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慈幼院
冬日,乾隆皇帝駐蹕靜宜園,欣賞西山晴雪的美麗景象,常常詩興大發(fā),作詩題字。游歷至馴鹿坡時,乾隆皇帝忽見巖壁裂縫中有兩股清泉溢出,不由得心中贊嘆,遂揮毫題字,曰“雙清”。民國年間,曾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的熊希齡在此筑起一座別墅,就叫雙清別墅。
雙清別墅的建立,是為了香山慈幼院。當時河北暴發(fā)水災,兩百余名災民幼童無人認領,北京慈幼局又面臨解體。熊希齡心懷仁愛,決意自籌慈幼院,選址便在清皇室的私家園林—香山靜宜園。
無依無靠的孤貧兒童,在香山慈幼院找到了歸宿—這里不僅為他們提供了無償?shù)纳钫樟?,還給了他們接受教育的機會。令人驚訝的是,這間學校設施如此先進完備,包括音樂館、跑馬場、體育館、游泳池等。學校奉行“家庭制”的理念,每個家庭由一位“娘”和12個孩子組成,大家親如兄弟姐妹。這樣完善的學校設施和先進的教育理念聲譽卓著,甚至被美國記者團預言將會成為“世界幼稚教育的標桿”。
然而,香山與火似乎有著“不解之緣”。1860年10月,英法聯(lián)軍將靜宜園付之一炬,其主體建筑化為灰燼;1926年3月,慈幼院的男校大樓又遭火災,使當時資金情況本就困窘的慈幼院雪上加霜。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戰(zhàn)火摧毀了香山腳下的桃花源,從此慈幼院再不復往日風采。
1949年,慈幼院全體師生遷入新址,離開了香山。如今,香山慈幼院改名為北京立新學校。這座曾經(jīng)舉世聞名的學校,建于中國的危難時刻,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斗爭勝利,與中國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國家一同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雙清別墅
1949年春,毛澤東住進了雙清別墅。
民間認為,布谷鳥的叫聲,是播種耕作的信號。在谷雨時節(jié),布谷鳥展翅震羽,啼聲婉轉(zhuǎn),仿佛在催促人們抓緊農(nóng)時,不可懈怠。
谷雨時節(jié),春雨滋潤萬物,或許正是因為如此,毛澤東便以為布谷鳥的啼聲是天將降雨的征兆。他剛住進雙清別墅不久,就聽到了院中布谷鳥的聲音,心中頓生一念:若是能下一場好雨,農(nóng)民便能種好地,糧食也能豐收。
在這里,攝影師徐肖冰用鏡頭定格了一個經(jīng)典的時刻:毛澤東坐在涼亭里,手里拿著《人民日報》,上面赫然印著“南京解放”幾個大字。這是雙清別墅見證過的眾多歷史節(jié)點之一。在雙清別墅,毛澤東不僅親自指揮解放戰(zhàn)爭的進程,還與各界民主人士密切溝通,共商新中國的藍圖。直到9月21日,雙清別墅才正式告別了毛澤東。
雙清別墅,是中國革命從農(nóng)村到城市的光輝歷程的見證者,是中共中央指揮人民解放軍、實現(xiàn)解放半個中國壯舉的指揮部,是籌備新政協(xié)、籌建新中國的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