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坤
現(xiàn)工作學習于上海。他長期關注跨學科視域中的媒介融合,探索視覺藝術的更多可能;是MPA 全球手機攝影大賽獲獎者;同時也是移動影像領域長期創(chuàng)作者,樣張攝影師;其近期項目大多基于對于景觀的思考,通過攝影和裝置去探討景觀與人、環(huán)境和社會的關系。
于我而言,兩個月的暑假是最珍貴的,因為平時的學業(yè)壓力,自己很少有整段的時間來進行創(chuàng)作。而在國內(nèi)院校的這幾年,我也深刻意識到:上學時的創(chuàng)作可能更多的是作業(yè),而真正沉下心來做作品的時間則是少之又少。我不想在自己真正進入創(chuàng)作狀態(tài)時就已經(jīng)錯過太多,所以,早在幾個月前,我就計劃好了這次的東北遼西之行。大約從2020年開始,我每年都會回到遼西的一個小縣城里進行調(diào)研與拍攝,但這次我將沿著幾條縣道和省道反復游走。
面對“在路上”的影像采集形式,閑散而艱苦的漫游、流浪的浪漫主義想象、日常生活的奇觀等等都是我所向往的,史蒂芬·肖爾、駱丹和陳榮輝等人的作品也對我影響較深,碰巧,我會在攝影的觀看語言的基礎上反復思考景觀與人和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種種關系成為自己最近的一些項目的起源。這天,我需要穿越一片沙漠回到居住地,因為沒有沙漠的駕駛經(jīng)驗,所以請了一位當?shù)氐木用駧臀议_車,車輛剛起步時的那種動力與激情真的是太刺激了!在翻越了幾個大坡后,我也逐漸適應了這種感覺,開始睜開雙眼去觀看眼前的景象。
我突發(fā)奇想,能不能在這片沙地上創(chuàng)作一些圖像?于是,我們在一處高地上停了下來,這里是沙漠的邊界,再往遠去就是綠地。面對傳統(tǒng)的風光攝影,大家往往會選用廣角鏡頭去呈現(xiàn)景象的視覺沖擊力,但我這次借用長焦鏡頭來框選出一塊沙地,并試圖將這塊沙地上的植被、車輪軌跡以及沙土物等抽離出來,讓它們更像是在平面上的純粹的點、線、面的表達。
攝影的訓練是長久的,勇于試錯的。所以多走走,多拍照,總不會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