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枝上紅褐色的芽苞鼓脹著,露出層次分明的鱗狀苞片。榆樹梢上麻雀啁啾,隆冬時偶爾見到的喜鵲、灰喜鵲,現(xiàn)在難覓蹤影,多半是去城南的大片農(nóng)田里尋找雪融后散落的稻谷和植物種粒。松枝上的積雪瘦了,融雪一滴一滴沿著細松針墜下去,松蓋下的土地變得黝黑,踏上去像一大塊要化開的巧克力。如果一定要找尋點春色的話,只有去看冬晾在陽臺外的大蔥們,現(xiàn)在隨手拎一根出來,撥開外面風(fēng)干枯脆的皮兒,里面竟是蔥白如玉、蔥芽肥嫩,瑩綠耀眼。
數(shù)年前我開過一家兒童繪本書店,也做一些繪本的主題活動。有時候,孩子們會問我,鼴鼠小土堆旁哪個是洋甘菊,哪個是蒲公英?彼得兔住的冷杉樹開花嗎?結(jié)果子嗎?還會指著畫在繪本扉頁上好看的植物問,它叫什么名字?我就去上網(wǎng)求助,找答案,很偶然結(jié)識了許多認植物的高手。就是從2010年的春天開始,大伙相約一邊記錄所在城市的物候與草木變化,一邊發(fā)出辨識、分享。
起初只是記錄植物的萌出、生長和開花,慢慢地,開始留意日出的時間、光線的變化、夜晚的星月,還有早市上蔬果的更替、鳥蟲留下的只言片語。我知道了兒時最喜歡的小野花名為紫花地丁,早春最先開花的不是連翹和山桃,而是一種叫葶藶的野草。我發(fā)現(xiàn)自己居住的小區(qū)里竟有上百種植物。我開始帶著孩子一起用狗尾草編小兔子,玩落葉拓印游戲,開始跟著長輩學(xué)習(xí)和制作節(jié)令美食。在堅持記錄家門口四季的一年里,我以文字丈量著草木變化,以照片記錄著月令花信,用游戲串起回憶,用食物安置親情。我不僅認識了一群可愛有趣的人,加深了我與孩子以及與父母那一輩人更多、更深的聯(lián)系,還在沈陽這一座人口七百萬的大城市里擁有了一份特別珍貴而完整的季節(jié)體驗。
幾年后書店關(guān)門歇業(yè),對身邊草木自然的觀察與記錄卻成為我的生活日常與愛好,成為我打量世界的一種角度和方式。當(dāng)樹木、花朵、果蔬、昆蟲、燕雀,循著季節(jié)的韻腳,欣欣然相隨而出,當(dāng)土地、植物、天空的細微變化我都能注意到,異常美妙的時刻不期而至。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一棵正在開花的植物所吸引而走進自然的。植物不僅是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們身邊能經(jīng)常見到的最古老的生命體。我的自然觀察就是由植物入門,從植物花朵這一最醒目、最易觀察的結(jié)構(gòu)開始的。我曾經(jīng)收集一年中遇到的正在開花的植物,從立春節(jié)氣開始到第二年立春結(jié)束。記錄下時間、地點、天氣和“況逢一朵花新”的心意,每一種植物的花都不一樣,甚至同一植物的每一朵花都有細微的差別。
