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因其豆莢狀如老蠶而得名,不同時期不同地方又叫羅漢豆、胡豆、馬齒豆、夏豆、南豆、彎豆。蠶豆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據(jù)《太平御覽》記載它是西漢使者張騫出使西域時就帶回的豆種,屬于國外引進的豆科作物,公元1世紀傳入至今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種植歷史。蠶豆營養(yǎng)價值豐富,除含有大量蛋白質外,還含有鈣、鉀、鎂、維生素C等,是日常食用的主要豆類。此外,蠶豆的氨基酸種類比較齊全,特別是賴氨酸含量豐富,具有養(yǎng)人、養(yǎng)畜、養(yǎng)地的“三養(yǎng)”功能,可用作糧食、蔬菜、飼料及綠肥,是云南省大理州的傳統(tǒng)優(yōu)勢特色作物。截止2022年底云南省蠶豆種植面積居全國第一,鮮銷生產規(guī)模為全國第一,近年來大理州已成為云南省最大的蠶豆生產基地。近些年來,由于市場需求和人們飲食結構的調整,大理州蠶豆產業(yè)已由過去傳統(tǒng)的以收干籽粒為主的低效益產業(yè)發(fā)展為以收鮮豆莢為主的中高效益產業(yè)。根據(jù)統(tǒng)計2022年大理州種植蠶豆面積達到65萬畝左右,總產值突破20億元,是種植業(yè)中具有競爭力的優(yōu)勢產業(yè)之一,在全州農業(yè)農村經濟發(fā)展和農民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蠶豆的分類
根據(jù)收獲目的不同分為干籽粒蠶豆和鮮食蠶豆;根據(jù)不同海拔、不同播期、不同收獲時間,分為夏秋播蠶豆、冬早蠶豆和秋播蠶豆。
1、夏秋播蠶豆-鮮豆莢
播期及收獲期:6月中下旬至8月初播種,9月中旬至11月底收獲。種植區(qū)域:大理州高海拔(2100-3000m)冷涼山區(qū)半山區(qū)。種植模式:①一年一茬蠶豆。②套種:蠶豆-核桃樹。③蠶豆-玉米
2、冬早蠶豆-鮮豆莢+干籽粒
播期及收獲期:8月下旬至9月中旬播種,12月中旬至翌年2月底收獲。種植區(qū)域:中海拔(1500-1800m)河谷溫熱地區(qū),水資源充足、氣溫暖和、熱資源較好的彌渡縣、南澗縣、漾濞縣等溫熱區(qū)。
種植模式:蠶豆-水稻、蠶豆-玉米、蠶豆-烤煙、蠶豆-蔬菜。
3、秋播蠶豆-干籽粒+鮮豆莢
播期及收獲期:10月至11月初播種,干籽粒于翌年的4月中旬至5月初收獲,鮮豆莢于翌年的3月至6月底收獲。種植區(qū)域:主要集中在巍山縣、洱源縣、大理市、鶴慶縣、劍川縣、祥云縣、云龍縣、永平縣的壩區(qū)。種植模式:蠶豆-水稻、蠶豆-玉米、蠶豆-烤煙。
二、鶴慶縣蠶豆產業(yè)布局情況
鶴慶縣蠶豆2022年種植面積約2.1萬畝,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均有種植。其中辛屯、草海、金墩壩區(qū)主要以小春正季蠶豆為主,鮮莢上市時間集中在4月中下旬;松桂的長頭、文星、赤石、波羅、寶窩、新窩、文星,西邑的爐坪,金墩的西甸,辛屯的大福地熱地方等地以冬早蠶豆為主,鮮莢集中在2月春節(jié)期間上市,是鮮食蠶豆市場價格最好的時期;草海鎮(zhèn)的倒流箐、安樂等冷涼山半?yún)^(qū)除了正季小春種植外,還有部分早秋蠶豆種植面積。
三、鶴慶縣發(fā)展蠶豆種植的優(yōu)勢
1、自然地理優(yōu)勢
蠶豆為國外引進的豆科作物,喜陽光但不耐高溫,輕微耐旱但不耐高溫,能適應絕大部分土壤生產,最佳生長環(huán)境是20-25℃溫涼濕潤的氣候條件。鶴慶縣地處東經100°01′-100°29′,北緯25°57′-26°43′,海拔1162m-3958.4m之間,立體氣候明顯,是一個典型的立體農業(yè)縣,分為壩區(qū)、山半?yún)^(qū)、熱區(qū)三個作物類區(qū)。鶴慶縣充分利用低緯度、高海撥、氣候垂直差異十分明顯,立體氣候突出的特點,發(fā)展四季無公害鮮食蠶豆種植,以特色產業(yè)帶動群眾發(fā)展經濟,脫貧致富。
2、高原特色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優(yōu)勢
