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藿香為常用芳香中藥,枝葉茂盛時采割,日曬夜悶,反復至干,具有芳香化濁、和中止嘔、發(fā)表解暑之功效,主治濕濁中阻、暑濕表證、濕溫初起、發(fā)熱倦怠等癥狀。廣藿香原產(chǎn)于菲律賓,在我國擁有九百余年栽培及使用歷史,雖然種植技術較為成熟,但廣藿香生長對氣候條件、土壤條件等有著較高要求,且栽培管理難度較大,因此需要掌握科學種植技術才能實現(xiàn)高效高產(chǎn)目標。基于此,文章以廣藿香的生長習性為切入點,介紹中藥材廣藿香種植技術,包括選地整地、科學繁殖、合理選擇種植季節(jié)、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并結合廣藿香市場需求、價格變化分析其發(fā)展前景。
關鍵詞:中藥材;廣藿香;種植技術;發(fā)展前景
廣藿香系唇形科植物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 Benth.的干燥地上部分,是常用中藥材之一。我國宋代《嘉祐本草》中曾記載“藿香嶺南多有之,人家亦多種。二月生苗,莖梗甚密,作叢,葉而桑而小薄,六月七月采之,須黃色乃可收?!笨梢娫缭谒未覈汩_始引進與栽培廣藿香。在長期實踐中,廣藿香種植技術水平有所提升,栽培管理經(jīng)驗愈加豐富,但受到各類因素的影響,現(xiàn)階段廣藿香栽培種植中依然存在管理粗放、種植技術使用不當?shù)葐栴},導致廣藿香品質參差不齊。針對此種情況需要把握好中藥材廣藿香生長習性,采用科學、合理且有效的種植技術,為廣藿香生長提供更加適宜的環(huán)境,以此提高廣藿香的產(chǎn)量與品質。
1中藥材廣藿香的生長習性
廣藿香為熱帶植物,喜溫暖、怕霜凍,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2~28℃,當氣溫降低至17℃以下時廣藿香植株生長發(fā)育受阻。雖然廣藿香能夠短暫抵御低溫,但最低氣溫不宜低于0℃,且在氣溫降低時需要注意防止凍害,采用合理措施提高地溫。廣藿香不耐日照,光照強度過大會出現(xiàn)燒苗,嚴重時導致植株死亡,因此在種植廣藿香時要通過搭棚或間作蔭蔽作物等形式降低光照強度。廣藿香對土壤濕度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水分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廣藿香的產(chǎn)量,因此需要選擇排水良好、土壤疏松的種植地塊,通過科學施肥以增強土壤肥力[1]。
2中藥材廣藿香的種植技術
2.1選地整地技術
在種植廣藿香前,需要選擇背風向陽、無污染的種植地塊,林間坡地、山腳梯田、水田、旱田等都適宜廣藿香的種植,若種植地塊處于坡地,應當控制坡度在13°以下,且土壤無侵蝕、保水性能好。與此同時,廣藿香生長對土壤條件有著較高要求,需要保證土壤通透性、透水性、滲水性良好,土層結構良好且土壤肥沃,以富含腐殖質及有機物質的棕色土、黑色砂壤土為宜。土層需深厚,酸堿度保持在4.5~5.5范圍內(nèi)。如果在低海拔地區(qū)種植廣藿香,需要加強栽培管理,采用合理方式調節(jié)溫度與濕度,確保廣藿香生長旺盛,以此提高廣藿香產(chǎn)量。
廣藿香一般與水稻、紫蘇等作物輪作。在廣藿香種植生產(chǎn)過程中,連作障礙是降低其產(chǎn)量與品質的關鍵因素,嚴重時會導致植株大面積萎蔫停止生長,進而整株干枯死亡,而廣藿香與其他作物輪作可以緩解連作障礙,通過選擇恰當?shù)拈g作方式有助于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增強土壤肥力、抑制土傳病害。例如廣藿香與紫蘇輪作可以實現(xiàn)兩種作物間的互補和互利作用,改善土壤微生態(tài)環(huán)境與養(yǎng)分平衡,并提高廣藿香有效成分含量。而廣藿香與其他作物輪作對于種植前的整地工作提出較高標準,在前作收獲后需要深耕土壤,耕深一般為25~30厘米,經(jīng)過兩次深翻整地后將下層土壤翻至上層,經(jīng)過太陽光紫外線殺菌可以消殺土壤內(nèi)的蟲卵及病菌殘體,使土壤更加疏松,并有效增加地溫。在深耕整地的同時要施加商品有機肥或充分腐熟的農(nóng)家肥,在種植廣藿香之前再次耕翻細耙,作寬為60厘米,高為30~40厘米的畦,在畦旁作種植溝,溝寬30厘米,深度則根據(jù)廣藿香植株高度而定,且畦的方向要與排水溝的方向保持一致,以此確保在暴雨季節(jié)、連續(xù)陰雨天氣下可以將田間積水及時排出,避免田間積水導致根系腐爛或誘發(fā)病蟲害[2]。
