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李伊人
書畫藝術在中國的藝術寶庫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從新石器時代的刻畫符號和原始圖畫開始,隨著歷史的推移,書畫藝術在隋唐時期達到了巔峰。那個時代,中國畫筆下的人物、山水、花鳥等各類題材廣泛多樣,楷書、行書、草書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至于明清兩代,版畫、年畫發(fā)展迅猛,帖學、碑學書法得到大力發(fā)展。
中國人常說“書畫同源”,這是因為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是從原始的圖畫演變而來的。這個說法最早由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提出。他說:“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睍ㄅc繪畫相輔相成,故我們談論起來常常并列提及二者,“于書中見畫,于畫中見書”。
在每個時代,書畫藝術都流淌著獨特的風采,折射出不同時代中國人藝術才情和審美品味的變遷。
宗教文化的奇妙再現(xiàn)
“水陸大會”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隆重盛大的佛教儀式,一般叫做水陸法會。它將救度者與被救度者聚集在一起,共同參與超度施法與施食,普度六道眾生,消災延壽。這是對佛神的虔誠供奉和對亡靈眾鬼的慈悲超度。而水陸畫,就是一種與水陸法會密切相關的繪畫形式。
水陸畫是法會中懸掛的宗教畫,只有在法會舉行之時才會被使用。這種繪畫形式最遲在晚唐時期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畫家采用天然礦物顏料進行著色。畫作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工筆人物畫的技法,使得水陸畫色彩艷麗,對比鮮明,畫面精細生動,具有獨特的視覺沖擊力。
在首都博物館的展廳內(nèi),一幅幅明清時期的水陸畫向觀者展示著它們的風采。這場展覽名為“畫中三千界”,明代絹本《西方廣目尊天像》便是展覽中展出的水陸畫珍品之一。在畫作中,有兩名侍從形象的人,一人手持旗幟,另一位則懷抱琵琶,一起面對著綠面金甲的廣目尊天王。在畫面中占比最大的,便是畫作的主角—廣目尊天王。他的頭頂戴著一頂寶冠,顯得威嚴尊貴;畫作左上方用金筆寫著“西方廣目尊天”的字樣,表明他的身份地位。這幅作品展現(xiàn)了畫家高超的繪畫技巧,尤其是對人物面部的描繪,對人物神態(tài)的捕捉非常仔細。畫家在天空部分涂以藍色,又在其上繪出祥云,并施以淡彩,以展現(xiàn)出霧氣彌漫的效果。這種繪畫手法使得天空部分更加豐富多彩,與廣目尊天王的神圣形象相得益彰。
展廳中陳列著眾多其他的水陸畫,它們各具特點,值得觀者一一欣賞,如《色界十七天像軸》《慈圣皇太后款水陸緣起圖》《大準提菩薩像軸》等。這些作品透過神秘的宗教文化,昭示著歷史時代中的奇妙景象。
傳世名作的前世今生
蘇軾流傳于世的繪畫作品極為稀少,《枯木怪石圖》就是其中的一幅。2018年,《枯木怪石圖》現(xiàn)身香港佳士得秋拍,以4.636億港幣的天價成交,創(chuàng)下中國書畫作品拍賣第二高價的紀錄。
在中國美術館,古今交融,藝術無界。這里常換展覽,而現(xiàn)在正好是中國美術館建館60周年系列展,將持續(xù)到7月2日。在這里可以欣賞到中國美術館所收藏的眾多書畫佳作,每一件都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
中國美術館珍藏的書畫里,有一幅蜚聲古今的名作,就是蘇軾的《瀟湘竹石圖》,它是中國美術館收藏的鎮(zhèn)館之寶中年代最早的一幅作品。
作為中國無人不知的大文豪,蘇軾的書法也是一絕,被同為“宋四家”的黃庭堅推為當朝第一。蘇軾的畫法也受到他書法的影響,隨心所欲,自成一派。在《瀟湘竹石圖》中,他用飛白筆法畫石頭,用楷書和行書的筆法畫竹子,用淡墨點染畫煙水、云山和遠樹,畫出了瀟湘竹石的生動氣韻。
《瀟湘竹石圖》是蘇軾為友人孫覺所作的一幅絹本水墨畫,長28厘米,寬105.6厘米,畫心上有“軾為莘老作”的款識,“莘老”是孫覺的字。這是一幅描繪湖南省零陵縣西瀟湘二水交匯之處的風景畫,畫面上水天相接,山石若隱若現(xiàn),似乎與洞庭湖一脈相通。畫中運用長卷式構圖,讓觀者將千里江山盡收眼底,不由得贊嘆其神韻無窮。