隨著鶴慶縣蠶豆產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農業(yè)產業(yè)結構的調整,近年來鶴慶縣蠶豆面積逐年增加。且鮮食蠶豆具備生長周期短、投入少、效益高,培肥地力,減少農田面源污染,商品率高等優(yōu)勢,已成為廣大群眾喜種作物之一。
3、社會和經濟效益優(yōu)勢
蠶豆是高寒山區(qū)、山區(qū)半山區(qū)的重要作物之一,也是增加農牧民種植業(yè)收入的途徑之一。鮮食蠶豆產業(yè)發(fā)展區(qū)域是海拔2200-3140m的冷涼壩區(qū)和高寒山區(qū),高寒山區(qū)氣候條件惡劣,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不能適應,適種的玉米、蘿卜等作物產值較低,農民很難脫貧致富,長期處于貧困線下。近些年來,市場經濟的活躍,人們飲食結構的調整,蠶豆產業(yè)的轉型升級等因素助推鮮食蠶豆市場需求量不斷擴大,利用鳳豆六號、大菜豆等品種種植四季鮮食蠶豆,充分利用這類地區(qū)人少地多、夏季雨水充沛、氣溫涼爽的特點進行科技扶貧,大力發(fā)展四季鮮食蠶豆是高寒山區(qū)農民脫貧致富的最佳選擇。從種植的經濟效益來看,鶴慶縣2022年蠶豆價格保持穩(wěn)定狀態(tài),整體價格保持在3-5元/斤,而且市場上的供應量不高,走貨速度快,農戶基本不用擔心銷路問題。從種植投入產出比來說,每畝蠶豆種植的成本投入包括種子、農藥化肥、人工等差不多1200元,以1000斤/畝的產量,市場價格4元/斤計算,收入為4000元/畝,種植蠶豆產值可達到2800元/畝,對于農戶來說,種植利潤也是相當不錯的。鶴慶縣同時也是畜牧養(yǎng)殖大縣,而鮮蠶豆采摘曬干后的莖葉含優(yōu)質豆糠,是喂養(yǎng)牛、羊等牲畜的優(yōu)質飼料,蠶豆產業(yè)的發(fā)展為鶴慶縣養(yǎng)殖業(yè)提供了大量的優(yōu)質飼料,降低了養(yǎng)殖成本,促進了鶴慶縣種養(yǎng)殖業(yè)的協(xié)調發(fā)展。
4、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優(yōu)勢
一方面蠶豆由于自身有固氮能力,蠶豆生產中不施氮素化肥,主要是以施鉀肥為主,減輕了化肥的使用量。蠶豆在整個生育期從土壤中吸取的氮磷鉀遠遠高于麥類等作物,平均每畝固氮量干重16.85kg,一畝蠶豆殘留土壤中的根系65kg,葉50.5kg,根瘤5.62kg,相當于畝施1500-2000kg農家肥的有機質含量,因此,種植蠶豆與種植其它作物比較施肥量最少,從土壤中吸收或轉化的氮磷鉀最多,流失的氮磷鉀肥最少,遺留下的有機肥最多,對改善土壤結構,優(yōu)化土壤,培肥地力有著重要作用,減輕農藥化肥污染程度,有利于改善農業(yè)面源污染,對農田保護作用顯著。另一方面,種植四季鮮食蠶豆的高收益推動了農戶冬季種糧的積極性,有效的提高了小春生產復種指數(shù),特別是松桂、六合等山區(qū)半山區(qū)地區(qū),冬春季耕地撂荒現(xiàn)象明顯減少,增加了綠色作物覆蓋率,對保持農田生態(tài)平衡起到很好的作用,是保護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種植的必然選擇。
四、 鶴慶縣蠶豆種植未來發(fā)展
截止2022年鶴慶縣蠶豆種植面積約2.1萬畝,在全縣種植占比為11.6%,發(fā)展?jié)摿薮蟆R环矫嬉郧暗您Q慶蠶豆種植多以農戶散種為主,生產規(guī)模性經營程度低,不具備建立蠶豆生產示范基地的條件。而近些年來隨著蠶豆種植面積的增加和市場效益的增加,政府部門開始通過調整土地、統(tǒng)防統(tǒng)治、種植技術培訓等方式指導蠶豆種植,確保蠶豆優(yōu)質高產。另一方面,鶴慶縣傳統(tǒng)大春作物以水稻、玉米種植為主,而水稻種植由于管理、種植成本、經濟效益等因素,種植面積逐年被蠶豆和玉米擠壓,蠶豆種植面積增加。
五、蠶豆高產栽培技術措施
