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睢寧縣桃園鎮(zhèn)朱集小學(221226) 袁計鵬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版課標”)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列入拓展型學習任務群范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具有資源容量大、層級跨度大、思維含量高等特點,展現(xiàn)出極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基于此,教師可以從“跨”字入手,依循新版課標對跨學科學習內涵的定位和教學建議,優(yōu)化跨學科學習的方式和策略,提升跨學科學習的整體育人效益,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新版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边@決定了語文課程以語言文字運用為核心的屬性定位。新版課標在跨學科學習任務群中也明確提出,要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這就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實施與語言文字運用這一本質屬性整合起來,確定了語文課程跨學科學習實施的本質之根。
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竹節(jié)人》一文為例,作者在第一部分以翔實的文字介紹了竹節(jié)人的制作方法。學生缺乏實踐操作的經驗,如果單純從文字的角度教學這部分內容,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诖耍處熆梢試L試將其與勞動學科進行跨界融合,一方面組織學生根據(jù)課文的介紹,制作一個竹節(jié)人;另一方面,借助制作竹節(jié)人的過程,將自己的制作方法傳授給弟弟妹妹,帶領他們一起學習制作竹節(jié)人。這就是一次堅守語言之根的跨學科學習。首先,通過閱讀文本內容來制作竹節(jié)人,是對文本制作程序和制作方法的理解,在勞動技術方法的運用和實踐中,學生對文本語言表達的精準性和邏輯性的理解更加深入。其次,借助自己制作的成品來指導弟弟妹妹的操作,是將語文課程的訓練要點設置在勞動學科領域中,為學生搭建內化語言運用的平臺。
這一案例中的跨學科學習涉及勞動課程,其核心目標不僅在于訓練學生的勞動技能,還在于從閱讀品味到內化表達,注重學生語言意識的發(fā)展。這樣教學,牢牢把握了語文課程教學的語言之根,堅守了語文教學的屬性立場。
跨學科學習要圍繞與語文資源相關聯(lián)的其他素材展開整合、融通,所以關涉的范圍大、資源多、類型多,關鍵是學習方式也更趨向于自主和探究,對小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秉承新版課標的理念精神,通過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真實生活的情境,讓跨學科學習成為語文學習的內在需求。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在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編排了主題為“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綜合性學習內容,旨在引導學生從語文的視角關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鑒于此,教師設置了“我們家的某某節(jié)”這一情境主題,要求學生選擇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在班級交流和分享活動中,將自己了解到的民風民俗、相關美食介紹給全班同學。在這一主題活動中,學生不僅要樹立文化自信,還要巧妙融入美術、歷史等學科知識,這對三年級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
縱觀整個跨學科學習過程,學生始終保持著高漲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豐富的學習成果。究其原因在于,跨學科學習任務的設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將原本看似高高在上的傳統(tǒng)文化,與學生的真實生活關聯(lián)起來,以“我家”這一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視角,拉近了兩者之間的距離。
