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葉那一抹耀眼的金黃,讓北京的秋顯得格外明亮。不過,最初在這片土地上栽植銀杏樹并不是為了秋來遍賞銀杏黃。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曾在菩提樹下坐禪而覺悟成佛。為紀念釋迦牟尼得道成佛,后世弟子多在寺院栽種菩提樹。然而,菩提樹只適種于熱帶、亞熱帶,在中國,只有華南、東南沿海一帶才適宜生長。為表示信仰的中堅和虔誠,中國的佛門弟子分別選用適應當?shù)貧夂颦h(huán)境的樹種代替菩提樹。其中,生長于中國北方的銀杏樹高大挺拔,樹冠巍峨,最能襯托禪院殿堂的壯觀,葉片又潔凈素雅,有不受凡塵干擾的意境,因此,中國大多數(shù)的寺廟都用銀杏樹代替菩提樹。
北京地區(qū)栽植銀杏樹的歷史,可追溯至千年前。今天,這些經(jīng)歷風云變幻并存活至今的“瑰寶”,已成為一株株參天古樹,并在古剎中“獨木成林”,是北京深秋時節(jié)最美的景色之一。
獨木成林 金秋勝景
“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是在北京流傳甚廣的一種說法,潭柘寺悠久的歷史可從中窺見一斑。史載,潭柘寺始建于晉代,原名嘉福寺,清代康熙年間又改稱“岫云寺”。因寺后有“龍?zhí)丁?,山上有“柘樹”,民間多稱其“潭柘寺”。
潭柘寺規(guī)模宏大,九百多間殿堂房屋分東、中、西三路布局。今天,穿過山門、天王殿,便來到寺內(nèi)最氣派的古建筑—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重檐廡殿頂,上覆黃琉璃瓦綠剪邊,大脊兩端的巨型碧綠琉璃“鴟吻”以及金光閃閃的鎏金長鏈讓人印象深刻。據(jù)說,鴟吻是龍生九子之一,屬水,中國古人用它的形象放在屋脊上,表示以水克火。經(jīng)歷代相傳,鴟吻就成了古建筑的裝飾品。端坐在大雄寶殿上的鴟吻,是元代遺物,在北京古建筑中極為罕見,它們色彩鮮艷,形象生動。不過,在這里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