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一 ?情感
考點概述
詩歌的思想情感是詩人用詩歌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并由此表現(xiàn)出來的感情、態(tài)度和追求等。分析詩歌中的思想情感,就是要理解詩歌所表現(xiàn)出的思想感情,把握其情感基調(diào),分析其社會意義,評判其社會價值。
從高考來看,詩歌的思想感情是詩歌鑒賞命題的核心內(nèi)容。常常要求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通過某一兩句或某一聯(lián)或某些具體詞語得出詩人的情感。
解題技法
(一)形成思維圖譜
詩歌是生活的反映,詩情便是人情。古代詩人的思想教育、社會背景、人生追求相對一致,我們可以借此形成詩人思想情感圖譜,整體把握古代詩人的思想情感和觀點態(tài)度。
(二)分析具體詩篇
1.借助題目明題材
如果能通過題目判斷出詩歌的題材類型,那么詩歌所蘊含的情感傾向也就基本明確了。
2.通過注釋知處境
大多數(shù)詩歌的注釋暗示了詩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特別是指明詩歌寫作背景和詩人經(jīng)歷的注釋,往往就指明了詩歌的思想內(nèi)涵。
3.抓住詩眼析意象
(1)詩眼。就某一聯(lián)某一句而言是最精練生動的一個字,或活用的字,或運用了修辭手法的一個字,抓住詩眼,就把握了詩歌的情感基調(diào)。
(2)意象。找出意象并揣摩其特點、含義,尤其要關注意象前后的修飾語、動詞等。整體體會意象有機組合而形成的意境特點,則詩歌的思想情感也就清晰呈現(xiàn)。
4.立足內(nèi)容抓關鍵
抓住景物特點,揣摩含蓄之情;抓住有雙關義的詞語或有象征義的物象來提取其中寄托的情志;用了比喻、象征、對比、襯托等手法的句子要還原其本義,用了用典、反語等手法的句子要理解其曲盡的情思。
(三)規(guī)范術語表情感
注意結合詩歌中的詞句具體分析思想情感,結合題材背景,積累運用常見的感情術語。
例如:
1.邊塞詩
景:雄奇壯美,荒涼苦寒
人:敵人——同仇敵愾
將士——贊美(同情)(將士一致)
諷刺(憤懣)/同情(將士不同)
2.羈旅行游詩
少壯時:矢志不渝、雄心壯志、孤獨寂寞、思鄉(xiāng)思親
中老年:志得意滿、失意神傷、憤懣不平、曠達自適
3.詠懷(登臨)詩
禮贊:豐功偉業(yè)、雄才偉略、風流儒雅
不滿:昏聵無能、茍且偷安、不識人才、排擠忠良
勉勵:勵精圖治、舉賢任能
4.詠物(山水)詩
自我排遣:傲視權貴、厭棄官場、灑脫隨性、自恃才高、高情雅趣、淡泊名利
失意神傷:人生遲暮、歲月易逝、年老多病、貧病交加、孤苦寂寞
(四)常見問題類型
設問方法:
全詩表達了詩人哪些情感?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XX句(X聯(lián))表達了哪些情感?
做題方法:
1. 準確地指出詩中思想情感;
2. 結合相關詩句進行轉述。
二 語言
考點概述語言是詩歌的載體。詩歌的語言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練性、跳躍性的特點。分析詩歌語言,除了分析語言的用法外,還要分析語言的表達效果,進而把握詩歌的語言特色。對詩歌語言的鑒賞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煉字、詩眼和語言風格。
解題技法
(一)煉字
多指詩歌中那些能傳神地表現(xiàn)事物和情感等鮮明特征的字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有時是副詞或數(shù)量詞、疊詞、發(fā)生詞類活用的詞。
1.動詞,使詩歌具有動態(tài)美,具有化靜為動的作用。
2.形容詞,化抽象為具體,變無形為有形,增強形象感、生動性。
3.疊詞,增強韻律感,起突出強調(diào)作用。
4.色彩詞,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烘托感情。
(二)詩眼
詩眼是指在詩中最能體現(xiàn)作者思想觀點、情感態(tài)度,對表達主題、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關鍵作用的高度概括的字詞。
1.內(nèi)容方面: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詞,如“愁”“思”“憶”“驚”等能起到直接揭示的作用,“涼”“冷”“孤”等常常語意雙關。
2.修辭方面:常常出現(xiàn)在描寫句中,且常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3.詞性方面:這類字詞以動詞、形容詞、副詞為主,臨時改變詞性的形容詞往往也是詩眼。
4.結構方面:最能統(tǒng)領全篇字詞,全詩都是或明或暗地圍繞該字詞來寫的。
(三)語言風格
語言風格是詩人在遣詞造句、運用手法等方面所體現(xiàn)出的區(qū)別于其他作品的藝術特色。解答此類題,要知人論世,除了分析具體的詩歌內(nèi)容外,還要根據(jù)對不同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的積累來輔助判斷。
