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幼兒攻擊性行為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發(fā)展性和性別差異,對幼兒發(fā)展影響深遠。從家園共育視角出發(fā)研究幼兒攻擊性行為,發(fā)現(xiàn)家庭教養(yǎng)的缺失與錯位、社會因素的干擾與影響等原因會導致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產(chǎn)生。通過個案研究,建議通過親子陪伴、物質(zhì)獎勵、情境啟發(fā)、繪本分享、家園共育等形式,家園攜手共建和諧關(guān)系來應(yīng)對幼兒攻擊性行為。
每一個心靈都是自然宇宙與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每一個幼兒都有豐富的心靈和巨大的潛能,教育只需將其內(nèi)在的良知良能喚醒。幼兒的內(nèi)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寶藏的盒子。在這個盒子里,有智慧、理性、意志、品格、美感、直覺等生命的能量。如果不能揭開人類心靈的神秘面紗,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諦。
九月初,我們迎來了37顆小種子,丁丁就是其中一顆。高高大大、愛說愛笑是丁丁留給我的第一印象,第二印象就是總能看到他“攻擊”同伴的場面?!岸《偛虐盐覐囊巫由贤屏讼聛恚 薄岸《∮猛婢咔昧宋业哪X袋!”“丁丁抽了很多面紙扔在了地上!”“丁丁把積木撒了一地,也不收拾!”男孩子的告狀聲、女孩子的委屈聲在教室不斷回蕩。排隊時所有人都整整齊齊,不知為什么他不高興了,就用屁股往后用力一撅,后面的幼兒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整排往后倒。游戲時,他拿著區(qū)域手環(huán)在各個區(qū)域轉(zhuǎn)悠。當別人不愿把想玩的玩具給他時,他就直接伸出拳頭,向別人臉上打去……
當教師指出他行為錯誤并要求改正時,他當下態(tài)度良好,沒過多久“攻擊”別人的行為便再次上演。越來越多幼兒回家后告訴家長自己被丁丁“攻擊”,離園后常能收到不同家長的質(zhì)問信息。丁丁奶奶放學后也常被眾多家長圍著“投訴”,更有家長主動提出希望自己的幼兒遠離丁丁。
一、雙向傾聽,了解問題產(chǎn)生的“真原因”
(一)傾聽幼兒
“丁丁,甜甜正在玩小汽車,你怎么從她手中拿了過去?”
“我要玩,就要拿過來!”
“丁丁,可可在你前面滑滑梯,你怎么推她呢?”
“她是膽小鬼,滑得也太慢了,我還要玩呢!”
“丁丁,拳頭能打向小朋友嗎?”
“奧特曼就是這樣打怪獸的!”
“丁丁,你怎么把水全倒在希希的鞋子上了?”
“我嗓子疼,不能說話!”
