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和潛水員,從事這個職業(yè)需要潛水,但潛入的可是三百多米的深海,潛入后還要完成打撈沉船、援潛救生、修補管道等機器無法完成的工作。
要知道,海底本就伸手不見五指,潛水帽上的探照燈又因水中微粒的散射作用基本失靈。而且,海底水壓很大,置身其中仿佛骨頭都被擠得“咯吱”響……這般惡劣的條件加持,潛水員的工作任務卻不輕,有時擰的螺栓比自身個頭兒還要大。
人在水下時,隨著深度增加而增加的水壓使人體吸入更多氣體。當然,海洋的氣體成分跟陸地一樣,以氧氣和氮氣為主,然而吸氧過多會引發(fā)“氧中毒”;氮氣受高壓影響更易溶入大腦和神經元的脂肪組織,造成“氮麻醉”。
人向水面上浮時,水壓逐漸減小,氮氣等惰性氣體從血液中析出并隨著人體運動聚成氣泡。被氣泡充斥的人體猶如劇烈搖晃后的罐裝汽水,一旦“引爆”將令人痛苦不堪甚至危及生命。這便是恐怖的“減壓病”。
飽和潛水員面臨的職業(yè)病還有很多,像缺血性骨壞死、腦損傷、慢性肺病等。除此之外,在深海工作,即便毫不起眼的感冒或鼻塞也有可能使耳壓失衡,造成聽力的永久性損傷!
進入船上的飽和加壓艙是第一步。艙內不斷注入氧氣和氮氣,同時加入氦氣調節(jié)前兩者含量。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人體提前吸收足量氣體以適應深海氣壓。然而,人體關節(jié)充滿孔洞,大量氣體氣泡硬往里鉆會產生痛感,導熱性能差的氦氣還讓人發(fā)冷。
住進加壓生活艙是第二步。通常2~3名潛水員待在一個狹窄密閉艙內,每天睡12小時,醒來通過小窗口領取餐飯。人的味感因高壓而遲鈍,可潛入深海的體能消耗要求每人每天吃進6000卡熱量——這相當于成年人日常飲食量的兩三倍之多。
接下來,潛水員搭乘潛水鐘輪流下海,任務完成后再乘潛水鐘原路返回。潛水鐘、生活艙的氣壓與深海水壓一致,潛水員體內氣體相對穩(wěn)定,身體機能便能適應循環(huán)作業(yè)了。
一次深海任務往往持續(xù)幾周甚至數月,對家人朋友掛牽得很!但完成任務不能馬上回家,還得耗費時間“減壓”——讓體內氣體恢復到與陸地氣壓相匹配的狀態(tài)。跟加壓一樣,減壓也考驗耐受性。按每24小時減100英尺水壓的通用原則,頭痛、關節(jié)痛、呼吸急促等不良反應依然無法根除。想緩解癥狀只能重新加壓,然后從頭開始?;氐疥懮希镧娂扒榫w紊亂的狀況仍舊常見,比如突然增大的飯量難以控制,對時間概念犯迷糊等,這些全靠理智和毅力克服。
另一方面,那些成功“上岸”成為飽和潛水員的人,首先都是潛水精英,擁有強健的體魄與專業(yè)的潛水經驗;其次,還得是優(yōu)秀技工,這也是一個必需條件,飽和潛水員必須能駕馭各種水下作業(yè)。還有最關鍵的條件,你得愿意在無趣又孤獨的氛圍里成就平凡的事業(yè)。
內容“暗黑”,風險多重,下海繁瑣,“上岸”苛刻……你還愿意從事這份工作嗎?
在人類不斷問鼎海洋的時代,飽和潛水猶如通往海洋的金鑰匙。許多人對此望而卻步,但是也有人在堅守,有人為之不遺余力。向甘當“逆行勇士”的飽和潛水工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