鑒賞語言風格時注意:
1.整體感知:鑒賞語言風格應立足于全詩,而不是揣摩個別字詞的巧妙。
2.聯(lián)系主旨:語言是為內(nèi)容服務的,內(nèi)容決定語言風格,切忌脫離詩歌主旨而空談語言。
3.多角度入手:從詩歌語言的格調(diào)、色彩、境界等角度入手,關注詩歌本身的語言風格;注意題干的提示,題干如果已經(jīng)暗示了某種語言風格,我們只需從用詞、手法、情感等方面分析詩歌是如何體現(xiàn)這種風格的即可。
(四)常見問題類型
1.煉字和詩眼
設問方式:
這一聯(lián)中最生動傳神的是哪個字,為什么?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請結合詩句評析某字的藝術效果。
做題方法:
(1)指出該字,點明手法(活用現(xiàn)象);
(2)用一兩句話準確表明該字在詩句中的準確含義;
(3)結合詩歌的有關內(nèi)容具體分析這個字所描述的景象;
(4)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說說這個字營造了XX的意境,或表達了XX的感情等。
2.語言風格
設問方法:
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這首詩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 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做題方法:
(1)用一兩個鑒賞術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簡練生動等;
(2)結合有關詩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是如何體現(xiàn)的;
(3)指出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典例剖析
一、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題目。
鷓鴣天
惠 洪①
蜜燭花光清夜闌②,粉衣香翅繞團團。人猶認假為真實,蛾豈將燈作火看。
方嘆息,為遮攔。也知愛處實難拚③。忽然性命隨煙焰,始覺從前被眼瞞。
【注】①惠洪,僧人,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因受牽連被發(fā)配崖州(今海南)。本詞當是作于惠洪抵達崖州之后。②夜闌:夜將盡。③拚(pàn):舍棄、豁出去。
考點題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點出全詞時空場景,席間眼前,燭光搖曳,恍惚之間漸次殘夜清涼。
B.次句手法明快、語言平易,描述出飛蛾縈繞燭光,執(zhí)著不離的生動情態(tài)。
C.人尚且會認假為真,蛾又怎么會將燈看作是火?文辭之間飽含人生哲理。
D.詞人以描寫入詞,風格婉約,情境中頗含憐憫之意,隱隱流露出真性情。
【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詩歌時歸納內(nèi)容要點、評價作品思想內(nèi)容和語言特點的能力。
C項“人尚且會認假為真,蛾又怎么會將燈看作是火?”曲解文意,合理的理解應是“蛾又怎么不會將燈看作是火?”
【答案】C
2.本詞下闋具體展開對飛蛾行為的憐憫與感嘆。身為僧人的惠洪對此有怎樣的認識和思考?請結合內(nèi)容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中詩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這是一首關于生命哲理的詞,情感真摯,實現(xiàn)了情與理的和諧交融。
在這清宵夜闌時分,蜜燭與花光交相輝映,無數(shù)的飛蛾在火燭旁圍聚成一團?!扒逡龟@”點出夜色清朗的天氣和時間,正適合飛蛾活動?!胺垡孪愠帷保~人用“粉”和“香”字,可隱見詞人對飛蛾并無厭惡之意,反而有股喜愛贊嘆之情隱寓其中。“團團”將飛蛾圍聚蜜燭的情景生動寫實地表現(xiàn)了出來。
詞人對于飛蛾躍躍欲試、行將撲火的場景不禁觸動心魂,生發(fā)議論:人尚且被虛幻虛假的表象所欺惑,更不要說那小小的飛蛾會將燈看作是火了。這里既是詞人理性的議論,更是詞人情感的油然而發(fā)。詞人在這簡短的兩句中包含了對飛蛾撲火而殞命的不忍和可憐之意,為下文動作的描寫作了鋪墊。
詞人剛為此嘆息,便又要擋住飛蛾,不要其撲火送死。這里用動作的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出詞人對飛蛾無端殞命的不忍之情。詞人也知道心愛的、向往的實在難以斷舍離,這里似乎流露出詞人難以阻止飛蛾撲火的無奈以及思考。
最后兩句是全詞的點睛之筆,也是詞人情感從對飛蛾撲火無端殞命的嘆息哀婉到對飛蛾撲火理想追求的贊美的轉換,亦是詞人關于飛蛾撲火這一行為從感性的情感到理性的人生哲思的升華。
詞人最終未能阻止飛蛾撲向火焰,但詞人在此的情感卻不是繼前文的嘆息之類的情感,而是仿佛明悟了自己從前只關注身家性命而不能脫離凡俗追求的反思。對飛蛾撲火,詞人似乎意識到人生的脆弱,不禁領悟到人生如夢如幻,許多名利權勢不過是虛妄的追求,畢竟人生彈指一揮間,富貴榮華不過過眼云煙。
