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之一。在我國,水稻的種植面積和產量一直處于較高水平,但是病蟲害依然是制約水稻產量和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科學地進行水稻種植和病蟲害防治,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減少病蟲害損失,成為當前水稻種植者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本文將圍繞水稻種植和病蟲害防治展開論述,旨在為廣大水稻種植者提供實用的技術要點和經驗,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水稻種植和病蟲害防治,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關鍵詞:水稻種植;水稻栽培;病蟲害防治;水稻增產
1水稻種植技術要點分析
1.1選種
選種是水稻種植的第一步,是保證高產、優(yōu)質、抗逆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選種應該根據地區(qū)氣候、土壤、水利條件、本地優(yōu)質品種的特性和產量等方面進行選擇。選種的原則是要求品種具有早熟、抗病、抗旱、抗逆性強、產量高等優(yōu)點,同時還要注重選擇有科學實驗數據支撐的新品種。貴州當地農戶在選購種子的過程中,需要對種子的標簽與包裝進行細致的檢查,如果存在標識不明確、包裝損壞的情況,需要及時予以更換,否則會嚴重影響水稻種子的質量,不利于提高水稻種植的質量與產量。
1.2處理種子
種子處理的目的是清除種子表面的有害物質,殺死種子表面的病菌,增加種子的萌發(fā)率和出苗率?;鶎愚r戶首先需要對種子進行篩選,剔除那些質量不合格的水稻種子,然后將篩選好的種子放置在通風、光照的區(qū)域進行晾曬,蒸發(fā)水稻種子當中的水分,這樣不僅能起到殺菌的作用,還能提升種子酶活性。然后將種子浸泡在溫水與藥劑的混合液中,進行12~24h的浸泡,并且在濾干的種子中拌入適當的肥料與藥劑,為水稻種子的萌發(fā)提供養(yǎng)分,有效提升幼苗成活率。在種子處理時,要注意藥劑的濃度、處理時間和溫度等參數的控制,以免產生藥害或者不良后果。同時,在處理種子時要注意人身安全,避免接觸藥液或者高溫的種子。
1.3播種育苗
1.3.1整理苗床
整理苗床是水稻育苗的第一步,也是保證育苗質量的關鍵。苗床應該在耕作前充分施入有機肥,調整土壤的酸堿度和養(yǎng)分含量,以保證苗床土壤的肥沃和適宜。在整理苗床時,應該選擇平坦、光滑的地面,去除雜草、樹枝和石頭等雜物,以保證苗床的平整度和通透性。
1.3.2播種
在播種前,應該先浸泡種子。將種子浸泡在清水中,待種子全部吸收水分后,將種子放入濕毛巾中,密封保存,以利于種子發(fā)芽。種子處理后,可以按照行距和穴距的要求在苗床上播種,利用篩土將種子覆蓋,保持1cm的厚度,然后澆灌清水。播種時要注意深淺和密度的控制,以免影響種子的萌發(fā)和出苗率。在完成覆土工作后,需要搭建支架,將農用薄膜覆蓋在上面。
1.3.3苗床管理
在苗床管理中,要注意適當地施肥和澆水,保證苗床的適宜濕度和養(yǎng)分含量。并且保證薄膜的密封,使膜內溫度保持在30~32℃。同時,要及時除草、通風和松土,以保證苗床的通透性和適宜環(huán)境。另外,要及時處理田間的死苗與病蟲害,避免病蟲害的集中暴發(fā)。
1.3.4秧苗寄插
在秧苗生長過程中,如果發(fā)現秧苗過密或者生長不良,可以采取秧苗寄插的方法進行調整。秧苗寄插是在秧苗間隔的位置上插入適量的健康秧苗,以增加秧苗之間的間隔和通風,保證秧苗生長的健康和充足。在寄插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秧齡來進行,秧齡長的情況下,排苗要稀,寄插不宜過深。寄插完成后需要灌水、追肥,促進水稻的分蘗。在水稻扎根之后,可以施用腐熟的農用有機肥,在分蘗后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尿素,栽前七天需要施用嫁肥。在秧苗寄插之后,稻田中要保證淺水,這能夠促進水稻的扎根。在水稻3~4葉時,可以進行適當的灌水。在整個播種育苗過程中,要注意對苗床、種子、育苗過程進行科學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證水稻幼苗的良好生長和發(fā)育。
1.4大田移栽
