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豐富廣泛,不僅包含了對于世界觀的引導,同時也為我們提供著方法論的啟迪,是思政教育的寶貴源泉。新時代背景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本進高校、進教材、進課堂,將有力助推外語類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推行教學改革、加強教師培養(yǎng)、聚焦學生成長等維度將“三進”工作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將有力培塑能力過硬的應用型外語人才,也為當下高校課程思政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方向。
[關鍵詞]立德樹人;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08.016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旗幟,是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根本指針,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行動指南,“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盵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作為一部權威著作,全面系統地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集中展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通過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本進高校、進教材、進課堂(以下簡稱“三進”)工作融入高校課程思政,不僅有利于鞏固完善大學生的思政教育,也促進了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豐富了外語院校的思政實踐。
一、加強頂層設計,深化教學改革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全面準確地闡釋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念和執(zhí)政方略,全面系統回答了新的時代條件下中國發(fā)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是了解當代中國、尋找中國問題答案的重要窗口與鑰匙,同時也是外語類課程思政的豐富資源寶庫。如何將其中蘊含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高校思政教育培養(yǎng)進行全過程深度融合:
首先,要做好分級統籌、協調推進,需要逐層構建一體化組織育人體系,形成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的橫縱向聯系與傳達,對“三進”工作融入思政教學提供制度保障,并對教研教改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持和經費保障,充分發(fā)揮高校育人功能。同時,上至校級行政部門,下至高校學生群體,按組織架構區(qū)劃構建多級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態(tài)勢,高位指導、高效運行、高質推進,推動“三進”工作在高校教育實踐中落地落實。
其次,結合“三進”工作的新形勢新要求,圍繞課程思政建設有關要求,從可行性角度與時俱進針對課程教學導向、教學方法內容、考核方式方法、人才培養(yǎng)目標等方面擬定相應質量標準,并用現行標準對照“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度”的一流課程標準;在教案及大綱上,集中構建科學設計知識體系,將教學設計進行有效規(guī)劃,以期促進與課程思政的自然融合,按步驟分階段落實課程思政建設。
最后,注重構建覆蓋廣泛的教學評價體系。掌握專業(yè)技能、胸懷家國天下、放眼展望全球,是時代給予外語學子的成長期望,從而助推“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世界更好了解中國”[2],是新時代賦予外語教育的光榮職責和價值追求。為了更加有效推進“三進”工作與課程思政的融合,高校應該摸索創(chuàng)設一個多元立體考核評價體系,用以檢驗課程思政建設成效,并明確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體責任,納入考核體系中。結合課程思政建設質量標準,對課程教學評價及學習效果評價進行相應調整,從以往單一的“唯考試,重專業(yè)”提升為“多維度,重育人”,同時在教師評教、教學競賽、課程評價等指標評定中引入課程思政評價指標。從高校思政育人根本任務的觀測角度出發(fā),規(guī)范引導教師深度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課堂教材的結合點發(fā)散點,讓先進理論成為大學生引才領智的好幫手,培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與實踐者。
二、關注隊伍建設,注重教師培養(yǎng)
高校教師在“三進”工作融入課程思政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盵3]應認識到,在“大思政”背景下,思政教育不僅是專任老師的職責,更是每一位高校教育者義不容辭的使命,應牢固樹立高度的政治看齊意識,深刻理解政治時事與未來走向,對從事課程思政工作始終保有使命感、責任感。
作為高校教師,要堅定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信仰,才能有效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理論知識,在行動上自覺內化。
首先,應注重打造“多功能”教師隊伍,譜好課程思政育人的“主旋律”。要強化“課程思政”中的鑄魂育人功能,教師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在推進改革實踐中應始終堅持賦能“主力軍”,構筑互相連通、層次多樣、特色鮮明的課程思政教師培訓體系,將課程思政與新人崗前培訓、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研討、教學能力專題匯報、師德師風建設、學期業(yè)務提升等工作有機結合,讓廣大專業(yè)課教師強化課程思政意識與能力。
其次,注重培建素質過硬的師資隊伍。為保障“三進”育人平穩(wěn)推進,可充分利用或拓展校際、校企交流渠道,引入專業(yè)精品資源,打造一支具有“講政治、通外語、有情懷、眼界寬”的優(yōu)秀師資隊伍,以有效保障高素質外語類人才培養(yǎng)。
最后,完善“三進”育人隊伍工作提升計劃,組織師生參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活動,將工作坊的組織模式與教學研討交流會引入“三進”教學實踐;深化教師教學能力培訓制度改革,推動“三進”實現“專人”到“人人”的轉變,促使教師找準教學“坐標系”,深入梳理專業(yè)課教學內容,深入詮釋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讓高校學子能夠準確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智慧,成為思想堅定、能力過硬的外語人才。