【答案】
①破除執(zhí)著:面對飛蛾的我執(zhí)之念,想要為它遮攔,使其破除執(zhí)念。②執(zhí)念難棄:也知愛處實則難棄,執(zhí)著與追求,并非可以隨意放下。③人生實虛:飛蛾隨煙焰逝去,過往實被眼睛欺瞞,經(jīng)歷似真實假。
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題目。
插田歌(節(jié)選)
劉禹錫
岡頭花草齊,燕子東西飛。
田塍望如線,白水光參差。
農(nóng)婦白纻裙,農(nóng)父綠蓑衣。
齊唱郢中歌,嚶嚀如《竹枝》。
考點題
1.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相比,這幾句詩的語言風格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劉禹錫是中唐的重要詩人,他的詩作數(shù)量眾多,各體兼?zhèn)?,基本每一種體裁都有膾炙人口的佳作,《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就是其近體詩創(chuàng)作的突出代表。選取這首詩與《插田歌》進行對比,意在使考生能夠領會相同作家不同的創(chuàng)作風格以及各種詩歌體裁內(nèi)在規(guī)定性的不同。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一首用來贈答的七言律詩,此詩作于唐敬宗寶歷二年在揚州與白居易相逢時。白居易寫了一首《醉贈劉二十八使君》送給劉禹錫。詩云:“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眲⒂礤a的這首詩就為酬答白居易,著重抒發(fā)這特定環(huán)境中的思想感情。首聯(lián)以傷感低沉的情調(diào),回顧了詩人的貶謫生活。頷聯(lián)借用典故暗示詩人被貶時間之長,表達了世態(tài)的變遷以及回歸以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頸聯(lián),詩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樹”,意思是自己雖屢遭貶謫,新人輩出,卻也令人欣慰,表現(xiàn)出他豁達的胸襟。尾聯(lián)順勢點明了酬答的題意,表達了詩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堅韌不拔的意志。從語言風格看,這首詩周詳平正,工麗典雅,這不僅是劉禹錫出色的語言駕馭能力的表現(xiàn),同時也是贈答詩、近體詩的文體要求。而試題中所選的《插田歌》的風格與此卻有很大的不同。
談劉禹錫不能不提到他受民歌影響所寫的一些詩篇。民歌率直自然、活潑樸素,正是語言的極致,很多詩人都曾汲取民歌的特色來寫詩,這無疑對劉禹錫有一定影響;劉禹錫又多次貶官南方,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劉禹常常收集民間歌謠,學習它的格調(diào)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恫逄锔琛凡捎昧松礁栀登谋憩F(xiàn)方式,相應的,在語言方面也表現(xiàn)出了清新流暢的風格,詩歌平白如話,通俗淺顯,富于民歌天然的神韻。
【答案】
①《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對仗工穩(wěn),用典精當,語言雅麗平整;②這幾句詩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現(xiàn)手法描寫田野風光和勞動場景,語言通俗淺顯,清新流暢。
其他題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以花鳥發(fā)端,通過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麗畫面。
B.詩人舉目眺望,能看到遠處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時隱時現(xiàn)。
C.詩中寫到了農(nóng)父農(nóng)婦的衣著,白裙綠水映照綠苗白水,色調(diào)分外和諧。
D.詩的七、八兩句通過聽覺描寫,表現(xiàn)農(nóng)民們的勞動場面以及愉悅心情。
【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詩歌時歸納內(nèi)容要點、評價作品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B項,“望如線”是寫詩人遠望中的田埂,像線一樣細長平直,“白水”則是表現(xiàn)田中的水面清澈潔凈,在日光的照耀下反射出粼粼的波光。選項B所言“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時隱時現(xiàn)”,在詩中沒有根據(jù),因此是錯誤的。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