2.2科學繁殖技術
廣藿香在我國產(chǎn)區(qū)罕見開花結實,因此對廣藿香的繁殖一般以莖稈扦插繁殖或組織培養(yǎng)繁殖技術為主,具體方法為:
其一,扦插育苗移栽技術。廣藿香扦插育苗移栽包含短插穗扦插、長插穗扦插兩種形式,其中長插穗扦插需要在廣藿香母枝枝條上末端長枝梢剪取15~20厘米的枝條作插穗,對母株的影響及破壞較大,會降低廣藿香的產(chǎn)量及品質并導致插穗浪費。因此當前廣藿香繁殖中多選擇短插穗扦插移栽方法。以五個月以上廣藿香為母株,在母株中部以上主莖的側枝上剪取20~30厘米枝條,確保枝條粗壯、保留6~8個節(jié),再將長20~30厘米的枝條修剪為5至10厘米的小段,每段留1~2個節(jié),每根枝條可以截取4至7個插穗。插穗準備完成后,在整好的畦上開種植溝,溝深與行距均為10厘米,每隔5~6厘米插入一根插穗,插穗進入土壤的深度一般為其長度的2/3。每667m2大約需要10~15千克插條。在扦插移栽后確保頂梢大葉露出畦面,覆土后灌定根水,覆蓋厚度為1~2厘米的稻草以起到蔭蔽作用。扦插后插穗于10~13天開始生根,25~30天便可以移栽,具有成活率較高、節(jié)省插穗的優(yōu)勢。
其二為大田直插法,即將廣藿香插穗直接移栽至種植地塊,該繁殖技術操作簡單、種植快速,成活率可以達到90%以上。在4~5月除選擇莖稈粗壯、無病蟲害的嫩梢頂部,截取15~20厘米作插穗,按照30厘米×40厘米的規(guī)格將插穗直插大田。雖然插穗長度較大,但不會對母株產(chǎn)生影響與破壞,主要原因在于該時期氣溫較高、空氣相對濕度較大,摘取插穗后可以促進母株新梢萌發(fā),再配合施肥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廣藿香產(chǎn)量。同時,在使用該技術時以廣藿香與農(nóng)作物輪作為宜,如在廣藿香行間種植苦瓜、絲瓜等,瓜棚可以起到蔭蔽作用,通過加強淋水與防曬可以提高廣藿香成活率。
2.3合理選擇種植季節(jié)
在廣藿香種植時間選擇上,需要考慮不同繁殖方式對氣候條件、溫濕度的要求,春季、冬季、秋季都可以種植廣藿香,南方以春季種植為主,北方以秋季種植為主。廣藿香的種植可以在雨季進行,此時溫度較高、水分充裕、空氣相對濕度較大,能夠滿足廣藿香對生長環(huán)境的要求,促進廣藿香根系發(fā)達。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qū)氣候環(huán)境、地理狀況的差異性較大,在選擇種植季節(jié)時要堅持因地適宜的基本原則,例如廣西貴港地區(qū)一般在3~4月種植廣藿香,海南地區(qū)則在6~8 月或10~12月種植廣藿香,唯有充分考慮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因素,結合廣藿香生長習性合理選擇種植季節(jié),才能夠確保廣藿香高效高產(chǎn)。除此之外,在確定種植季節(jié)后適宜在陰天或傍晚種植廣藿香,按照預先計算好的種植密度及株行距挖種植穴,在穴內(nèi)施加腐熟農(nóng)家肥、土雜肥,按照每穴一株的規(guī)格進行栽植,在起苗前灌水,避免傷根部,在種植后覆土、壓實、灌水并覆蓋細草[3]。
2.4田間管理技術
廣藿香種植中的田間管理技術要點為:
其一,適時灌水排水。廣藿香對水分要求較高,適宜的水分可以促進其生長,水分過高或過低都會阻礙其生長。因在廣藿香種植后,需要每日早晚各灌水一次,要嚴格控制灌水量,以澆濕畦面為宜。若遭遇干旱天氣,需要每隔3~5天灌水一次,適宜采用引水灌溉方法,即將水引入畦溝,水深為畦高的2/3為宜,讓水分慢慢滲透濕潤畦面,靜置一夜后如田間有積水需立即排干,如果種植地塊不適宜引水灌溉,則需要早晚淋水,確保畦面濕潤。若遭遇連續(xù)陰雨天氣,為避免土壤濕度過高而導致廣藿香根系腐爛,需要在田間設置排水溝,及時排出田間積水。同時要修筑高畦深溝,完善田間排水體系,以此確保廣藿香生長環(huán)境適宜;