帶一個便攜式的小放大鏡,可以讓你更好地觀察花瓣的紋理,雄蕊、花藥、柱頭和子房,或者你根本不用去分辨這些植物學(xué)上的結(jié)構(gòu),純?nèi)恍蕾p即可。你會驚嘆于只放大三五倍的花朵,竟然是特別美、特別偉大的藝術(shù)品。你會發(fā)現(xiàn)附地菜的小花喉部描著嫩黃的小圓圈。注意到早開堇菜和紫花地丁的區(qū)別。開得像小禮花似的點地梅是會變色的。荷包牡丹剛開是心型的小荷苞,等它最外層的兩個花片打開就變身為一只小海龜?shù)哪?。欒樹花邊開邊落,好似一場燦然的“黃金雨”。
植物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組成,你最喜歡哪部分,就從哪部分開始。首先你得開始,開始之后重要的是堅持,跟你想做任何一件事一樣。如果你喜歡葉子,就從觀察或收集植物的葉子開始。壓制成標(biāo)本或者玩舉一片葉子拍照的游戲,做法很簡單,找一片完整的葉子,將它沖著陽光舉起來拍張照片。積少成多,單葉、復(fù)葉、羽葉,形狀不同,顏色也不同,都是綠色,也綠得千差萬別。沖著亮光,你會發(fā)現(xiàn)葉子有葉脈,有腺點或氣孔線,葉的邊緣不同,基部不同,葉尖也形態(tài)各異。除了秋天,夏季大風(fēng)或暴雨后也是揀葉子的好時候。
收集種子也挺有意思,弄個種子收納盒,大的水果托盤或餅干盒也可,看看一年能收集多少種植物的種子。有些還可以馬上把它們種起來,從最簡單的黃豆、綠豆,到買回來吃的水果,如杏、蘋果、山楂、芒果、火龍果,或者在公園里揀的橡子、松籽、銀杏果都可以嘗試。我試種的有些沒能發(fā)芽,或發(fā)芽長葉后就死掉,最成功的是百香果。但僅是見證種芽破土,子葉舒展的過程就讓人覺得奇妙無比。
我?guī)缀醪豢聪到y(tǒng)分科的植物圖鑒。十幾年前我的植物觀察入門圖鑒是《園林花卉選材篇》和《花卉資源原色圖譜》這兩本看起來有點奇怪,但對城市植物觀察愛好者特別友好的書?,F(xiàn)在,“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tǒng)(http://www.ipant.cn)和“形色”“花伴侶”等手機APP和小程序是經(jīng)常使用的檢索工具,我還加入了在地的自然觀察愛好者微信群進行學(xué)習(xí)、交流和分享。對一個普通自然觀察者而言,植物觀察從不是讓你去學(xué)植物學(xué),去專業(yè)地細數(shù)各種植物分類。只要你肯慢下腳步,打量一棵樹,摸一摸樹皮,找一找枝芽,或者蹲下來聞一朵花,揀一片落葉,端詳一枚種莢,就可以開啟一段自然觀察之旅。
同時,當(dāng)你的目光投向一株正在開花的野草、一棵正在結(jié)果的大樹,你會聽到蜜蜂的嗡嚶和黃眉柳鶯的鳴唱,你會發(fā)現(xiàn)戴勝鳥的冠羽隨著情緒的起伏開合,你會看見蝴蝶的后翅鱗片仿如夜星璀璨,異色瓢蟲的鞘翅仿佛上了漆,而又沒有一只的圖案是完全相同。在現(xiàn)代,這些你完全能在超高清的紀錄片里看到,在各種大開本的精美畫冊里讀到,或者像我這樣語無倫次地描述給你聽,但都不及你去親歷。唯有親歷,才會對身邊的自然生發(fā)出具體、新鮮又有趣的認知,身處其中的體驗與記憶,沒有任何載體可以替代。
其實,“我們與自然之間的紐帶從未消失,只是在喧囂便捷的城市生活中被掩埋了起來”。一旦對美好事物探求的好奇心被喚起,無論是認植物還是觀鳥都讓人樂此不疲,自然觀察作為一種愛好的魅力就在于此。
