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可供性”源自生態(tài)心理學,后被多個領域采納。2017年,它被引入國內新聞傳播領域。目前,國內關于可供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業(yè)務層面,理論涉及較少。為解決我國新聞傳播界理論研究薄弱的問題,本文深入分析可供性概念。
關鍵詞:新媒體;可供性;概念研究
一、引言
回首中國傳播學將近四十年所取得的成就,雖成績斐然,但也有頗多令人反思之處,其中理論開拓和創(chuàng)新的空間不足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翱晒┬浴钡母拍钍窃?017年學者潘忠黨在一次學術訪談中將其首次引入國內新聞傳播界并對其展開研究。
二、新媒體可供性:理論來源產生與來源
(一)可供性理論溯源及延伸
“可供性”(affordance)概念由生態(tài)學家詹姆斯·吉布森在研究視覺感知后提出。1966年,他在《The Senses Considered as Perceptual Systems》一書中首次使用這個詞。1977年,他提出可供性的初步概念,描述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1979年,他在《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中進一步闡述可供性的定義:“環(huán)境可供性是指環(huán)境提供給動物的東西,無論好壞。由于沒有現(xiàn)存術語,所以創(chuàng)造了‘affordance這個詞,它暗示了環(huán)境與動物的互補性?!?[1]
在吉布森之后,研究者們將其理論應用到其他學科領域。心理學和設計學關系緊密,這主要歸功于美國學者諾曼的研究。諾曼將可供性概念引入設計學,分為感知和實際可供性,認為感知可供性更重要。[2]這種劃分雖然看似不妥,但對人機交互設計是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理論貢獻,對交互設計實踐具有重要價值。英國學者蓋弗也發(fā)展了吉布森的理論,主張借助可供性因素改進技術人工物的使用性能,遵循人與環(huán)境的生態(tài)基礎,理解人與人工物的匹配關系,以創(chuàng)造更易用的系統(tǒng)。
荷蘭學者維亞斯認為,人工物的可供性不僅是其屬性,更是使用者與其在社會文化層面上的關系。這種關系強調使用者的積極參與和互動,展現(xiàn)了使用者與人工物的積極交互。計算機學者P.特納和S.特納從人體工程學、操作匹配和文化活動目的性構建了人機交互的可供性模型。這些研究豐富了可供性的內涵和外延,并展示了其理論張力。2017年,可供性概念被引入中國大陸傳播學界,指技術/物提供功能選項,人可對其進行塑造。傳播學視角中有兩種觀念:社會可供性和媒體對個人的引導、限制和約束。理解這一概念應拋棄功能性和能動性的決定論視角,轉向人與媒介的平等互動關系。
(二)可供性概念引入研究及其價值
我國在將可供性引入新聞傳播學界的研究正在進行中。王海燕、范吉琛探討了數(shù)字技術對新聞業(yè)的影響,而彭蘭老師則從大規(guī)模傳播權力維度出發(fā),將可供性理論應用于新媒體研究。[3]何天平分析了數(shù)字時代“觀看”的結構性變化。王愛玲、朱金德、王澤鵬對《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的微信公眾號平臺內容進行了分析。然而,盡管研究正在進行中,但缺少深厚的理論支持。目前國內的研究主要基于新媒體層面展開,更多的是商業(yè)描述,未將可用性作為理論進行系統(tǒng)研究。簡單層次上的研究重復,導致研究內容同質化嚴重,形成“內卷化”趨勢。
可供性概念在多個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有助于實踐創(chuàng)新。諾曼在設計中引入了可供性概念,強調事物可感知屬性和實際屬性對其使用方式的影響。生態(tài)心理學中的可供性指環(huán)境中的潛在行動可能性,通過行為者與對象的關系激活。在傳播研究中,傳播可供性指受眾對效用的主觀感知與改變傳播實踐或習慣的客觀技術品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新媒體提供了理論和實務上的機會,符合技術人工物屬性并引進新觀念。新媒體使用者的應用與互動直接關系到其生存與發(fā)展。可利用性理念強調人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人與人的互動等基本理念,因此用新媒體探討可供性概念是可行的,將其作為可供性的研究角度也是合理的。
三、關于新媒體可供性概念的理論概念框架與分析討論
(一)新媒體可供性的理論框架釋義
新媒體傳播理論在更高抽象層面上得到豐富與發(fā)展,其中新媒體的可供給觀念至關重要。為了構建一套完整的新媒體供給理論,需深入研究。潘忠黨的新媒體可供性理論框架包括生產、社交和移動三個層面的可供性要素,每個要素又具體化為若干可供力。這些要素之間相輔相成,各項可供力互斥互補。