其二,補苗與間種。廣藿香種植后要密切關注其長勢,清除弱苗、病苗并按照預先計算好的種植密度進行人工補苗。在廣藿香未抽梢前,在種植地塊表面覆蓋稻草或細草,避免陽光直射導致燒苗,并可以有效降低地溫。為充分利用耕地資源,促進廣藿香與其他作物互利,需要通過間種的方式在廣藿香行間種植蔬菜等農(nóng)作物,或絲瓜、冬瓜等藤本植物,可以對廣藿香植株起到蔭蔽作用,有利于廣藿香植株生長。
其三,中耕除草。廣藿香生長過程中田間雜草也隨之生長,與廣藿香植株爭奪養(yǎng)分、水分,因此在育苗期、定植前需要采用中耕除草方式,一方面通過中耕翻耕土壤,避免土壤板結,另一方面通過清除田間雜草以為廣藿香生長提供適宜條件。同時要對廣藿香進行培土,將溝內(nèi)的淤泥培在植株基部,可以促進植株多長分支和防止被風吹倒。
其四,合理施肥。廣藿香是周期短、產(chǎn)量高的作物,在施足基肥的情況下,還要合理追肥,才能獲得高產(chǎn),從種植到收獲,至少需要施肥6~8次。肥料前期以微生物菌肥為主來促生根,中期以高氮肥+微生物菌肥為主來促分支,后期以高鉀肥為主來促莖干粗壯,同時注意施肥不要直接淋在莖基部,避免造成肥害引起燒苗。廣藿香的最終收獲物是以營養(yǎng)器官的莖、枝、葉為重點,重施氮肥,加大碳氮比,可促進地上和地下部分營養(yǎng)器官的快速生長,使之盡快形成較寬大的冠幅,打下優(yōu)質高產(chǎn)的物質基礎。故干旱季節(jié)應多淋施大量元素水溶肥和噴施氨基酸葉面肥,而長效性顆粒復合肥適宜在下雨前距離植株20厘米~30厘米處撒施,施肥的基本原則是先濃后淡、薄施勤施。
其五,防霜凍。在夏秋季節(jié)定植的廣藿香幼苗抗寒能力較差,因此需要在霜凍區(qū)域覆蓋雜草或修建大棚以防止凍害發(fā)生,若天氣寒冷可以加蓋塑料薄膜。秋季種植的廣藿香可以在10月上旬間作高稈闊葉作物以遮霜防寒凍[4]。
2.5病蟲害防治技術
2.5.1病害防治
廣藿香種植中的常見病害主要包括根腐病、角斑病。其中根腐病主要為害廣藿香植株根部,導致莖根交界處腐爛,腐爛部分會隨著病程的發(fā)展而逐漸延伸至植株的上方,導致植株表皮變?yōu)楹稚?、枯萎甚至全株死亡。廣藿香根腐病的誘因較為復雜,高溫高濕是引發(fā)根腐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若田間排水體系不完善、地溫較高且缺乏環(huán)境調節(jié)措施,則會導致根腐病大規(guī)模爆發(fā)。廣藿香根腐病的防治需要從田間管理入手,密切關注廣藿香植株生長狀態(tài),發(fā)現(xiàn)植株感染根腐病后及時挖除病株并帶出基地外燒毀,在挖除部分撒施石灰以起到消毒的作用,雨季來臨時要排出田間積水,高溫高濕季節(jié)可以采用間作方式對廣藿香植株進行蔭蔽。同時可以用50%多菌靈800~1000倍液灌根或25%凱潤(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倍液,或12.5%特譜(烯唑醇)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30%甲霜惡霉靈水劑600倍液等藥劑進行噴霧防治,避免病菌進一步擴散。角斑病為細菌性病害,主要為害廣藿香植株的葉片,發(fā)病初期廣藿香植株葉片上會出現(xiàn)水漬狀病斑,隨著病程的發(fā)展,病斑逐漸擴大并呈現(xiàn)出不規(guī)則形狀,病斑的顏色也會發(fā)生變化。感染角斑病會導致廣藿香葉片枯萎脫落,影響葉片光合作用,導致植株營養(yǎng)不良。針對廣藿香角斑病的防治需要加強田間管理,種植蔭蔽作物以控制好田間溫度,對染病植株可以選用3%中生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2%春雷霉素水劑500倍液,或33.5%喹啉銅懸浮劑500倍液,或12%絡氨銅水劑500倍液噴霧防治,重點噴施所有葉片、莖稈,每隔7~10天噴施一次,連續(xù)噴施2~3次[5]。
2.5.2蟲害防治