與丁丁的對話顯示,他“攻擊”理由很充分,即使找不到理由也能顧左右而言他。幼兒的言語逐漸拼湊出行為方式: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同理心,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樂”。
(二)傾聽家長
我聯(lián)系了丁丁媽媽,從她口中了解家庭狀況。媽媽工作時間不固定,常與丁丁的作息時間交叉。爸爸常年在外市工作,只有逢年過節(jié)才會回來陪伴他。他們對丁丁比較溺愛,因為不能長期陪伴他,覺得虧欠,所以對他提出的要求從不拒絕。丁丁一直以來都由爺爺奶奶帶著,雖是家中二胎,但奶奶對他相對嚴厲,在他犯錯時會打手、打屁股。這學期丁丁一家剛從老家搬到城里新家,對周圍環(huán)境比較陌生,奶奶較少帶他下樓,每天放學后的娛樂活動就是看網(wǎng)絡(luò)電視。
二、撥云見日,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一)家庭因素
常年陪伴幼兒的是奶奶,奶奶脾氣比較容易沖動,而且在處理家庭矛盾、幼兒問題時多采用語言、身體攻擊的方式。幼兒會觀察并沿襲下來,遇到矛盾時也會用攻擊的方式解決。如果家長慣于用暴力懲罰的方式教育幼兒,幼兒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其他人。比如,當幼兒犯錯時家長會打手、打屁股,這就向幼兒提供了一個攻擊性行為的模仿原型,變相暗示幼兒當別人令自己不滿意時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很多研究表明,從小經(jīng)常受到體罰、約束的幼兒,在家庭之外往往具有強烈的侵犯性。
(二)教養(yǎng)方式
在教養(yǎng)方式上,一方面家長缺少陪伴,用溺愛來彌補幼兒,對幼兒無微不至地照顧,百依百順地滿足需求,塑造了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和交往模式。在園同伴交往中,幼兒自然而然想要像在家時一樣優(yōu)先享用物品、為所欲為、唯我是從。這會形成交往矛盾沖突,已形成霸道習性的幼兒多會采用攻擊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過于放縱。家長對幼兒表現(xiàn)出來的攻擊行為缺乏明確的評價、教育、引導和監(jiān)控,造成幼兒以后習慣性的攻擊行為。
(三)社會因素
社會習得理論認為,幼兒的攻擊行為是一種習得的社會行為,主要通過兩條途徑獲得:一是觀察學習,二是直接學習。幼兒辨別是非的判斷能力較差,很容易模仿他人行為。他們從小喜歡看的動畫片、電視劇、連環(huán)畫、故事書和喜歡玩的電腦游戲等,都有很多武打、暴力、攻擊甚至血腥的內(nèi)容,這些無形中成了幼兒的模仿榜樣。丁丁在這方面也有所展現(xiàn),暴力的動漫人物是他心中的偶像。
在幾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幼兒陷入惡性循環(huán)。旁邊越是批評,其攻擊行為越強烈。
三、有的放矢,開出化解問題的“良藥方”
要想矯正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建立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家庭、學校一體化的育人機制勢在必行。丁丁的問題形成于家庭、表現(xiàn)于學校,家長和教師都有必要采取相應(yīng)的措施。
(一)親子陪伴,觀念改變
幼兒的成長只有一次,家長不應(yīng)缺席。丁丁媽媽對教師、其他家長感到十分抱歉,抱怨丁丁不聽話,總是惹麻煩,殊不知為人父母首先要學會“聽話”?!奥牬笕说脑挕背1蛔鳛楹饬俊昂糜變骸钡臉藴?,大家卻沒有想過“聽幼兒的話”才能做個“好家長”。“聽幼兒的話”并不是對幼兒言聽計從,而是善于傾聽幼兒的聲音,鼓勵他們講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家長要讀懂幼兒的內(nèi)心世界,并用贊許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對正確的觀點或做法給予表揚和肯定。即便幼兒的意見和見解錯誤,也應(yīng)以開明的態(tài)度和幼兒探討與交流,而不是粗暴地否定和壓制。多用耳朵少用嘴,才能更多地了解幼兒的意愿以及表面看來不盡如人意的行為背后的真實原因。在后期的教育跟進中,我定期與丁丁媽媽進行電話交流,分享傾聽幼兒聲音的方法,幫助她改變育兒觀念。
