359-360,363.
[4] 黃驕蓮.認知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的影響[J].中國城鄉(xiāng)企業(yè)衛(wèi)生,2022,37(12):198-200.
[5] 葉益真,邱瑞芬,張婧等.知信行模式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焦慮情緒和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基層醫(yī)學論壇,2021,25(33):4857-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