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非
許多躺平的人生,就是在重要他人構(gòu)造的觀念繭房里造就的。
軟硬都不吃還想徹底躺平
整個小學和初中階段,章山都非常聽話懂事,他聽從父親的安排上興趣班,積極參加各種競賽,是老師眼中品學兼優(yōu)的孩子。他的理想是成為愛因斯坦那樣的科學家,為此參加了各種物理競賽且成績斐然。
但上了高中,章山用他父親的話說,卻“突然變了個人,成天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搞在一起”。父親惱羞成怒,但章山軟硬不吃,最終只考上一所普通大學,并在父親的威脅下選擇了工程學專業(yè)。
上大學后,章山徹底躺平,大一上學期有三四門功課不及格。他也意識到這樣下去不行,于是主動來到心理咨詢室。他說自己一點兒也不喜歡現(xiàn)在的專業(yè),但轉(zhuǎn)專業(yè)的希望也沒有了(一旦功課不及格,就失去了轉(zhuǎn)專業(yè)的資格)。章山說自己很抑郁,想躺平,不知道前途在哪里。
章山對學習的態(tài)度改變發(fā)生在上高一前的那個暑假,15歲的他那時正值“青春期逆反最嚴重的時刻”。高中的學習任務繁重,父母對章山的要求也更高,除了完成學校的課程外,每天回家后還要接受父親以及父親一位朋友的補習。高一上學期結(jié)束,章山的期末考試成績卻很不理想,在一次重要競賽中還名落孫山。他很懊惱,擔心被父親責罵。
朋友說他壓力太大了,需要好好放松一下。于是寒假期間,章山提出想閱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書籍,還想花3天左右的時間和要好的朋友做一次短途旅行。父親想都沒想就拒絕了,因為他早已給章山報名參加一場重要的物理競賽,還希望兒子能提前預習高二的課程。
章山火冒三丈,父親氣急敗壞,誰都不愿意妥協(xié),最后升級到拳腳相向。沒有打贏父親的章山,拉開窗戶就要往下跳,幸好父母一起合力拖住了他……
在章山母親的調(diào)解下,父子兩人最終達成妥協(xié):章山不參加物理競賽,但整個暑假必須待在家里預習功課。“我覺得這不是妥協(xié),因為我想要的一個都沒有達到?!闭律秸f。暑假期間,他足不出戶,每天都在父親的監(jiān)督下學習。但即便這樣,父親還是不滿意。因為有幾次,他玩兒手機的時間超過了說好的半小時,還有兩次,他竟然看了一下午的課外書,父親一如既往地說教,情到深處聲音哽咽,但章山?jīng)]什么感覺,有時甚至感到惡心。
“在他眼里,沒有什么比考上好大學更重要?!闭律秸f,父親越是嚴格要求,他越想躺平。從高一下學期開始,他的成績直線下降,最終只考上了一所普通二本院校。父親“沒臉見人”之余,敦促他大學期間要努力學習,爭取考上某985院校的研究生。
章山其實很后悔自己當初不聽父親的話,也曾下定決心大學期間努力學習,不再讓父親失望。但進入大學后,每天不再有父親的耳提面命,章山徹底體會到了放松的滋味,再加上所選專業(yè)并不是自己喜歡的,提不起任何興趣。失落和驚喜交加之余,章山選擇了最容易的一條路—徹底躺平。
當成績完美主義遭遇青春期情緒激蕩
章山這樣的故事在中學和大學低年級都很常見。一個學生可能擁有非常遠大的志向,但一兩次挫折就給他帶來深切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人生方向也隨之發(fā)生重大變化。
出現(xiàn)這種情況,除了青春期必然出現(xiàn)的情緒激蕩,社會和文化因素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首先,在中學階段,章山接收到的考試排名、競賽成績可以判斷他優(yōu)秀與否,而重要考試排名則能預期他將來的發(fā)展和成就。
不可否認的是,老師和家長都一致認為第一名就是比第二名更有出息,大型競賽獲獎的孩子更可能考上重點大學,甚至將來更能成大器,拿不了獎的孩子,人生之路會走得更崎嶇,章山難免會信以為真。
如果家長不執(zhí)著于成績完美主義,不給孩子灌輸不可靠的因果關(guān)系,而是把更多精力用在發(fā)現(xiàn)孩子的潛力和獨特性上,很多孩子比如章山,就不至于在遭遇挫折時那么自卑和絕望了。