四月末的草地,諸葛菜的粉紫色小花開個沒完,院門前的荷包牡丹也開了, 一串串粉紅色的“ 心型荷包”掛滿花枝,這時候摘下一枚送給心愛的人是多么別致的禮物??墒牵?當(dāng)包裹在外面的兩片花瓣展開,兩片白色匙狀花瓣探出頭來,玲瓏粉嫩的香荷包馬上變身成為一只萌態(tài)可掬的小海龜!荷包牡丹是天底下最會變戲法、最善解人意的植物,這一朵送給愛人,那一朵送給孩子,換來兩個家伙一臉驚喜和大大的擁抱。
有點像心理學(xué)上提到的“設(shè)場”,給自己創(chuàng)造或找到一個持續(xù)不斷地思考或做事的時間及空間,這個場會帶給你不一樣的體驗、快樂、回憶和一點成就感。然后,它又不斷地激發(fā)出新的計劃、新的嘗試、新的行為,久之,它就會變成一件你愿意一直堅持去做的事情了。
自然觀察也需要這樣一個場域,我們稱之為“自留地”。這個自留地最好離你生活或工作之地不遠,步行可達,或騎單車、乘坐交通工具十分鐘內(nèi)可至。它可以是小區(qū)的花園、上班路上的綠化帶、傍晚散步的城間公園,也可以是校園的小樹林、周末郊游露營的郊野公園??v是人造的園林,它仍然會包含一系列微生鏡,野草和園藝花卉,灌木和大小喬木,有一小片水體更好,沒有也沒關(guān)系。這樣你就可以短暫且頻繁地造訪,去經(jīng)歷一小片自然的每一天、每一季、每一年的變化。這是親近自然,了解其他非人類生命體最樸素、最愉悅的方式。
居住了快二十年的小區(qū)一直是我的“自留地”之一。園區(qū)不大,11座七層高的居民樓,綠地面積加起來約有3000平方米,有一個小小的人造水塘,所有的小路不重復(fù)地走上一遍,也只有997米。在這塊“紐扣”大小的自留地,春天,一叢叢二月藍開得清雅動人,一點嫩黃蕊,四片對生小花冠呈藍紫、粉紫到玉白的漸變;云杉樹冠的酒紅色雌球花像一支支紅燭在高高枝尖上閃耀,圓柏油嫩的新葉芽,摸上去是一點不扎手的軟毛刷觸感;稠李樹的新生枝條和葉柄是嫩紅色的;元寶槭的枝頭搖動著淺黃的傘形花序,認真地嗅一下,有楓糖的輕甜。
小區(qū)里香椿樹不少,多是老人們種的,為的是開春吃香椿芽,已打頂長不高,幾乎沒機會看到它開花結(jié)果。2019年冬天,我在一棵生得又細又高,樹梢已經(jīng)探到四樓窗臺的香椿樹下發(fā)現(xiàn)了幾枝花朵狀的“香椿子”,才知道小區(qū)內(nèi)居然藏著一棵默默開花結(jié)籽的香椿樹?,嵤路彪s錯過當(dāng)年花事,直到2020年6月中旬,終于趕上它的花期:巨大的羽葉簇擁下,自枝梢探出來的是長度驚人的圓錐花序;柔綠色花萼裂成五角星,五片玉白色花瓣相疊圍聚成小小筒狀花,在陽光炙曬下散發(fā)著烘焙堅果的香氣,引許多蜂子和小蟲來采蜜。
一排銀杏樹是上個世紀末小區(qū)建成時栽種的,當(dāng)時皆為3米高的幼木,現(xiàn)在樹冠線已經(jīng)有5層樓那么高,卻從來沒結(jié)果。我一度以為它們都是園林綠化遴選的雄株。沒想到2022年秋天,它們中的兩棵居然結(jié)果了,銀杏雌株要達到30年以上樹齡才會結(jié)果,所言不虛。小區(qū)的老人在家門口就可以揀銀杏果了,爸媽也揀了一小筐,我給他們做了一盤鹽焗白果,味道還不錯。
