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濱誼
副主編:劉濱誼 教授
為了生命的延續(xù),以綠水青山、大地江河為載體,從陽光、空氣、水到食物,每一生命個體都需要接受源自宇宙、儲于地球的能量;需要信息的傳遞傳播,信息源自個體之間的交往,從個體擴展至群體;更需要選擇最佳的時機和有利的空間方位,以求更為高效的能量接受和信息傳遞,同樣的能量接受和信息傳遞因時空不同而差異極大,選擇恰當?shù)臅r間空間予以應對就變得極為重要。特別對于人類,能量、信息、應對是其環(huán)境生存的3 個關鍵,人類將三者聯(lián)動,三元耦合,實現(xiàn)了生存的個體賦能、身心交流、時空應對。
人類數(shù)十萬年的演進歷程,實現(xiàn)三者的經(jīng)久不衰、始終發(fā)揮作用的基本途徑已毋庸置疑,這就是景觀環(huán)境的感受、認知、反應,簡稱感、知、應,三者統(tǒng)合稱之為景觀感應。景觀感應始于個體的景觀感應,將個體能量的感受、信息的認知、時空的應對三元耦合,融為一體。觀察中國風景園林數(shù)千年歷程,從“風景”到“園林”再到現(xiàn)代“景觀”,中國人借助風景園林自始至終追求的正是這種感、知、應的最佳狀態(tài),即能量接受、信息傳遞、時空應對的和諧一體。古往今來,景觀感應成就了中國風景園林“研風究景”“求定方中”的初心,揭示了中國風景園林美之源頭,展現(xiàn)了人類景觀造園的目標本質(zhì)。毫不夸張,在人類文明進化的歷史長河中,景觀感應的作用非同小可。
以風景園林學科的視角,國際公認景觀感知(Landscape Perception)屬于景觀分析的核心,而景觀分析(Landscape Analysis)又被公認屬于風景園林學科的理論基礎。景觀感應(Landscape Perception and Interaction)較景觀感知更為全面地展現(xiàn)了人類生存全程,基于中國人居和風景園林發(fā)展而來,突出強調(diào)了人類對于自然、生存環(huán)境的“有感而發(fā)”“能動反應”及“積極應對”。對此,馮紀忠先生關于中國園林2 000 多年的人與自然關系美感演進的發(fā)現(xiàn)總結是最具雄辯的注解。歷經(jīng)現(xiàn)代70 年的演進,我認為,景觀感應將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落實于人類個體與所在境地之間的“人-境感應”,今天的景觀感應研究與實踐,以中國為率先,其既是風景園林的起點,也是風景園林學科的內(nèi)核,更直指風景園林的終極目標——保護創(chuàng)造風景園林美感。“處理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景觀感應將這一可用于多學科專業(yè)的廣義抽象的學科定義具體落實,轉換為風景園林學科特有的人-景耦合、人-境聯(lián)動,轉換為與人類息息相關、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而婦孺皆知的綠水青山、城市公園、游園綠地。從而,景觀感應可以為現(xiàn)代風景園林建立非我莫屬的學科核心、獨一無二的學科知識體系,以及學科價值標準,揭示風景園林學科未來發(fā)展的大勢所趨和基本方向。
總之,在當今對于風景園林學科專業(yè)莫衷一是的眾說紛紜中,景觀感應的學科價值究竟如何值得各位深思,我以為,作為風景園林學科的理論基礎,景觀感應如此重要,至少應該屬于學科若干分支領域之一。
景觀感應的研究與實踐前沿,之前已在《風景園林》雜志“走向景觀感應”一文中提及,本期景觀感應的主題文章亦差強人意、有所展露。然而,如同對于整個宇宙人類迄今掌握的知識只占4%一樣,景觀感應世界絕大部分的秘密有待正常的有精神靈魂的人類解密。為此,從有待填空補白到需要精準深化,值得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課題比比皆是,關鍵在于從何立場目標出發(fā)判斷研究的選題,以何價值標準衡量研究的成敗創(chuàng)意。景觀感應研究首先考驗的是研究者對于這個大變局時代、對于人民大眾以及對于國家的感、知、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