廣藿香種植過程中經(jīng)常發(fā)生的蟲害主要為蚜蟲、卷葉螟、紅蜘以及地下害蟲。其中蚜蟲亦被稱為藿香虱,主要為害葉片及嫩梢,以成蟲、幼蟲及若蟲群聚在廣藿香植株葉片背部、嫩梢頂部以吸食汁液。對于蚜蟲的防治以藥物防治為主,可以選用22.4%螺蟲乙酯3000倍液+40%毒死蜱1000倍液,或2.5%聯(lián)苯菊酯2000倍液+7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8%丁硫·啶蟲脒800~1000倍液噴霧防治,隔5天噴灑1次,連噴2次。卷葉螟主要為害廣藿香植株葉片,幼蟲會啃食葉肉,影響葉片光合作用??梢赃x用1.8%阿維菌素乳油1000~1500倍液或20%茚蟲滅幼脲懸浮劑2000倍液噴霧防治。紅蜘蛛會危害廣藿香植株葉片,受害葉片僅剩葉脈,會阻礙廣藿香植株生長發(fā)育。防治廣藿香紅蜘蛛可以選用73%克螨特乳油2000~2500倍液,或15%噠螨靈乳油1500倍液,或70%炔螨特乳油2000倍液防治,每隔5~7天噴灑1次,共噴2~3次。危害廣藿香的地下害蟲主要為地老虎、蟋蟀等,會啃食廣藿香植株根莖,可以采用人工捕殺方式,即懸掛黑光燈,利用地下害蟲的避光性進行人工誘捕,有效壓縮蟲口密度。
3中藥材廣藿香的發(fā)展前景
廣藿香是重要的中醫(yī)治療用藥,在2003年價格達到高峰,大部分藥農(nóng)開始在廣藿香種植上投入大量資金,現(xiàn)階段廣藿香種植面積擴張。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廣藿香價格具有明顯的波動性特點,以廣西貴港市近2年地頭收購價為例,2020年廣藿香干草收購價為14~22元/公斤,而2021年廣藿香干草收購價則下降至為6~8元/公斤,廣藿香價格波動主要由于集中入市,加之遭遇連續(xù)陰雨天氣時廣藿香品質降低,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導致廣藿香價格缺乏穩(wěn)定性,種植戶也會因價格的不穩(wěn)定性而承受較大的經(jīng)濟損失。從技術層面來看,我國廣藿香種植技術水平有所提升,但在栽培管理中依然存在粗放式理念,對田間管理、水肥管理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廣藿香品質參差不齊。廣藿香作為芳香中藥,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若想促進廣藿香種植業(yè)健康、穩(wěn)定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大力推廣廣藿香的間作種植技術,在增加單位產(chǎn)量的同時提高綜合經(jīng)濟效益,彌補廣藿香在不同時節(jié)價格波動較大的缺點。與此同時,要注重各項新技術、新管理方法的應用,提高廣藿香品質,使其契合市場需求。
4結束語
廣藿香為重要的中醫(yī)治療藥物,功效顯著且用途廣泛,在市場上擁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在廣藿香種植中需要結合其生長習性、各階段生長需求進行選地整地,采用科學繁殖技術提高植株成活率,合理選擇栽植季節(jié)、高度重視田間管理并做好中耕除草,同時要加大病蟲害防治力度,避免植株感染病蟲害后出現(xiàn)產(chǎn)量降低或全株死亡的情況,以此進一步提高廣藿香種植技術水平,促進廣藿香種植業(yè)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周界,潘麗萍,李明.廣藿香間作紫蘇對其連作障礙的緩解效應[J].北方園藝,2020(13):111-117.
[2]歐陽蒲月,李亞萍,莫小路.廣藿香資源調查、研究進展與發(fā)展趨勢[J].大眾科技,2019,21(08):55-57.
[3]何國振,李錦坤,高偉,等.廣東省廣藿香種植業(yè)發(fā)展策略[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2,28(31):288-292.
[4]楊春雨,魏建和,張爭,等.廣藿香抗青枯病鑒定技術規(guī)范[J].植物醫(yī)生,2011,24(02):53-54.
[5]郭巧生,吳友根,林尤奮,等.廣藿香苗期生長及其抗氧化酶活性對鹽脅迫的響應[J].中國中藥雜志,2009,34(05):53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