移栽時,應注意對于株距和行距的控制,以保證秧苗生長的適宜。一般來說,株距應該在15~20cm之間,行距應該在25~30cm之間??梢圆捎猛诳臃ɑ驂簵U法,注意將秧苗深入到土壤中央,避免根系過淺或過深。同時,還要注意栽插后的灌溉和覆蓋管理,以增加秧苗的成活率和保護其免受風吹日曬等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在大田移栽過程中,還要注意對秧苗的生長情況進行及時的觀察和管理,及時調整密度、施肥和病蟲害防治等,以保障水稻的健康生長和高產優(yōu)質。
1.5施肥與灌溉
1.5.1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水稻產量,改善水稻品質[2]。在水稻生長發(fā)育過程中,需要進行不同階段的施肥。在水稻的生長發(fā)育期,需要根據水稻生長情況和土壤養(yǎng)分狀況進行不同的施肥。一般來說,初期需要施用氮、磷、鉀等元素肥料,促進莖葉的生長;中期需要施用氮肥和鉀肥,促進穗發(fā)育和籽粒充實;后期需要適當減少氮肥的施用,增加磷、鉀肥的比例,提高水稻品質。通常情況下,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會施用四輪肥料,首先施基肥,將尿素混合在硫酸鉀、磷酸二銨中,施肥量為60kg/hm2,保持5~10cm的施肥深度,然后施分蘗肥和調控肥,最后施孕穗肥,水稻在這個階段的生長速度最快,可以112.5kg/hm2的標準適當增加硫氨酸,提高水稻產量。
1.5.2水分管理
水分不足會導致水稻葉片干枯、凋萎、產量減少等問題,而過度灌溉則容易造成根系缺氧、土壤酸化等不良后果。因此,正確合理地進行水分管理是保證水稻健康生長的關鍵。水稻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水分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在育苗階段,土壤水分應保持較高的濕度,通常需要每天澆水1~2次。在秧苗的萌發(fā)階段,由于秧苗根系的不穩(wěn)定,需要注意水深,過淺不利于水稻扎根,過深會導致漂秧情況發(fā)生,可以保持10cm左右的水深,這對于提升幼苗的存活率有著極大的幫助。移栽后進入分蘗期,需要減少澆水次數,但保持土壤濕潤,每周澆水2~3次即可。到了灌漿期,要注意保持土壤水分充足,可以采用地面灌溉或滴灌等方式,確保水分達到最佳狀態(tài)。此外,水稻的水分管理還需根據具體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進行調整。在干旱地區(qū),需加強澆水次數和澆水量,而在高溫多雨的環(huán)境中,需要注意防止積水和通風透氣,避免出現水分過多的情況。
1.6除草
草本雜草和稻田水草的存在會直接影響到水稻的生長發(fā)育和產量。同時,雜草還會與水稻爭奪水分、養(yǎng)分和陽光等資源,造成水稻的生長受到抑制。手工除草是常見的稻田除草方法之一,這種方法相對簡單,可以直接摘除雜草,但是人工成本較高,適用于小面積的水稻田。化學除草主要通過噴灑除草劑來實現。這種方法操作簡單,覆蓋面積廣,效果較為明顯,但需要注意除草劑的種類和使用量,以避免對環(huán)境和水稻產生負面影響。機械除草主要是利用機械設備進行除草,這種方法的效率高,能夠覆蓋大面積的水稻田,但是需要投入一定的設備和人力資源。貴州地區(qū)的基層農戶還可以采用混合方式進行除草,例如手工和化學相結合,或者化學和機械相結合。無論采用何種方法進行除草,都需要注意掌握正確的時機和方法,避免給水稻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2水稻病蟲害防治要點
2.1水稻病蟲害防治的基本原則
貴州地區(qū)的基層農戶在進行水稻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需要采用物理、生物、農業(yè)、化學等綜合手段,從多個方面入手,對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提高防治效果。針對不同的病蟲害,選擇適當的防治措施,避免過度使用藥劑和化學農藥,降低對環(huán)境和人體的危害。基層農戶應當采用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式,及時采取防治措施,預防病蟲害的發(fā)生。在采取防治措施的同時,加強管理措施,從源頭上控制病蟲害的發(fā)生,達到防治并重的效果。此外,合理施肥也能夠提高水稻的抗病蟲害能力,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但是應避免過量施肥,否則會導致病蟲害的繁殖,因此,需要根據不同的土壤和水稻品種進行合理施肥。
