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東
走近人物
幾十年來,他是平凡的書寫者。他的作品觸及社會現(xiàn)實,照亮人性善惡;在作品外,他用70多年的漫長人生,悉心扶養(yǎng)老人,用心照顧兄妹……他把人性寫進書中,也寫進自己的生活里。他,就是著名作家——梁曉聲。
素材呈現(xiàn)
早年經(jīng)歷
1949年9月22日,梁曉聲出生于黑龍江哈爾濱的一個工人家庭,和兄妹四人、父母、爺爺一起擠在一間16平方米的房子里。梁曉聲的父母皆不識字,但善良正直,勤勞節(jié)儉,以身作則教導(dǎo)孩子們問心無愧自立于社會。他7歲時,父親支援西北建設(shè),每三年才能回家探親一次,是母親和大哥承擔起了家庭的重任。生活貧困,但心靈并不潦倒,母親成為梁曉聲成長路上的一盞明燈。從小學三年級起,梁曉聲就開始申請“免費生”,每次開學前,母親都要為了開一張免費證明跑很多次,這樣一學期就能省3.5元錢。梁曉聲的大哥讀中學后,家務(wù)活都落在了梁曉聲肩上。冬天的早晨,他從結(jié)了冰的水缸里敲開冰,燒水、淘米、做飯、刷碗,還要打牛奶喂妹妹。正是在這一段成長經(jīng)歷中,他學到了美與善。
人生轉(zhuǎn)折
1968年,高中畢業(yè)的梁曉聲來到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那時的他,只是中國千千萬萬平民子弟的一員,真正讓他脫穎而出的,是文學。此前,文學帶給梁曉聲的,是一種虛榮感。在小學五六年級時,梁曉聲讀了第一部國內(nèi)長篇小說《戰(zhàn)斗的青春》和第一部外國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到了中學,梁曉聲也進入了讀小說最多的階段,被大量小說熏陶。在黑龍江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梁曉聲與文學的關(guān)系進一步密切,他頻繁參加連隊文字任務(wù),在《兵團戰(zhàn)士報》上嶄露頭角。不久,梁曉聲被調(diào)入團里的宣傳股當報道員。但僅過了一年,他就因為替戰(zhàn)友說話而被“精簡”了。出于一種較勁的心態(tài),梁曉聲主動申請調(diào)到木材加工廠。那時的他身體瘦弱,又得了肝病,工廠連長問他想干什么活,梁曉聲反問:“什么活兒最重?”工廠連長回答“抬大木”?!澳俏揖吞Т竽?!”梁曉聲就這樣成為一名苦力。文學讓梁曉聲在此后的歲月中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guān)。1974年,復(fù)旦大學來到黑龍江招生,招生老師看了兵團總部編寫的集子后,對梁曉聲寫的小說《向?qū)А酚∠笊羁獭=?jīng)過一個半小時的交談,招生老師決定招收他?!澳莻€時期,文學對我意味著改變命運?!绷簳月曊f。1974年9月,梁曉聲從北大荒來到上海,進入復(fù)旦大學。
婚姻殿堂
剛上復(fù)旦大學時,梁曉聲就被檢查出肝臟問題,面臨被退回的尷尬處境。幸好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隔離治療,他的身體漸漸好起來,才終于可以和其他同學一樣正常上課。梁曉聲十分珍惜寶貴的讀書時光,他經(jīng)常挎著一個黃色的挎包,在學校圖書館一待就是一整天,挎包里裝的饅頭就是午餐。他如饑似渴地閱讀中外名著,汲取文學的滋養(yǎng),認為自己了解到文學的真諦就是“文學作品一定要引導(dǎo)人做好人”。畢業(yè)分配時,梁曉聲原本有更多的選擇,但他卻去了北京電影制片廠,從事“清水衙門”的文字編輯工作。因為長期熬夜寫作,梁曉聲患有肝病、胃病、心臟期前收縮等毛病,工作幾年下來,就連一塊手表都買不起。同事看他30歲還未成家,熱心給他介紹對象,結(jié)果他每次都把自己的家庭情況和盤托出,直接把別人給嚇跑了。直到1981年,梁曉聲經(jīng)人介紹與北京姑娘焦丹相親,焦丹相貌好、脾氣好、家境好,對梁曉聲也十分好。梁曉聲怕耽誤她,于是鄭重地告訴她:“焦丹,你可要想清楚,我家負擔真不是一般的重?!睕]想到焦丹的回答更妙:“沒事,有我分擔,你的負擔就少了一半。”看他還是不放心,焦丹鄭重地說:“我不是一時沖動,我喜歡你的才華與善良,更看重你的責任與擔當,放心,我不后悔!”第二年,梁曉聲和焦丹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蜚聲文壇
