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成
攻關文題
題目一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在藝術的呈現(xiàn)上,模仿出來的丑還是丑,但由于藝術家功夫精到而有一種與美相呼應的境界。
——普魯塔克《詩的研究》
“娛樂至死”的可怕之處不在于娛樂本身,而在于人們?nèi)諠u失去對社會事物進行嚴肅思考和理智判斷的能力,在于人們被輕佻的文化環(huán)境培養(yǎng)成無知無畏又不自知的社會群體。
——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以上兩則材料蘊含的道理引人深思,請據(jù)此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這道作文題為兩則言論,審題立意時應該先弄清兩則材料的內(nèi)涵,然后視情況決定最終可行立意。
材料一中普魯塔克的話語中關鍵詞有兩處,分別是“模仿出來的丑還是丑”“功夫精到”,前者揭示了“丑”的來源,即模仿現(xiàn)實中的丑;后者進一步指明了模仿的要求,即精益求精。“有一種與美相呼應的境界”則是對前面模仿丑的行為的定性、定位,即模仿丑也是一種境界。這里應注意不要想當然地認為說話者說的是丑與美的轉(zhuǎn)化,換言之,丑就是丑,是“不一樣的煙火”。
材料二中尼爾·波茲曼指出了“娛樂至死”的可怕后果,即“失去對社會事物進行嚴肅思考和理智判斷的能力”,培養(yǎng)出“無知無畏又不自知的社會群體”。兩者存在因果關系。
在弄清兩則材料要點的基礎上,再看材料之間的“應然”關系。由此可以得出:材料二是材料一的“背面”,是材料一“過猶不及”的部分。
立意參考:
1.審丑是另一種趣味,但不能陷入娛樂至死的境地;
2.審丑的奧義在于嚴肅思考與理智判斷;
3.審丑無過,但要有“邊界”。
示范
普魯塔克說“模仿出來的丑還是丑”,是在強調(diào)丑得真,也就是作為觀賞對象的丑應是現(xiàn)實的翻版,而正是在這一點上普魯塔克所言的丑與那些只為博取流量而胡作非為的丑,有了根本性的差別,比如有人剃光腦袋,擦黑面龐,蓄著兩撇胡須,背扣一口黑鐵鍋,曲起雙臂,扮演“活王八”,此種審丑就是“胡作非為”;日本人氣插畫師、古生物研究者川崎悟司在其著作《跟動物交換身體》中把人類畫成烏龜?shù)臉幼?,以此將專業(yè)的生物解剖學知識轉(zhuǎn)化成夸張、沖擊力超強的畫面,產(chǎn)生真實有趣的對照,帶讀者走進一場跨物種體驗的驚奇之旅,此種審丑就是“另一種趣味”。普魯塔克所言“藝術家功夫精到而有一種與美相呼應的境界”,則是在強調(diào)模仿的程度,這非有精雕細琢的功夫,絕不能丑到極致,與絕美并駕齊驅(qū)!
題目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命運的齒輪開始轉(zhuǎn)動”這個詞條出現(xiàn)在許多短視頻中,拍攝者將其作為短視頻的一部分。這類視頻的特點是,先展示一個人從前的生活畫面,再與聲名鵲起之后的狀態(tài)進行比較,其中的這個轉(zhuǎn)折點,就被叫作“命運的齒輪開始轉(zhuǎn)動”。
一部分觀眾將該詞條認為是“毒雞湯”,在他們看來,人的命運是由某種超自然力量決定的,人們只能等待命運的安排。這種觀點讓他們擔憂,因為普通人可能因此對自己的能力產(chǎn)生懷疑,不愿意去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一部分觀眾肯定這一詞條,理由是,人們用“命運的齒輪”來敘述自己的人生故事,體現(xiàn)的是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作為個體的存在感。
以上材料蘊含的道理引人深思,請據(jù)此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這道作文題審題立意時應先捋清楚相應要點,然后展開辯證思考。
第一段材料介紹了“命運的齒輪開始轉(zhuǎn)動”這一網(wǎng)絡流行語的內(nèi)涵,強調(diào)的是今昔變化之間的轉(zhuǎn)折點。
第二段材料介紹了一部分觀眾對“命運的齒輪開始轉(zhuǎn)動”這一網(wǎng)絡流行語的批評,并指出了在其影響下出現(xiàn)的后果——人們不愿意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同時又介紹了另一部分觀眾對該詞條的肯定看法,肯定的著眼點是“突出自我”。
將兩段材料加以對照,可以看到:材料一是材料二的“背景”,材料二是在背景之下兩種矛盾的認識。辯證思考的著眼點即在于:“命運的齒輪開始轉(zhuǎn)動”是不是宿命論?人們應該如何應對自己的“命運”?