2.2水稻常見病蟲害
2.2.1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生產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害,由水稻瘟病菌引起。其主要癥狀為葉片出現黃綠色水浸斑,逐漸擴大,變成灰黑色,后葉片枯死。病菌寄生在水稻植株上,通過風、水等途徑傳播?;鶎愚r戶在選種階段就應當選用那些抗病能力較強的稻種,提前需要利用藥劑對種子進行浸泡,這樣能有效減少稻瘟病的發(fā)生概率。
2.2.2紋枯病
紋枯病也是水稻生產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病害,它是由細菌引起的。其主要癥狀為葉片出現線形、矩形等不規(guī)則形狀的黃褐色斑點,之后褪色變白。病菌侵入植株內部,導致植株發(fā)育不良,進而影響產量。噴灑化學藥劑對紋枯病防治工作有著較強的效果?;鶎臃N植人員需要重視田間管理工作,提高通風性,可以利用戊唑醇進行紋枯病的防治。
2.3.3蹈飛虱
蹈飛虱主要危害水稻的葉片。其主要癥狀為葉片出現黃色條紋、灰白色斑點和呈鋸齒狀的缺口。大量稻飛虱的寄生會導致葉片彎曲、卷曲,嚴重時會導致水稻減產甚至死亡。
2.3.4葉枯病
葉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種水稻病害,其主要癥狀為葉片邊緣出現枯黃、焦枯,向中央蔓延,導致葉片枯死。病菌在植株上形成黑色小粒子,通過風、水等途徑傳播?;鶎愚r戶需要保證水分的充足,合理施肥,可以應用葉枯寧來防治水稻葉枯病。
2.3.5二化螟
二化螟是水稻生產中比較常見的害蟲,主要危害水稻的籽粒。其主要癥狀為受害部位出現凹陷或孔洞,嚴重時導致籽粒流失。成蟲寄生在植株上,卵孵化后的幼蟲侵入稻穗內部進行寄生,對水稻產量產生很大的影響。針對二化螟,采取燈光誘殺的方式能夠提升防治效果。
2.4水稻病蟲害防治措施
2.4.1物理防治
貴州地區(qū)的當地農戶可以將網覆蓋在田間,能夠防止稻飛虱等害蟲飛入田間,可以將光纖管埋入田間,用光刺激病蟲害的感受器官,達到驅趕、殺死病蟲害的效果。例如,二化螟等蟲害趨光性較強,基層農戶可以使用照明板、電網、誘捕燈等設施來捕殺卷葉螟、二化螟、稻飛虱等害蟲。農戶在耕作前使用機械將土壤深翻,將土層中的蟲卵、菌孢子翻出,破壞病蟲害的生長環(huán)境,也可以將水田淹水,可以溶解和淹沒蟲卵和菌孢子,達到消滅病蟲害的效果。此外,在水稻田間設置黃色粘蟲板,可以吸引和捕捉飛行的害蟲,減少害蟲數量,避免蟲害的大面積暴發(fā)。
2.4.2化學防治
在利用化學藥劑防治水稻病蟲害的過程中,需要對藥劑的用量進行嚴格把控。避免使用高殘留性的農藥,否則將不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具有殺菌作用的化學藥劑主要用于防治水稻的病害,如稻瘟病、紋枯病、葉枯病等。常用的殺菌化學藥劑包括代森錳鋅、多菌靈、氧化樂果等。在使用殺菌藥劑時,要嚴格按照說明書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來使用,避免過量使用和使用不當而導致藥害。殺蟲藥劑主要用于防治水稻的害蟲,如蹈飛虱、二化螟等。常用的殺蟲藥劑有氯氰菊酯、吡蟲啉等。使用殺蟲藥劑也需要遵循其正確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對環(huán)境和人體造成傷害。貴州地區(qū)的基層種植人員需要結合病蟲害的情況選擇合適的化學藥劑,每隔7天在田間噴灑一次,持續(xù)兩次的噴灑可以達到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效果。當分蘗數量達到1000株時,或者穗期蟲病害的數量達到500只時,需要應用化學藥劑。