蠶豆本身不能重茬種植,否則苗株長勢差、病蟲害多,前茬推薦與小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或土豆、油菜等經濟作物種植最佳,切忌豆類作物連作,這樣可以讓蠶豆長勢更好、產量更高。蠶豆種植應當選擇光照充足、地勢平坦或地勢較高的地塊,土壤深厚肥沃、松軟通透、最佳土壤是西沙性土壤或輕沙性土壤的地塊。有機質含量多、排水性較好的地塊,不能在低洼、積水、板結等情況的地塊上種植,這樣能夠確保蠶豆高產優(yōu)收。
1、整地
前作為水稻采用蠶豆稻茬免耕技術,2-2.5m開墑,埂頭高的田塊2.5-3.5m開墑,溝深0.4米,溝寬0.3m;地下水位較高的田塊采用壟作技術,壟寬0.5m,溝深0.4m,溝寬0.4m;前作為玉米、烤煙可采用精細整地,2m開墑,或可原壟直播。
2、品種選擇
選用抗病優(yōu)質、高產、抗逆性強、商品性好、適應本區(qū)域自然環(huán)境條件和耕作制度的鳳豆6號、13號、18號、19號、22號、23號、24號、昆明大白豆等品種。
3、種子處理
種子精選:播前精選種子,選均勻飽滿、無病斑、無霉爛、無蟲蛀、無損傷的種子,剔除秕瘦、蟲蛀、破損、霉變等種子和雜質。
曬種、浸種處理: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曬種處理2-3天,然后用硫酸二氫鉀或豐產素浸種,一般用量為每10kg種子用硫酸二氫鉀50g或豐產素10g進行浸種,浸種時以液面高出種子7-8cm為宜,浸種一般需4-6小時,撈出晾干后再用每10kg種子以25%粉銹寧10g的比例拌種,預防銹病和根病。
4、播種
①播種期:播種期為10月10日至10月25日,地表溫度恒定在20℃為宜。
②播種方式:點播。
③播種密度:一般根據(jù)土壤肥力、品種特性確定密度,在土壤肥力差、品種莖稈較矮、分枝能力較弱的情況下,種植密度宜密;反之,種植密度宜稀。一般每畝種植2-2.5萬株,用種量30-40kg。改革傳統(tǒng)種植方式,推廣寬窄行種植,這是改善蠶豆通風透光狀況,提高結莢率和產量的有效途徑。種植方法是種二空一或種三空一,使蠶豆行距呈寬窄兩種。種二空一或種三空一,寬行距40cm,窄行距20cm,株距密度一般種二空一的為12-15cm,種三空一的為14-16cm。
5、施肥
堅持“有機為主,無機為輔”的施肥原則,注重氮、磷、鉀配方施肥,蠶豆需肥量較多,增施磷肥能達到以磷促氮的目的,增產效果明顯。有條件的地區(qū)每畝施用腐熟農家肥1500-2000kg,普通過磷酸鈣20-30kg,硫酸鉀5-10kg,慎施氮素化肥。
6、田間管理
苗期管理:在苗期根據(jù)苗情以控水或灌水達到墩實的壯苗,做到苗齊、苗勻、苗壯。
中期管理:及時防治病蟲草鼠危害,做好水分管理。當蠶豆苗齊后7-10cm高時,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F(xiàn)蕾開花時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后期進行田間整枝間苗,拔出瘦弱植株和病株,保證群體健康生長。
后期管理:保證灌漿期對水分的需求;終花散尖期當蠶豆生長過旺,植株高大,已發(fā)生倒狀的情況下,應進行打頂摘芯,最好選擇在晴天進行利于打頂摘芯。打頂摘芯要輕,以摘芯后頂部不見空心為原則,以此達到通風透光,增粒重,促早熟的作用。
田間管理灌水:在保證出苗水后,為實現(xiàn)控水蹲苗,苗期不進行灌水,于播種后60天再進行第一次灌水,即現(xiàn)蕾初花期,之后分別在盛花結莢期、灌漿鼓粒期灌水1次,做到速灌速排。
7、病蟲草害防治
包括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病蟲害防治的農藥安全間隔期應大于30天。
①雜草防治:播種后3天左右進行芽前封閉除草,可噴施撲草凈或精喹禾靈+滅草松,同時可覆蓋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和秸稈等控制雜草,后期采用人工薅鋤減少雜草危害。②蟲害防治:蚜蟲、潛葉蠅、薊馬是蠶豆較為常見的蟲害,可用低風險化學農藥50%氟啶蟲胺腈、2%阿維吡蟲啉乳油60mL/667m2、吡蟲啉等藥劑兌水噴霧防治。③常見病害識別與防治:一是銹病的藥劑防治:噴施0.5%的波爾多液、30%固體石硫合劑150倍液,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等。