(二)貼紙激勵,強化認知
班里有位“小弟弟”,發(fā)育遲緩還有點輕度自閉,不會表達、情緒多變,作為班級的一分子不僅需要教師的照顧,更需要同伴愛的幫助。經(jīng)過討論和商量,我們一起制定了“讓我來幫你”計劃。我將問題拋給幼兒們:“小弟弟什么時候需要幫助呢?”“小弟弟不會用吸管,需要我們的幫助?!薄皯敉庥螒驎r,小弟弟脫衣服需要我們的幫助。”“小弟弟吃飯總是掉米粒,需要我們的幫助?!庇變簜儑\嘰喳喳地討論著。根據(jù)大家的討論,我們形成了“讓我來幫你”愛心墻。散步活動時,牽著小弟弟的手可以獲得一朵小紅花;美工活動時,幫助小弟弟一起收拾整理可以獲得一朵小紅花;生活活動時,幫助小弟弟擼起袖子可以獲得一朵小紅花。一定數(shù)量的小紅花,還可以換取區(qū)域游戲的優(yōu)先選擇權(quán)。有了“愛心墻”的幫助,丁丁的熱情高漲,提醒弟弟喝水、一起整理玩具、共同收拾桌面,儼然成為經(jīng)驗豐富的大哥哥,沉浸在幫助小弟弟的快樂中。
(三)情境啟發(fā),情感移入
要想啟發(fā)幼兒對攻擊性行為進行理解和思考,教師要做的不僅是適當批評,還要讓他們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到被攻擊者的情緒,從而自發(fā)道歉與安撫,學會關(guān)心、同情、理解他人。幼兒園長廊有個角色游戲區(qū),有天我們的游戲主題是“我們的幼兒園”,可可“突發(fā)奇想”地說:“今天我扮演的是丁丁?!庇谑潜隳7露《∑綍r的行為,如突然拉女孩子的辮子、把別人正在游戲的玩具拿到自己這邊等。這時,丁丁也走了過來,他手中的汽車玩具也被可可搶走了。因為平時都是他“攻擊”其他幼兒,在今天的角色轉(zhuǎn)化下,他一時待在原地不知所措,過了一會便嚎啕大哭起來。
待他發(fā)泄完情緒停止哭泣后,我便把他拉到身邊,詢問他玩具被搶的感受。他支支吾吾不愿說話,從他依舊傷心的表情中可以得知他此刻的感受?!袄蠋煾惺艿搅四愕膫?,但平時你也是這樣對小朋友的,他們也很傷心,今天可可說模仿的是你,你覺得是嗎?相信丁丁接下來肯定不是這樣子的小朋友?!蔽以诙《∏榫w發(fā)泄完之后及時引導,以情境游戲的方式代入丁丁的情感,讓他在游戲中感受到自己的行為帶給同伴的“傷害”。
(四)繪本分享,正面引導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美能磨練人性:一個人如果從童年時期就感受到美的教育,特別是讀過一些好書;如果他善于感受并高度贊賞一切美好事物,那么,很難設(shè)想,他會變成一個冷酷無情、卑鄙庸俗之徒?!蔽覀兺ㄟ^分享《一封奇怪的信》《我會關(guān)心別人》《春天的兔子》《冬天里的佛洛格》等一系列關(guān)愛他人的繪本故事,寓教于樂、寓教于美。一本本繪本宛如春雨潤物無聲,在丁丁心田播撒愛與美、真和善的種子。
比如,《一封奇怪的信》這本繪本中,小鳥明明在被惡貓追逐時被野豬所救,卻對野豬充滿了偏見。最終,當小鳥被困在獵人的陷阱中時,野豬不計前嫌,勇敢地幫助它逃離陷阱。這個故事通過小鳥和野豬的互動,表現(xiàn)出人與人之間的誤解和偏見,呼吁人們尊重和欣賞他人的不同,而不是僅看重外表。這種情感教育,通過精美的繪畫和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將道理傳達給幼兒,引導他們養(yǎng)成關(guān)心他人的品質(zhì)。
繪本是一種寓教于樂的工具,通過鮮明的形象、生動的故事和溫馨的情感傳遞正能量,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yǎng)成關(guān)愛他人、尊重他人的習慣。蘇霍姆林斯基的話提醒我們,美對磨練人格起到了重要作用。繪本中的美也能讓幼兒從小感受到美好。繪本的情感教育和美育是互相補充的,共同對幼兒的健康成長起到重要價值。
一名成長中的幼兒要擁有一顆“信任他人”和愛“打抱不平”的心?,F(xiàn)在,丁丁時常扮演繪本中冬眠的小青蛙,尋求他人的幫助,相信同伴的力量。在面對不公時,他便扮演愛“打抱不平”的小飛象,勇敢站出來幫助遇到困難的同伴,給予幫助和支持,傳遞正能量和溫暖。這樣的行為不僅可以幫助他人,更能讓丁丁肩負責任和擔當,提高自信和勇氣。在和善堅定的氣氛中,丁丁能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愛心、責任感和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人格,實現(xiàn)健康成長。