從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外顯形式來看,最為鮮明的特點就是引入其他學科中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但是,很多教師為了順應跨學科學習的基本需求,一股腦兒地拓展資源,走上了“資源越多就越像跨學科學習”的認知歧途。事實上,新版課標對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內容進行了科學合理的安排:第一學段側重于習慣的培養(yǎng),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感受和學習也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為基礎;第二學段以自然和社會生活為主,讓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獨特現(xiàn)象、問題以及話題,嘗試撰寫研究報告;第三學段關注文化活動的參與,通過設計方案等方式,嘗試探索未來發(fā)展的方向。三個階段,層層遞進,學生體驗的角度和思維的深度都在不斷發(fā)展。因此,基于不同學段,教師對跨學科學習資源的選擇和拓展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否則就會事倍功半。
比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顯然,這是一個典型的觀察單元,旨在讓學生通過連續(xù)、細致的觀察,認識到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要以連續(xù)細致的觀察為基礎。教學本單元課文《爬山虎的腳》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分別聚焦爬山虎的葉片、腳以及爬的過程,初步感受整體觀察、細致觀察和連續(xù)觀察的不同,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寫作視角。接著,借助課后習題,組織學生嘗試遷移和運用觀察方法,選擇自己家中的一種植物展開觀察,并做好相應記錄。這樣可與科學學科進行跨界融合,一方面了解所觀察植物的基本特性,學習與生長規(guī)律有關的生物知識;另一方面,學習科學學科中有關記錄的基本方法和觀察記錄的報告格式?;诖?,教師要科學篩選跨學科學習的內容資源,并拓展相關的必要資源,這樣才能提升整個學習過程的針對性、聚焦性和精準性。
目標,是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生學的行動綱領。對于跨學科學習而言,它更是選擇教學內容、確定融合學科、優(yōu)化跨界方式的重要抓手。每個學科都有廣闊的獨屬領域、豐富的資源內容,給予的選擇和確定的空間相對較大。這意味著教師不能因為跨學科學習的需要,就漫無目的地隨意開展活動,只有確定精準、適切的目標,才能為跨學科學習制訂明確的方向。
以一年級下冊開展的“可愛的端午粽”這個跨學科學習活動為例,教師從學生的學段出發(fā),設置了三個層級的目標:一是圍繞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的典型事物,確定粽子形狀的研究主題。要求學生能夠針對資料內容進行自主性閱讀,了解相關知識,并在向他人請教的過程中,形成主動質疑、積極提問的意識,進而準確提取文本信息,為后續(xù)的跨學科學習奠定基礎。二是依循低年級學生直觀性思維鮮明的特點,將研究的范疇聚焦在粽子的外形上。組織學生通過實踐操作、走訪調查以及觀察網(wǎng)絡視頻等途徑,了解豐富多樣的粽子形態(tài);同時,通過繪制、描述等實踐性活動,強化學生對粽子外形的認知。三是在班級中開展包粽子比賽,以小組合作或親子合作的方式,制作自己最喜歡的一種粽子。
這三個目標的設置,以了解粽子特點、觀察粽子外形及展現(xiàn)粽子外形為線索,旨在引導學生進一步接觸生活中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跨學科學習中進入全科育人的教學之境。
新版課標倡導教師積極創(chuàng)設鮮活情境,設計真實任務,搭建活動平臺。學習內容作為課程內容的組織與呈現(xiàn)形式,提供了適切的課程內容,但要融入學習過程中,就要借助實實在在的活動來實現(xiàn)??鐚W科學習任務群自然也不例外。新版課標對不同的學段定位有較為鮮明的特點,如第一至第三學段主要是觀察、記錄、參觀和體驗。