雖然章山在后來的人生里可能會反思和面對在中學階段習得的偏見,但那些偏見因為是在青春期那個關(guān)鍵時期扎根下來的,改變起來必然坎坷又漫長。
導致章山產(chǎn)生挫敗感的另一個心理因素,也與他所接受的教育有關(guān)。在他的頭腦中,成功意味著成為別人口中鼎鼎有名的大科學家,尤其是牛頓和愛因斯坦之類神話般的人物。
學業(yè)被窄化成科學,科學被窄化成物理學,或者說把物理學揚舉成最偉大的學科,成功的科學家也就牛頓、愛因斯坦那么幾位。這種發(fā)生于孩子青春期階段的價值觀認知,如果沒有人提出質(zhì)疑,或者是在遇到苦難時給予陪伴和鼓勵,無疑會干擾他們的人生志向。
為什么這么說?孩子到了青春期,其實就抵達了形成終生職業(yè)取向的準備時期,不像幼兒園或小學時期那樣對未來職業(yè)的憧憬是半真半假的。如果青少年在這個時期得到足夠好的指點,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特長發(fā)展職業(yè)目標,就會形成激勵終生的職業(yè)動力。
反之,如果把興趣和職業(yè)傾向區(qū)分出了高低貴賤,青少年便很難忠于自己的體驗,在自身興趣的基礎(chǔ)上尋找榜樣去認同。一旦脫離自身的興趣和特點,追求大家和別人眼里的“優(yōu)秀”,他們在學習和職業(yè)上就難以充分體驗到身心一致的感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
顯然,父母在孩子青春期的這個重要階段,認同孩子的興趣志向,而不是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影響甚至要求孩子就顯得尤為重要。
回到章山的案例上來,我們能看到他有極強的成就動機,但放在現(xiàn)實世界里,在目標上(成為愛因斯坦)和策略上(中學物理競賽得獎)都過于簡單化。
真正的人生目標和人生路徑應該是個性化的、被自己探索出來的、他人不可重復的。而且,每個人所設(shè)定的目標應該主要和自己的興趣和潛力有關(guān),而不是在別人眼中看起來是否名次靠前,競賽的檔次和成績有多輝煌。
章山把面臨的困擾拿到心理咨詢中來探討,算是找對了地方。然而,心理咨詢能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還會受制于多種因素,比如章山本人的領(lǐng)悟能力、精神健康狀態(tài)、人格的成熟程度或者他周圍的重要他人,包括咨詢師的價值觀是不是足夠成熟。而且咨詢師不是教導者,而是陪伴來訪者共同探索的人。
青春期成長的關(guān)鍵還是在于父母的教育和陪伴方式,以及孩子基于此的自我認知。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早就表明,人的創(chuàng)造力、內(nèi)在動力和機遇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智商和學業(yè)成績一旦超過平均水平,對孩子將來的成就便失去了預測力。
最出色的成就往往不是在中學階段名列前茅的孩子做出來的,學業(yè)“比較優(yōu)秀”比“最優(yōu)秀”的孩子更有可能保持終生學習和終生努力。
但執(zhí)著于成績完美主義的家長,要么不知道這些事實,要么半信半疑,這也使得他們的教育理念簡化為“提分”,成就感窄化為“把孩子送上名牌大學”。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一切困難,比如青春期情緒都得靠邊站。
而因為青春期這個特殊階段的“加持”,小問題也會上升為大矛盾,比如父母正常引導、教育孩子也會演變?yōu)槿_相加甚至以死相逼。
從臨床工作經(jīng)驗來看,很多類似于章山的來訪者在進入大學后,要經(jīng)過多年反思和成長,才能放棄狹窄的優(yōu)秀觀,自信地追求屬于自己的人生目標,做出貼近自己潛力的努力。也有一些人直到中年看到這個世界的真實樣貌后,才幡然悔悟、不再糾結(jié)。更多的人則是在反思和生活經(jīng)驗的雙重影響下慢慢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