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濕氣》
創(chuàng)作者 | 陳尊海
北京電影學院
作品闡釋:像我們這種生長在都市文化里的人,總是先看見海的圖畫,再看見海,先離開故鄉(xiāng),再感受鄉(xiāng)愁——我們對于生活的體驗往往是第二輪的。近幾年,物理上的隔絕讓我有了更多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也讓自己開始重新反思血緣和地緣關系之間的意義。這些照片拍攝于2023年的1月至3月,它們來自于一場關于山水的漫游和對于個人存在的質(zhì)詢。
對話
陳尊海
FOTO:為什么會將《春天濕氣》作品作為自己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而在展覽現(xiàn)場,你為什么會用那種展現(xiàn)的方式?
陳尊海: 客觀原因是我除了拍攝圖片畢設以外,還執(zhí)導了一部與故鄉(xiāng)有關的故事片,在短暫幾個月的時間里, 沒有額外的精力去創(chuàng)作其他題材的作品。主觀原因則是于我而言,故事片是一種強表達的創(chuàng)作方式——腳本可以編撰,人物形象可以塑造,諸多觀點也可以通過角色直截了當?shù)谋磉_……因此,我有機會去講一個更激烈、甚至極端的故事。正因為幻想已經(jīng)有了呈現(xiàn)的方式,我希望在畢設中保留更多的現(xiàn)實——圖片無言,卻足以承載我對這片土地以及在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的真實感受。而攝影書除了在賦予作品一定的邏輯性外,更多的是希望觀者擁有一種安靜的觀看體驗。
FOTO:那么,你覺得血緣和地緣關系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陳尊海: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我在作品中也沒有對其進行明確的定義。就像我在前言中所說的,當越來越多的人離開故鄉(xiāng)后,這些關系的存在就成為了一種內(nèi)心的力量。因此,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獨屬于自己的認識和情結,作品的存在則是為了“喚醒”。
FOTO:經(jīng)過4年的學習,你覺得“攝影”是什么?此外,你覺得技術對于攝影意味著什么?
陳尊海:在畢業(yè)論文的結尾,我基于AI對于攝影的影響,也討論了這個問題。我認為對于攝影來說,在面對“是什么”的疑問時,被討論最多的是其與現(xiàn)實之間的關系——攝影無論是工具還是武器,亦或是狩獵還是收集……在我看來,這種關系都是依托于時代的。時代的外部力量推動著攝影不斷地深入和內(nèi)化,不再糾葛于技法與用具,直至成為一種心靈感召。手機和社媒平臺的結合,讓攝影變得無處不在,因此,攝影與現(xiàn)實的關系就是攝影與人的關系,也就是人與現(xiàn)實的關系,三者合為一體了——這也是我們在進入“當代”后很難再聽到比較完善的概括性描述的原因,因為現(xiàn)實是無法用幾句話來表述清楚的。于我而言,攝影是一場遭遇——其并非是單純的圖像呈現(xiàn),而是一個由攝影行為發(fā)生的前后以及過程中,攝影師與被攝對象之間的關系,所組成的一個完整體驗,再附著了些許的靈光乍現(xiàn),所以我將之稱為“遭遇”。
FOTO:在創(chuàng)作《春天濕氣》這組作品的過程中,你與自己的老師進行了怎樣的溝通?
陳尊海: 主要是主題的抉擇與篩選——如何在保證故鄉(xiāng)這個大命題不變的情況下,尋找更為具體的小命題。我在老家拍攝了三個月,可用的底片有四百多張,如何通過編輯來形成一個完整的作品是最大的難點。
FOTO:畢業(yè)后,你未來的方向是什么?
陳尊海: 不論是當導演還是當攝影師,找到自己的錨點,然后更自洽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