2.4.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種利用天然或人工培育的微生物、昆蟲或其他生物來控制水稻病蟲害的方法。與化學防治相比,生物防治更加環(huán)保,不會污染環(huán)境和食品,也不會導致病蟲害對化學藥劑的抗性。基層農戶可以利用殺蟲菌感染并殺死水稻害蟲。比如蘇云金桿菌、藍細菌等,也可以利用真菌感染水稻病菌,如白僵菌、擬青霉等,真菌防治還可以用于治療水稻根部的病害。此外,貴州地區(qū)的基層農戶可以利用天敵昆蟲捕食水稻害蟲,如寄生蜂、捕食性花金龜等,也可以引入寄生菌來寄生感染的害蟲。需要注意的是,生物防治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生物防治比化學防治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發(fā)揮作用,也比較容易受到氣候、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貴州地區(qū)的當地農戶在實際應用中需要仔細地評估和選擇。
2.4.4農業(yè)防治
農業(yè)防治是一種綜合管理的方式,它涵蓋了諸多方面的農業(yè)措施,旨在通過優(yōu)化生態(tài)系統(tǒng),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蟲害能力,從而減輕病蟲害對水稻產量的影響。輪作是指通過在不同季節(jié)種植不同的作物,減少病蟲害和土壤病原體的發(fā)生和積累。對于水稻來說,可以選擇一些抗病、抗蟲的作物輪作,如花生、豆類等。也可以施用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促進微生物繁殖和生物多樣性,提高水稻植株的免疫力和抗病蟲害能力。通過選擇具有一定抗病蟲性能的種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病蟲害對水稻的影響。市場上已經有一些具有抗病蟲性能的水稻種子,如“超級稻”。在水稻種植的過程中,需要適當減少水稻的田間密度,以增加光照和空氣流通,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
2.4.5選擇正確的病蟲害防治措施
在選擇病蟲害防治措施時,需要根據不同的病蟲害情況和環(huán)境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一般來說,應該優(yōu)先選擇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避免濫用化學農藥而造成對環(huán)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在必要時,可以考慮使用化學農藥,但必須遵循合理用藥的原則,選擇效果好、副作用小的農藥,嚴格按照使用說明和防護要求進行使用,以減少對環(huán)境和人體的影響。
此外,貴州地區(qū)的基層農化還應當加強田間管理,保持水稻生長環(huán)境的適宜條件,減少病蟲害的滋生和傳播,還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不依賴單一的防治方法,避免病蟲害的耐藥和抗性的產生?;鶎愚r戶要及時監(jiān)測病蟲害發(fā)生情況,根據監(jiān)測結果及時采取防治措施。在使用化學藥劑防治病蟲害時,需要做好藥劑存儲和廢棄物處理,避免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通過科學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病蟲害的發(fā)生和傳播,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保障糧食安全。
3 結束語
優(yōu)化水稻栽培技術,做好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對于提高水稻的品質與產量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使水稻能夠滿足新時期的市場與消費者的需求。在水稻栽培過程中,需要應用科學、合理的病蟲害防治方法,減少對周邊環(huán)境的污染,并且要應用優(yōu)質、高產的栽培技術,促進新時代農業(yè)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春吉.水稻高產栽培和病蟲害防治技術[J].廣西農業(yè)機械化,2022(06):36-37+43.
[2]林立文.水稻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福建熱作科技,2022, 47(04):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