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盼盼
展示·一道好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無論是黃河長江“母親河”,還是碧波蕩漾的青海湖、逶迤磅礴的雅魯藏布江;無論是南水北調的世紀工程,還是塞罕壩林場的“綠色地圖”;無論是云南大象北上南歸,還是藏羚羊繁衍遷徙……這些都昭示著,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請圍繞材料內容及含意,結合近兩年的熱點和自己的體會,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享·一段對話
生:老師,本文的立意就是“人不能辜負自然”,可是我該如何展開論證呢?
師:議論文在展開論證時,有一個最基本也最好操作的結構,那就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觀點是“人要保護自然”,那我們可以嘗試去思考:人為什么不能辜負自然?如何做才叫不辜負自然?先回答第一個問題:自然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和必要的生產生活資料,破壞自然就是懲罰人類自己。然后是第二個問題:從認識方面來講,要有敬畏之心,要有擔責意識;從實踐方面來說,要把認識和當下具體的生活結合起來,落實到位。當然也可以從個人、社會、國家、世界這幾個角度來談,體現(xiàn)思維的廣度。
生:謝謝老師在論證思路方面的指導,那么,我該如何尋找作文素材呢?
師:我認為作文題目本身就含有豐富的素材,也可以由此引發(fā)我們無限的聯(lián)想。比如一代代的塞罕壩、云南大象南歸的例子,稍微加入事件的細節(jié)和自己的議論,就可以支撐觀點。又如,材料中提到南水北調,可以聯(lián)想到其他在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例子。另外,課本中也有大量的素材可供選擇。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七單元主題為“自然情懷”,里面有五篇課文都講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更不用說高考必備篇目中那些寫到自然景象的詩句了。
速遞·一個手法
老料新用法
在寫作中,大家常常會有缺乏素材的感慨,其實我們可以使用“老料新用法”,回看接觸過的“老料”,讓它們服務于議論文的寫作。
那么,什么是“老料”呢?“老料”指的是自己之前接觸過的材料,包括課內的文章與課外的觀察與思考。大家在知識儲備和個人閱歷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為了避免老生常談,我們可以用以下幾招為材料翻出“新意”。
一是沉浸式描述。詩詞、散文、小說里的句子和情景可以拿來放在文章里充分描述,放在開頭結尾,可以引人入勝,或者引人遐思,給閱卷老師傳達一種不疾不徐的松弛感;放在主干段落,可以使事例具體翔實,讀來更有說服力。
二是多角度觀照。同一件事,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闡釋,比如《燭之武退秦師》,可以贊揚燭之武的深明大義、臨危不亂,可以稱許佚之狐的識人之明、薦賢之德,可以贊頌鄭伯的善于納諫、容人雅量,另外也可以從大國外交的角度切入,講“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的道理。
三是批判性思維。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每個道理都有其存在的前提。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我們可以去質疑其合理性,并有自己的思考。在論證有關人性的觀點時,就能反彈琵琶,使人人熟知的這一“老料”翻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