生產可供性包括可編輯、可審閱、可復制、可伸縮和可關聯(lián)。新媒體在可編輯方面尤為突出,可以隨時修改已發(fā)布的文章,而無需刪除和重新發(fā)布。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公眾號提供了預審閱功能,讓用戶提前看到發(fā)布后的內容和排版。內容可以復制粘貼,實現(xiàn)信息共享。新媒體內容伸縮性強,既可以是深度報道,也可以是簡短的信息。一條新聞可以與相關內容關聯(lián),如新聞評論、深度報道和人物訪談等。生產可供性與新媒體應用高度契合。
社交可供性指的是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不僅傳達信息,還可能包含深層含義。文字具有強大力量,好的新聞工作者能引發(fā)情感共鳴。此外,融媒體時代需要協(xié)調各類社交軟件和技術,打破技術壁壘。最后,新聞應連接各種社交關系對象,從紙質媒體到新媒體,受眾范圍不斷擴大。
移動可供性包括可攜帶、可獲取、可定位和可兼容??蓴y帶,方便在任何地點獲取信息。可獲取,用戶主動搜索信息。可定位,基于位置提醒進行信息監(jiān)控??杉嫒荩嗥凉蚕砗屯絺鬏?。電子產品不斷更新,從只滿足視頻功能到視聽同時進行,支持一機多用和多屏,節(jié)約時間,帶來更多體驗。
由于該理論框架的多個可供力因素源于英文,中西方對其解釋可能存在文化差異和偏差。上文的解釋多為主觀,僅作為嘗試,不做定性。提出這些釋義是為了便于在后文應用于新媒體解釋,使其更通俗易懂,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
(二)關于理論框架的分析討論
新媒體可提供性的理論體系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和整體性,是一種富有創(chuàng)意的理論分析工具。但其是否仍有完善空間,以及后續(xù)學者的研究方向,仍待探討?,F(xiàn)有的理論分析框架包括三個層次:生產可共性、社交可共性、移動可共性。學者們在可供性方面存在共識,例如計算機學者P.特納和S.特納提出的可供性模型,包括操作匹配性、文化活動目的、人體工程學的簡易性。然而,這個理論框架是否能夠完全涵蓋新媒體的全部可用資源仍有待研究。目前,新媒體的可用性仍處于初步探索和研究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
要建立新媒體研究理論體系,需要基于傳播本位并鎖定新媒體傳播方向。這不僅需要明確新媒體的概念,還需要傳播學者突破理論發(fā)展困境。
學界對新媒體概念存在爭議,存在多種觀點。有學者反對“數(shù)字媒體”這一說法,提出其他概念。新媒體的本質可以用“數(shù)字化”、“融合”、“互動”、“網絡化”四個詞概括。其中數(shù)字化和互動性是新媒體共性特點,區(qū)別于傳統(tǒng)媒體在數(shù)字化形態(tài)上。新媒體通過電腦網絡技術實現(xiàn)人機交流與多元互動,打破傳統(tǒng)媒介局限。
四、新媒體可供性的實際運用與反思
新媒體時代讓新聞生產更便捷,不僅限于大型事件,普通人也能參與。機器如無人機、攝像頭、傳感器拓展信息采集的空間和維度,彌補人力不足。新媒體構建多重空間,但空間交織沖突頻發(fā),如“在場的缺席”,影響人們對社會和生存環(huán)境的認知。表現(xiàn)為社會角色、自我認知、身份認同和生存實踐等方面的沖突或困惑。
五、新媒體可供性的發(fā)展前沿
新媒體傳播是跨學科的研究領域,需要突破傳統(tǒng)界限來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然而,目前利用多學科交叉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的情況并不多見,反映了新媒體傳播跨學科理論研究的不足。為了在新媒體傳播中引入可利用性的概念,需要構建更加完備的新媒體可供性理論。
本研究初步探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界的“新媒體可供性”概念,雖然存在一些缺陷,如概念理論解釋的偏差和對新媒體可供性的深入剖析不足,但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基礎。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從概念延伸、理論解釋、深度應用和跨學科分析等方面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 羅玲玲、王磊:《可供性概念辨析》,《哲學分析》2017 年第 4期
[2]潘忠黨、劉于思:《以何為新?“新媒體”話語中的權力陷 阱與研究者的理論自省》,《新聞與傳播評論》2017年春夏卷。
[3] 彭蘭. 新媒體技術下傳播可供性的變化及其影響[J]. 現(xiàn)代出版,2022,(06):60-73.
作者簡介:牟艷(1998-),工作單位:云南財經大學傳媒與設計藝術學院,學歷:碩士,職稱:學生,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專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