立意參考:
1.“命運的齒輪”體現(xiàn)個體生命意識的覺醒,并非宿命論;
2.我命由我不由天;
3.莫以宿命論為借口放棄努力。
示范
作家路遙在《人生》中寫道:人生,其實無非是矛盾與選擇的綜合體,無關對錯,僅僅在于我們能否有勇氣在矛盾中作出選擇并勇敢承擔一切后果。仔細思考“命運的齒輪開始轉(zhuǎn)動”這一網(wǎng)絡熱語,似乎表達著并不新鮮的內(nèi)核:人只要足夠堅持、努力、勇敢,幸運終將降臨。所以,“命運的齒輪開始轉(zhuǎn)動”并不如一些人批評的那樣——宣揚“宿命論”,它表達的恰恰是一種不相信命由天定的務實命運觀,是與“盡人事,聽天命”一脈相承的積極價值取向。在時代大背景下,一些潮流和趨勢是個體難以改變的,但能夠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地提升自己,等待機會的降臨,未嘗不是一種科學的處世哲學。
牛刀小試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維特根斯坦在他的《邏輯哲學論》這本書里說過一句話:凡是能夠說的,都能夠說清楚;凡是不能說的,必須保持沉默。也有人認為不盡如此。你怎么看?
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說法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引
材料呈現(xiàn)了關于“說”與“沉默”的關系陳述,“能夠說的”“不能說的”是對所說內(nèi)容的性質(zhì)的規(guī)定;對于“說”與“保持沉默”的轉(zhuǎn)換問題,應兼顧材料中維特根斯坦的說法,以及“不盡如此”的說法。按照維特根斯坦的說法,由“說清楚”到“保持沉默”,唯一的標準是“能不能說”,而有人認為不盡如此,那可能是認為“凡是能夠說的,可以不必說;凡是不能說的,必須說”,前者應是從交際的效率看的,后者可能是在強調(diào)“人們必須尊重事實、真相”。
行文構思上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一、“凡是能夠說的,都能夠說清楚;凡是不能說的,必須保持沉默”是一種智慧,也就是在與人交際中需要有選擇地呈現(xiàn)所講,并從根本上解決它。然而,人們在處理事物中最大的難題就是分不清什么該說清楚,什么時候該保持沉默。二、“說清楚”“保持沉默”是一種高階認知能力。人的認知提升、知識積累,都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是慢慢地把點串成線,線織成網(wǎng),最后形成思維的框架結構,這個將知識由零碎、煩瑣到系統(tǒng)化、結構化的過程,是人形成說清楚的能力,適時保持沉默的根本途徑。三、在信息爆炸、社交過載的時代,我們生活中充斥著海量信息,這些信息搶占人們的注意力、心智,此時不說那些能夠說的,而著力于遴選那些不能說的,說清楚,從而保持清醒。
立意參考
1.說清楚“能說的”,不說那些“不能說的”,做到理性判斷;
2.不說那些“能說的”,而致力于說清“不能說的”。
3.說清楚“能說的”,是常態(tài);保持沉默是心態(tài),能說與不能說靈活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