有一年,在鄰居種的花椒樹上居然發(fā)現(xiàn)了蝴蝶幼蟲,親歷一只柑橘鳳蝶五齡幼蟲縊蛹、化蛹,又用了短短的9天時間破殼羽化??粗橘朐谄屏训挠細ど?,安靜地垂著皺縮的翅膀,慢慢將體液注入翅脈,翅膀扇動著,從小小的銳角一下一下打開,直到完全展開,現(xiàn)出背面絢麗的翅紋。紋路間涂抹著金橙、幽藍的鱗粉,尾突細長飄逸,臀角處有一橙紅半月斑。
住在這里的前十年,我完全不知道這小小的居留地容納了170多種植物,簡直就是個微型植物園。我更無法想象這里也是一些鳥類、昆蟲和哺乳動物的棲息所、出生地或度假村。水塘邊、鋪地柏下的地洞是普通刺猬的家園。早春,一對喜鵲在小區(qū)最高的那棵老加楊上筑巢。五月,麻雀親鳥帶著幼鳥飛出空調(diào)孔洞,在洋槐和欒樹之間進行飛行訓(xùn)練。六月,窗前杏樹上,飛來幾只紅脅繡眼鳥,在小枝上蹦跳,像蜘蛛俠一樣倒懸,啄食卷葉里的小蚜蟲。七月,頂層閣樓的欄桿上,振翅乞食的雛燕站成一排。八月,爬滿矮樹籬的蘿藦正值花期,引來一對對亮如寶石的中華蘿摩肖葉甲。到了初雪飄墜的十一月,樓下鄰居的山葡萄架,掛著一串串霜打的甜果實,引得剛回來過“寒假”的栗耳短腳鵯頻頻光顧。
每一片小小的自留地都是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定義著日歷、鐘表、手機之外的時間和季節(jié)。走近它們,去欣賞、去發(fā)現(xiàn),重要的是觀察、探索和學(xué)習(xí)的過程,而不是結(jié)果和答案,不要讓知識的詛咒磨滅掉最初的怦然心動。事實上,幾年的自然觀察和書寫中,我最大的體會就是,熟悉的地方、熟悉的草木蟲鳥,仍然常見常新。隨著對它們的興趣和好奇心越來越強,自然會主動去檢索與它們相關(guān)的信息,它們的名字,它們綱目科屬,它們的奇聞趣事。自然觀察,有著觀察者與被觀察一方共同成長的獨特體驗。
八月,小步道旁的花壇里,鄰居種了一棵花椒樹,一人多高,帶刺的枝莖綠葉間閃動著幾粒紅色的花椒果。興之所至,站在樹旁的我,目光沿著枝條的走向游移,一只黃綠色小肉蟲緊緊趴在一根平展的枝干上,高度幾乎跟我視線平行。伸手輕觸,小蟲的桔紅色Y形臭角腺一閃,哇!居然是一只柑橘鳳蝶的五齡幼蟲!
現(xiàn)在,我可能會為揀一片鵝掌楸的葉子,為看銀杏樹的傳粉滴、落葉松的大孢子球或正在公園小湖上孵化的小??出門,更多時候則全無目的,只是四下里閑逛,也逛得饒有興味。雖然只是市中心的小湖或郊野公園的小樹林,好玩的東西和事情也一樣不少。矮紫杉的小紅果在夕照里閃閃發(fā)光。松鼠在高高枝冠上枕著夕陽慢慢獨享它的核桃果。香蒲叢外一小片水域,幾百只蜻蜓麇集懸飛,膜翅連翩成一團金色霧影。戴菊鳥細鳴著,盤旋在落雪松枝的尖端,啄食著幾乎看不見的獵物。
生活或振翅于空,或曳尾涂中,這些遺落在城市角落里,一點都“不重要”的時刻,這些隱身在周遭的草木鳥蟲的神秘生活,卻給我?guī)砹税踩?、明晰的力量。那種只有在自然中才可體驗的新奇感,那些無法與人分享的欣悅之情,是“何德何能,活著真好的事情”之一,它們不會消滅那些偶爾吞沒我的抑郁與虛無,但會適時將我從中打撈出來,并給我一個有力、溫暖的擁抱。
(責(zé)編: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