成家之后,梁曉聲全身心投入到寫作之中。在那個文學熱情高漲的年代,梁曉聲很快便蜚聲文壇,綻放出耀眼光芒。隨著梁曉聲的名氣越來越大,來找他寫書、拍電影、做投資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梁曉聲明白:“上蒼賦予每個人的人生能動力是極其有限的,故人生‘節(jié)目單的容量也肯定是有限的,無限地擴張它是很不理智的人生觀。”于是,他依然專注于寫作。2002年1月,梁曉聲被調(diào)至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擔任中文教師,在與學生們的朝夕相處中,梁曉聲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年輕人對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國所知甚少。于是,他萌生了一個念頭,就是為自己這一代城市底層百姓寫一部大部頭的小說,讓年輕人了解他們的父輩乃至祖輩曾經(jīng)的生活和走過的路。從2010年開始,梁曉聲開始了新一輪的創(chuàng)作“馬拉松”——創(chuàng)作《人世間》?!度耸篱g》的寫作是一場長征。因為常年伏案寫作,梁曉聲患有嚴重的頸椎病,寫作的時候要戴上頸托,還要把稿紙墊到60度角的高度。作品上部是用工整的行楷寫的,到了中下部的時候,字體就變了,寫完全部作品后,他已經(jīng)拿不動鋼筆在方格紙上寫稿子了,開始用上了鉛筆和A4紙。在寫下部時,梁曉聲還確診了胃癌,醫(yī)生建議他做手術(shù)全部切除。梁曉聲在醫(yī)院門口連吸了兩支煙,他想,自己的書還沒有寫完,如果自己去動手術(shù),手術(shù)再愈合不好,一切的事情都放下了。扔掉煙蒂,梁曉聲選擇采取保守治療,“陷入要做一件事狀態(tài)的時候,人會變得很理性”。2018年,歷時8年,長達115萬字的小說《人世間》終于問世,并先后獲得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度耸篱g》是向現(xiàn)實主義的致敬,是向民間生活的致敬,更是梁曉聲的一個情結(jié),圓了梁曉聲的一個心愿。
多維解讀
1. 尊重草根。現(xiàn)實有時候比文學戲劇更豐富、更曲折,更令人難以想象。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人人都有煩心的事,“小人物”們的生活之難,的的確確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著。“時代的每一粒塵埃,落在個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底層民眾還是數(shù)量最多的、最容易受時代影響的,因此,尊重生命,尊重草根,是作家梁曉聲深思后的反饋,更是我們每個普通人對生活的致敬。
2. 學會善良。善良是世間最美的花。正是看中了梁曉聲的善良,各方面條件都很優(yōu)越的北京姑娘焦丹才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他。因為她知道,一個人是否善良,將會決定他將來能夠走得多遠。事實也證明,焦丹的選擇是有遠見的,梁曉聲也果如其所愿,取得了事業(yè)上的巨大成功,而他們的家庭也是無比幸福的。
3. 歷史使命。人應(yīng)當有歷史使命感。著名作家梁曉聲就有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為此,即便他確診了胃癌,也不愿動手術(shù),而選擇保守治療,目的就是不耽誤《人世間》這一創(chuàng)作計劃的完成。而這正是梁曉聲作為有責任、有擔當?shù)淖骷医o自己定下的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
適用話題
信念、家風、善良、責任、擔當、人世間、尊重草根、人間煙火氣、父母是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