隔10天左右噴一次,連續(xù)防治2-3次。其他防治:選用抗病品種;選育早熟品種,生育期短,避開發(fā)病高峰期。適期播種,合理密植,高壟栽培,降低田間濕度。二是褐斑病的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等,病情嚴重時隔7-10天再噴一次。栽培防治:選用健康無病種子;與非豆科作物輪作,降低田間病菌的數(shù)量;適時播種,高畦栽培,合理密植,增施鉀肥;播種前清除田間及地邊的自生苗。三是赤斑病的藥劑防治: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200-15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和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等。視病情發(fā)展情況,隔7-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其他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實行2年以上輪作;加強田間管理,通過增施農家肥,磷鉀肥,促進蠶豆生長,提高蠶豆的抗病能力;冬播蠶豆采用早熟種,合理密植,增大行距,提高通風透光率,降低田間濕度。四是根腐病的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噴施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井岡霉素水劑1500倍液、15%惡霉靈水劑450倍液等,連續(xù)防治2-3次。栽培防治:與禾本科作物輪作3-5年;適期播種,冬蠶豆避免晚播,春蠶豆避免早播,減輕因病菌侵染引起的爛種和爛芽;減少除草劑、地下害蟲對根的危害,降低病害嚴重度。五是細菌性莖疫病的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噴施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濕性粉劑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4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600倍液,隔7-10天1次,防2-3次。其他防治:選用抗病品種;采用起溝蓋豆栽培技術,深耕、施底肥和窄廂壟作;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焚毀或深埋;合理施肥,對發(fā)病重的田塊施硫酸鉀10-15kg/667m2;及時拔出中心病株,減少傳播病源。六是病毒?。豪脷⒀料x藥劑控制蚜蟲,噴施抗病毒劑(氨基寡糖素、嗎呱乙酸銅、毒氟磷等)。
8、倒春寒預防措施
一是有灌溉條件的田塊灌水一次,增加植株體內水分含量。二是準備柴草于晚上在田間薰煙,增加田間溫度。三是噴施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增加植株抵抗能力。
9、災后補救:
一是受災后不宜到田間扶持、翻動植株,以免造成二次傷害。二是畝施5-7kg硫酸鉀肥,增加植株恢復能力。三是灌水1次。四是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10、應變措施
一是苗期長勢過旺,可在五臺葉期摘去豆母枝,促進分枝。二是現(xiàn)蕾初花期群體較大時可進行田間整枝間苗,去除病枝、弱枝,促進平衡發(fā)展,具有增粒數(shù)作用。三是在結莢中后期進行打頂摘心,摘去頂端6cm左右的嫩梢,利于通風透光,能提早成熟,提高結實率。
11、收獲
一是鮮豆莢應以豆粒充分鼓起,莢殼嫩綠時為最佳采摘期,二是干籽粒應以80%以上豆莢變黑褐色時可進行一次性收獲,收獲后應及時晾曬、脫粒及清選,在晴天攤曬2~3天,以手指用力加壓豆粒會發(fā)出響聲,此時籽粒含水量低于13%,即可進行入庫貯藏,并用磷化鋁進行熏蒸,以防豆象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