仍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竹節(jié)人》一課為例,基于前一部分的論述,這次跨學科學習的重點是融合勞動課程的知識和技巧,助力學生對語段的閱讀和品味。對于這一目標定位,教師不能以形式豐富作為考量的標準,而要擺脫形式主義的花架子,以目標達成為核心要旨?;诖?,教師設計了兩個實踐性活動:第一個活動是制作竹節(jié)人,旨在考查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能力。具體的制作工序和方法,都源自課文中的介紹。在習得制作技巧及付諸實踐的過程中,通過一些關鍵性、精準性的動詞,學生能夠品味作者語言表達的精準。第二個活動是傳授竹節(jié)人的制作技巧。這一活動基于情境設定的對象,要求學生將自己閱讀后了解到的制作方法,以復述的方式表達出來。同時,要融入自己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形成的鮮活感受,并能對文本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增強復述時的主觀色彩??v觀整個過程,跨學科學習沒有紛繁復雜的形式和天花亂墜的樣態(tài),而是依托簡潔、高效的實踐活動,高效達成教學目標。
跨學科學習關涉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領域的知識與技能,需要借助多領域的課程信息來解決實際問題,不能脫離學生的真實生活。這與新版課標倡導的全科育人理念一致,強調知識的互通、理念的共享和方法的融合。這就要求教師針對語文教學的核心問題,積極打破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壁壘,在實施跨學科學習之前,設計契合真實情境的大任務來統(tǒng)整多維學科,并貫穿跨學科學習的始終。
比如,在二年級,教師可以開展以“我的職業(yè)理想”為主題的跨學科學習活動,并設計統(tǒng)整全局的主題大任務:參與班級關于職業(yè)理想的分享會。在這一大任務的統(tǒng)攝下,教師細化設計了以下子任務:首先,依托生活環(huán)境,開展職業(yè)調查。從身邊的家人、親戚及相關書籍入手,通過閱讀和走訪調查等途徑,了解他們分別從事什么職業(yè),并對這些職業(yè)形成初步的感性認識。其次,組織學生借助圖畫、文字等不同形式,展示、呈現(xiàn)自己了解到的相關職業(yè);同時,對身邊同學的理想職業(yè)展開調查,并進行簡要的數(shù)據(jù)分析。最后,基于自己的調查和分析結果,參與班級分享會,介紹自己了解到的職業(yè)、分享自己的理想職業(yè)等。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不是以零散的方式開展跨學科學習活動,而是設計了一個統(tǒng)整全局的主題大任務。在活動規(guī)劃和開展的過程中,每一個子任務都直接指向情境主題和統(tǒng)整性大任務,充分發(fā)揮了情境和核心大任務的統(tǒng)整性作用。
在新版課標中,任務與活動相輔相成:任務明確了活動的方向,是活動目標的最終落腳點;活動既是任務達成的途徑,更為學生參與任務、完成任務提供了思維認知的通道。因此,教師在預設跨學科學習任務后,要設計層級鮮明、邏輯緊密的活動鏈條,助力學科之間的高度融合。
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趙州橋》一文為例。作者以“總—分—總”的結構、形象生動的語言,介紹了趙州橋的地理位置、設計者、建造朝代、外形構造以及文化價值等,尤其凸顯了其堅固和美觀的特點。如果單純從語文課程的文本層面展開教學,那么學生只能處于相對被動的尷尬局面,以接受的方式感受趙州橋的特點,而對其設計理念及形成效果難以有深入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相機引入建筑學和美術課程,設計以下學習活動:一是基于語文課程,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本,理解內容信息。這一活動,旨在使學生通過自主性閱讀,了解與趙州橋相關的知識信息,初步感受趙州橋的特點。二是基于建筑學科,拓展、補充橋梁建筑領域中坦拱橋的相關知識,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補充純文字帶來的認知缺漏,讓學生了解趙州橋的結構特點和設計原理,深化學生對文本相關語段的理解。三是基于美術學科,借助圖片和紀錄片等,引導學生全方位了解趙州橋橋身的豐富圖案;也可以邀請美術教師,從雕刻和繪畫兩個方面,對趙州橋進行審美式講解。同時,組織學生運用美術知識進行評價,形成自己在賞析與評價過程中的真實感受。四是搭建交流表達的平臺,引導學生代入趙州橋的設計者李春,充分利用教材及建筑學、美術課程等知識拓展補充信息,還原當初的設計意圖并舉行“設計理念說明會”,在多維學科資源融合的基礎上,推進跨學科學習的進程。
縱觀這一案例,教師將跨學科學習分散到不同的活動中:從原始性的初讀理解,到知識性的解構深化,再到審美性的賞析評價,最后到綜合性的傾聽表達?;顒渔溨g邏輯順序清晰,訓練要點鮮明,實現(xiàn)了語文與建筑、語文與美術之間的緊密融合。
新版課標提出的跨學科學習是一項系統(tǒng)化的復雜工程。教師要本著學科整合、融通和合作的理念,促進學科領域之間的高度交融,從語文出發(fā),再回歸語文,在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上,達到課程育人的理想教學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