三、豐富教育平臺,護航學生成長
由于外語學科的自身特點,需要學生與西方思想文化的接觸較為頻繁,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異域思潮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厚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對西方文化的理性甄別與批判思考、順應東方文明文化逐漸崛起的趨勢、樹立堅定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對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具有必要性、緊迫性與恰時性。為此,以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指導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用偉大思想照亮方向,為外語類學子固根鑄魂,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為此,可以通過豐富“學、走、服”教育平臺,提升“三進”工作融入高校課程思政的廣度、深度和效度。
首先,要優(yōu)化“學”的范疇,增強政治信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著思想的磅礴偉力,要靜下心來通讀苦讀,原原本本、認認真真,以“深學”促“深化”,以“細悟”促“內化”,以“篤行”促“轉化”,才能讓學生汲取其中的理論精華,真學真信真用。還應注重學習內容的聯動,習近平總書記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提出:“要積極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提升傳播能力,面向海內外講好中國制度的故事,不斷增強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說服力和感召力?!盵4]因此,教學內容應源于而高于專業(yè)教材,教學方式也應雙向輸入,國內外時事熱點提供了豐富的話題資源,可以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本中找選題,不僅有知識的熏陶,更重視原理的體悟,加深高校學子對史情國情的了解,站穩(wěn)中國立場,善于進行思辨;或是以結合專題教學,讓思政元素順暢地融入外語學科教學。如此,通過“三進”課程的涵養(yǎng),高校學子的學習體驗將經歷一個“接觸—感受—親和”的過程,埋下家國情懷的種子。
其次,要“走”進“第三課堂”,加深實踐育人成效。福建是習近平同志曾經工作17年多的地方,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一系列重要發(fā)展理念和重大執(zhí)政實踐誕生于此。因此,可引領學生從八閩大地的故事里連點串線成面,將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與在福建的成功實踐有效結合,讓專業(yè)授課和實踐教學自然融通,構筑“價值引領、多維協同”的立體化實踐育人體系。在鞏固外語實踐育人成效、拓展聯動途徑上,可通過校政、校館協同育人的實踐模式因地制宜,如與福安市東山畬村、寧德壽寧下黨鄉(xiāng)與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等聯系合作事宜,雙方共建思政教學實踐基地,借鑒已有成熟經驗推出實踐教學項目,將中國故事對外傳播貫穿其中。引導學生深入歷史、感受生活,將知識與行動相結合,讓學生親眼見證中國大地上發(fā)生的巨大變革,感受祖國日新月異的生機和活力。通過一系列外出社會實踐,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等新時代的大事件將進一步熟稔于學生的腦海心田。在實踐中,他們將不僅收獲知識,更能將意識外化為行動,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深刻理解時代之問。
最后,要“服”務地方,強化思政育人成果。一方面,利用外語學子專業(yè)培養(yǎng)帶來的優(yōu)勢,將翻譯、外語教培與教育扶持的服務送入地方基層,項目成果能夠直接反哺社會,進一步發(fā)揮社會影響,讓校地實踐基地的協同建設、人才共享共育開花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將課程思政與項目創(chuàng)設相結合,引入“挑戰(zhàn)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等比賽項目,指導學生關注鄉(xiāng)村振興、“一帶一路”等國家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通過對所學知識的深度運用,引導學生將個人發(fā)展融入時代發(fā)展大勢,看得遠、站得住、想得深,做順應時代呼喚的有為新人。
四、結語
總之,“三進”工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各體系全流程提供了新的路徑范式,是價值引領、能力培養(yǎng)與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的有力依托,也是對如何培養(yǎng)服務國家發(fā)展高素質應用型外語人才的有益嘗試。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時代背景下,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本融入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無論是對個人成長成才還是對社會創(chuàng)新發(fā)展都具有切實的重要意義,有利于增強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聚力培養(yǎng)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青年,為廣大青年答好時代考卷凝心鑄魂,為社會主義事業(yè)貢獻新的更大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的生活(黑龍江),2022(11):4-23.
[2]習近平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N].黨的生活(黑龍江),2022(11):4-23.
[3]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1).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1.
基金項目:
2021年福建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立德樹人’理念的口譯思政教學研究”(項目編號:JAS21401);
2021年福州外語外貿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名稱:“立德樹人融入口譯實踐教學研究”(項目編號:JF2021025)。
作者簡介:
羅帥(1995.11-),男,漢族,福建連城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李漢回(1989.11-),男,回族,福建福州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