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霖
古人讀書有很多妙招,無論是獨觀大略還是熟讀精思,都是一種閱讀策略。閱讀時全神貫注地將自己的思緒帶入字里行間,這也是一種享受。下面就來看看古人是怎樣讀書的。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史記·孔子世家》)
話說孔子到了晚年的時候喜歡上了《易經(jīng)》,而且為《彖》《系》《象》《說卦》《文言》等篇目編排了次序。
為了把《易經(jīng)》研究透徹,孔子將其認真研讀了很多遍。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紙張還沒有出現(xiàn),書籍都是寫在竹簡上,然后用牛皮繩子編聯(lián)起來的,這就叫作“韋編”。像《易經(jīng)》這樣的巨著自然是由許多竹簡編聯(lián)起來的,所以其規(guī)模相當宏大。孔子來回翻閱,最后將連接竹簡的皮繩都磨斷了多次,后人將其稱為“韋編三絕”。
“三”自然不是確指,而是代指次數(shù)多。即便讀到了如此地步,孔子還謙遜地說:“如果能夠再多給我?guī)啄陼r間,我就可以把《易經(jīng)》的文字與內(nèi)容理解清楚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除了熟讀書本內(nèi)容,還必須要對這些內(nèi)容進行深刻思考。孔子就指出: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書中內(nèi)容的意義,甚至會陷入迷茫;一味空想而不去實實在在地學習,最終也會一無所得。這是告誡我們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
澄當世稱為碩學,讀《易》三年不解文義,欲撰《宋書》竟不成。王儉戲之曰:“陸公,書廚也?!保ā赌鲜贰り懗蝹鳌罚?/p>
南朝時期有一個叫陸澄的人,他勤奮好學,讀的書也非常多,當時的人都稱贊他為博學之人。然而,陸澄讀的書雖然多,卻鮮有個人勤修與著述,空有一肚子的學問。比如他讀《易經(jīng)》,讀了三年還不明白里面的文字意思,到了晚年,陸澄又想給此前剛滅亡的劉宋王朝編撰一部《宋史》,結果琢磨了很長時間都無從下筆,最后竟然沒有編成。當時一個叫王儉的文學家便調(diào)侃他說:“陸公真是個行走的書櫥呀!”意思是腦子里記了特別多的書本內(nèi)容,可是并沒有什么用呀!
蘇軾曾經(jīng)安慰過一位落第的秀才,并告誡他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意思是經(jīng)典的書一定要多讀一讀,還需要進行深刻思考,這樣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并將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
選自《潤·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