(五)家園共育,攜手前行
要營造充滿愛的環(huán)境,家庭是幼兒成長的第一環(huán)境,也是幼兒園開展道德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要想提升幼兒的德育效果,必須加強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合作水平。家園共育是雙向的,需要長時間的聯(lián)系過程,達成教育的一致性。我通過電話溝通的形式分享丁丁在園的變化,詳細介紹當前五育并舉、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和意義,表達“放手是為了幼兒更好地成長”的觀點。我鼓勵丁丁媽媽在家也設(shè)立“愛心墻”,參與家務(wù)勞動、遵守規(guī)則、樂于分享都可以獲得貼紙,換取想要的禮物,以此激發(fā)丁丁的積極性,使其體會幸福感和責任感。
接納幼兒的情緒,被溫柔以待的幼兒也會溫柔對待他人。溫柔以待不是寵溺幼兒,而是在接納幼兒情緒的基礎(chǔ)上堅持必要的原則。我和丁丁媽媽分享了一些應(yīng)對幼兒情緒變化的方法,如當幼兒躺地上打滾、大聲哭鬧,一定要拿同伴的玩具時,我們可以及時回應(yīng)他的想法:“你很喜歡小朋友的玩具對嗎?但那是別的小朋友的,我們不能拿。我們可以回家玩自己的玩具或者問問他愿不愿意交換哦?!薄叭绻愫軅?,你可以哭一會兒,媽媽在這里陪著你?!?/p>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因為丁丁平時是由奶奶照顧的,且奶奶更多的是“棍棒教育”,丁丁難免調(diào)皮搗蛋,我和丁丁媽媽分享幼兒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后,建議她把我們的聊天內(nèi)容分享給奶奶,提供控制情緒的小方法。如情緒崩潰前深呼吸,不斷提醒自己幼兒的行為是有原因的。同時,我告訴她家長必須注意自身的修養(yǎng),不要因某些事情不順心而在幼兒面前毫無顧忌地攻擊別人,要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
四、花開有期,耕耘芬芳教育的“百花園”
漸漸地,時間來到了第二學期,丁丁已成為班上的“孩子王”,操場上有他與伙伴們?nèi)鰵g的身影,沙水池中有他和伙伴們合作搭建的作品,區(qū)域游戲中有他與伙伴們燦爛的微笑……放學隊伍里的媽媽自豪地抬起了從前總是低著的頭,開心地和其他家長分享著丁丁的成長與變化。
去年幼兒園內(nèi)一片歐月只稀拉開了兩三朵,很是納悶。一番學習研究,才知道要減去蕪枝盲芽才利于主枝生長,果然這個春天葉子油綠、花苞鼓綻。長在墻邊的月季花朵每月漸次消去,尋找癥結(jié)和方法才知道要修剪追肥……每個幼兒都是一顆花的種子,各有各的開法,各有各的花期,也各有各的精彩。我們必須找對不同種子、不同花苗的培育方法,陪著他們櫛風沐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就像葉圣陶先生說的,在教育的百花園中,百花吐艷離不開園丁愛的奉獻;在金秋的碩果園里,碩果累累離不開耕耘者心的澆灌。
五、結(jié)語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明確指出“家庭、幼兒園和社會應(yīng)共同努力,為幼兒創(chuàng)設(shè)溫暖關(guān)愛的家庭和集體生活氛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和師生關(guān)系,讓幼兒在積極健康的人際關(guān)系中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家園共育視角下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產(chǎn)生一定有背后的原因,我們要提升家園共育的意識,以積極、專業(yè)、科學的態(tài)度探討應(yīng)對策略,為幼兒營造快樂、健康、有益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