這幅畫意境深遠,筆法精妙,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想要親眼目睹這幅畫的風采,何不前往中國美術館的展廳一飽眼福,同時還能觀賞到其他名家名作,絕對是一次難忘的藝術之旅。
數(shù)字展示的千里江山
在2022年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選段《青綠》驚艷了全國,也讓一幅傳世名畫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那就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
在近一百年中,這幅絕世名作僅僅露面過四次。這是因為展出《千里江山圖》需要拆卷,整個過程可能會導致它的顏料剝落,造成難以修復的損壞。因此,故宮博物院將它深藏起來,幾乎不對外展出。
有幸的是,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盛世修典”展覽中,就能一睹《千里江山圖》等眾多珍品的風采。走進宋代繪畫部分的展廳,一幅放大的《千里江山圖》映入眼簾。展廳運用燈光特效,清晰重現(xiàn)了《千里江山圖》的原貌。這是一幅青綠山水畫,以王希孟至北宋京城汴梁之途為背景,繪出沿途風光。全圖構思嚴謹,運用全景俯瞰的方法展現(xiàn)了天地之間的廣闊遼遠:橫觀之,群山氣勢恢宏;縱觀之,每一峰巒皆有側看成峰之妙,出神入化的技巧令人嘆為觀止。通過先進的數(shù)字技術,就能以多種形式展示《千里江山圖》,這樣不僅使得觀眾可以近距離欣賞這幅珍品,也避免了對原作的潛在損害。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這次展覽共匯集了來自全球超過一萬件的中國書畫珍品,其中不乏傳世的“國寶”級書畫瑰寶。展覽別具匠心地分為“薪火相傳 代代守護”“千古丹青 寰宇共寶”和“創(chuàng)新轉化 無界之境”三大板塊,用美麗的畫面串聯(lián)起歷史的節(jié)點。通過此次展覽,觀眾得以領略千年藝術沉淀所呈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與創(chuàng)作靈魂,仿佛跨越時光,與歷史之美相約共舞。
江山美景千萬種,絕妙畫作各有風韻;草木山川、人物神仙,名作佳構,生機處處,各種文化相得益彰。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時空交錯,沐浴千年風華。這些作品承載著歷史的重量,引領人們進入中國書畫的往昔,借助藝術與科技的奇妙交織,能夠讓觀眾盡享藝術的神奇魅力。
筆下華章的精彩之旅
中國國家博物館陳列了中國歷朝歷代的書畫佳作,不過,若想專門欣賞書法之妙,不妨赴頤和園博物館參觀“形意萬千—漢字文化大觀展”。這是一場以漢字文化與書法藝術的發(fā)展傳承為主線的展覽,分為“淵源流變”“書臻妙境”“載書傳道”三個部分,從甲骨文、金文和篆書,到隸、楷、行、草,再到書寫材料及印刷技術變革,展示了漢字的演變歷程和書法藝術的多樣性。
展覽中的眾多文物珍品中,由顏真卿所書的《羅婉順墓志》尤為引人注目。顏真卿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他所創(chuàng)的楷書字體被稱為“顏體”。蘇軾對顏真卿的書法極盡贊美:“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畫至于吳道子,書至于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
《羅婉順墓志》出土于陜西省,自出土之日起便從未離開過其所在的省份,此次來京展出還是第一次。該墓志是顏真卿的早期書跡,當時顏真卿年僅38歲,還未經(jīng)歷“安史之亂”,“顏體”書風也還未成型。根據(jù)墓志所見,在這個時期,顏真卿的書法就已經(jīng)方正峭拔、筆畫細勁,不愧是一代書法奇才。
《多寶塔碑》是顏真卿在《羅婉順墓志》之后所書的楷書作品,是其書法藝術的代表作之一。這塊碑文是顏真卿44歲時所書,全篇字數(shù)逾二千二百。歷代書法家和批評家都對此帖贊譽有加。頤和園博物館中陳列了顏真卿書《多寶塔碑》拓本,若將其與《羅婉順墓志》對照起來看,便可清楚地看出顏真卿書法風格的變化之處。
在頤和園博物館的這場展覽中,漢字文化和書法藝術的魅力得以展示,為觀者帶來了一場深入而精彩的書法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