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仰臣
記敘文往往是通過對人、事、物、景的具體描述,來反映客觀事物和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文體。但是,為了更鮮明地表現(xiàn)主題,增強感染力,很多作者都非常重視在記敘文中結合抒情,這就如同錦上添花。那么,在記敘文中抒情與敘述怎么相結合呢?
首先說說“直抒胸臆”。先不妨想象一下:當你置身于黃土高原,置身于安塞,置身于雄壯的鼓樂隊,親耳聆聽百十個壯漢擊打腰鼓的音響,感受這種澎湃的震撼,你的感覺會如何呢?有什么情緒想要抒發(fā)呢?作家劉成章的《安塞腰鼓》是這樣寫的:
一捶起來就發(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生動的比喻、激昂的排比,搭配鏗鏘的短句,其中貫注一個“情”字。作家通過一系列對“安塞腰鼓”贊美的詞語,直抒胸臆,酣暢淋漓,如大河滔滔,一瀉千里。
這便是技巧之一——直抒胸臆。也就是在記敘、描寫的基礎上,當感情達到熾熱的程度時,作者便打開心扉,直截了當?shù)匕褍刃膹娏业母星槭惆l(fā)、傾吐出來。
除直抒胸臆外,抒情更多的是結合敘述、描寫等進行。先請看魯迅《社戲》中“月夜行船”片段: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fā)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獲準“出了門”的“我”,像飛出牢籠的小鳥,心里格外激動。這種滾燙的情致,作者不忍直吐,便假于“清香”“水氣”和“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連山,從而使每一事物都滲入作者縷縷情思。作者也正是借景隱藏自己感情狂瀾的。
這便是技巧之二? ? 借景抒情。此外,我們還可以“以物載情”。譬如秦牧的《在仙人掌叢生的地方》,文章首先抓住仙人掌的特點,熱情地抒發(fā)了贊頌之情:“仙人掌,嘿,這真是一種生命力頑強的奇特的植物!”緊接著,就它的堅韌性格、抗旱耐瘠、頑強拒害、花朵艷麗的特點一一進行描寫。文末點明:“我總是忘不了那墨綠色的島嶼,那簇生著仙人掌的海灘,那迎著海風微笑屹立著的戰(zhàn)士們堅毅的形象!”原來,作者所借之物是仙人掌,所抒之情是歌頌解放軍戰(zhàn)士高尚的品德與情操。
這便是技巧之三——以物載情。大凡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都會在我們的腦海中留下一個個動人的物象。比如一輛紡車、三顆枸杞豆、七根火柴,還有冰心的小橘燈、白毛女的紅頭繩等。這些物象在文中或是承載一種精神,或是一種情愛,或是一段經(jīng)歷。這些情感的載體可以說是那一篇篇文學作品的形象代言人。
當然,我們還可以通過對親身經(jīng)歷的往事的回憶,來激起感情的波瀾。因事而動情,在敘述的字里行間含蘊深沉的感情。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雖然通篇沒有“父親,我愛你”的直抒胸臆,但是在敘述、描寫的字里行間,處處滲透著作者的真摯感情。尤其是“父親”為兒子爬月臺買橘子的情景,令人潸然淚下: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這便是技巧之四? ? 以事傳情。這段描寫之中蘊含著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也飽含著作者對父親的感激與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