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東
經典素材1
君子之道,辟如遠行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禮記·中庸》
【素材解讀】
君子之道,就好比走極遠的路一樣,要達成遠大的目標,就必須從近處開始;要想登上高山之巔,極目遠眺,一覽眾山小,就必須從山腳起步。老子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避髯诱f:“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边@些說的都是“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的意思。這句名言告訴人們:凡事不可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否則,欲速則不達。
【用典范例】
許多有抱負的人都忽略了積少才可以成多的道理,一心只想一鳴驚人,而不去做埋頭耕耘的工作。等到忽然有一天,他看見比他開始晚的,比他天資差的,都已經有了可觀的收獲,他才驚覺自己這片園地上還是一無所有。他這才明白,不是上天沒有給他理想和志愿,而是他一心只等待豐收,卻忘了播種。
單是對自己那無法實現(xiàn)的愿望焦急慨嘆是沒有用的。要想達到目的,必須從頭開始。所謂“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說的是,爬山時,你只能低著頭,認真耐心地攀登,付出相當?shù)男羷谂χ?,登高下望,你才可以看見你已經克服了多少困難,走過來多少險路。唯有這樣,才會更接近理想目標的成功。
最終的目的絕不是轉眼之間所可以幸致的,在未付出辛勞艱苦和屈就的代價之前,空望著那遙遠的目標著急是沒有用的。而唯有從基本做起,按部就班地朝著目標不斷前進,才會慢慢地接近它、達到它。
經典素材2
夫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jié),則常不足。
——《資治通鑒》
【素材解讀】
無論人力還是物力都要合理使用,不要涸澤而漁。不管是自然固有的,還是通過人們勞動生產出來的物質和資源,都不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當下,地球面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環(huán)境污染三大危機。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就指出:“我們應該追求熱愛自然情懷?!≈卸?,用之有節(jié),是生態(tài)文明的真諦?!痹诹暯娇倳浶闹?,生態(tài)文明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史趨勢。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是各國的共同責任。
【用典范例】
君子愛財,取之有度。度,是不欺,不貪,不罔,不詐,恪守取財有道。君子用財,用之有節(jié)。用財之節(jié),在民生,在取義,在福澤天下。家財萬貫,富可敵國,若沒有一份社會責任,也終究是歷史中的塵埃渣滓;一貧如洗,兩袖清風,因以錢財惠及他人,澤被社會,也會有口皆碑,閃耀天地。簞食瓢飲,豆羹疏飲,抑或金玉滿堂,裘馬輕肥,有一言須謹記而恪守之——“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
經典素材3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論語·八佾篇》
【素材解讀】
魯哀公問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位用什么材料。宰我回答說:“夏朝用松樹,殷商用柏樹,周朝用果樹,目的是讓百姓看到就嚇得戰(zhàn)栗發(fā)抖?!碑敃r西周已然覆滅,宰我心里仍舊對它的殘暴統(tǒng)治憤憤不已??鬃勇犅劥耸?,告誡宰我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已經完成的事不用解釋了,已經成功的事就不要再勸諫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边@句名言告訴人們,很多事情,不論好壞,一旦過去,就成了既定的事實。事后再去追究批評,全然無用不說,還會使得自己悶悶不樂。忘記過去的怨恨,釋懷從前的遺憾,活在當下,這才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
【用典范例】
人生的長河浩浩蕩蕩,難免會遇到風浪和礁石。倘若對過往耿耿于懷,止步不前,又怎會欣賞到前方的波光粼粼呢?既然已明白“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那么何不笑看過往,把握現(xiàn)在?無論過往的一切,得意也好,失意也罷,銘記“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便可書寫生命的華章。史鐵生20歲雙腿癱瘓,地壇成了他的慰藉。他執(zhí)著于探尋生命的意義,最終參悟到,死是一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他放下生命的瘡疤,以筆開道,不就劈出了一條康莊大道嗎?
經典素材4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論語·顏淵篇》
【素材解讀】
司馬牛問怎樣才是君子??鬃诱f:“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就叫君子了嗎?”孔子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內心反省而不內疚,那還有什么可憂慮和恐懼的呢)?”這句名言告訴人們,一個人只有不斷反省自己,才能審視得與失、功與過,從而準確找出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通過反省,才能更真切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修正自己。
【用典范例】
常言道:“自省吾身,常思己過,善修其身。”有一年,孔子路過齊國,按照禮儀規(guī)矩,應當先拜訪國相晏子,再拜見齊景公??煽鬃訁s認為晏子依附過三位國君,他為人不夠正派。晏子知道后十分氣憤:“孔子都沒見過我的作為,就質疑我。人們都敬重他,我卻覺得他不值一提。”孔子聽聞此言,沒有責怪晏子不留情面,而是反省自己:如果我沒有妄加評判晏子,他又怎么會以輕慢之言待我?他趕忙前往晏子府中道歉。正是憑借這種反躬自省的態(tài)度,孔子很快彌補過失,最終還和晏子結交為友??鬃釉浉嬖V弟子司馬牛:“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這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無論是行至朝霧里,還是墜入暮云間,我們都應在身邊備一面明鏡,只為反省自己。慎思,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得當;明辨,什么樣的行為才是正確的;篤行,對癥下藥,修正自己。古往今來,凡有成就的文人志士都不乏反省的勇氣。他們之所以為脊梁,正因為其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骨氣,有“心事浩茫連廣宇”的大氣,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志氣,最終實現(xiàn)“我以我血薦軒轅”的人生目標與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