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田(西泠印社副社長):我的題跋,并沒有完全將其作為書法作品來對待,雖然也關注視覺效果,但未去刻意經(jīng)營,我關注的重心不是表現(xiàn)自己的書法,而是存錄文字的內容。在美與用的關系上,以用為主。而書法的美服從于文字的“用”,這與當下展覽書法的取向是相反的。我覺得金石題跋如過分追求書法的形式變化與不同書體的自我展示,會妨礙人們對文本的解讀。因為題跋集不是一本專門的書法集或畫冊,重在“題跋”二字,這是我的一種選擇,也與我過去出版的書法集有很大的不同。這就如同我刻印的邊款,重視文字內容,而書體變化、形式變化很少,聚焦在文本的釋讀,而在順應自然的書、刻之中展現(xiàn)自己的書法。而篆刻的印面與邊款就大不一樣,重在印面的形式變化。廣義去看金石題跋,其書法的形式美也是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的自然本色之美與文意的原創(chuàng)深刻達到高度的和合一體,才是上乘。
曾翔(中國國家畫院書法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齋館別號鑒藏印的歷史悠久,自唐宋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的雅好,是一種文人傳統(tǒng)的良好體現(xiàn)。文人寄情于物,或將居住之處賦予意義,以文字承載、固定下來,是擁有個人情感的特殊符號。以印章的形式,融匯了文辭價值和書法的形式美,方寸間有大天地。將之運用到書畫創(chuàng)作、金石鑒藏和題跋中,也彰顯了創(chuàng)作者和鑒藏人的在場,很好地展露了個人修養(yǎng)和藝術水平。長久以來,有關齋館別號鑒藏印的展覽較少,但是它值得我們更多地研究。所以中國國家畫院舉辦的這個展覽很有學術價值,呼吁并關注文辭修養(yǎng)的提升,對提高創(chuàng)作者文化品鑒的能力起到很好的作用。
駱芃芃(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文以載道——齋館別號鑒藏印暨金石拓本題跋國際大展”,展品內容非常新穎,展品中有古代器物的全形拓題跋,也有平面拓片題跋。在古代,這種拓片題跋的形式除了考據(jù)所拓器物的多種屬性之外,還具有記錄和復刻器物的作用。雖然在今天全形拓的寫實的意義已不復存在,但其藝術審美價值卻值得進一步關注和挖掘,而展覽的另一部分——齋館別號鑒藏印則一直是古代文人寄托情懷、表達志向的方式之一。這個展覽既有致敬中國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更有著挖掘和回歸藝術創(chuàng)作人文精神的意義,在當下還表達了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造性轉換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一種探索。
朱培爾(《中國書法》雜志社社長兼主編):中國國家畫院近期舉辦了一系列與書法篆刻有關的展覽,每一個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個齋館印展,也是如此。作為一個小眾的藝術,篆刻展的策劃很難,如果只是像其他展覽一樣,大家提供一個印屏,就這些作者而言肯定也會是高水平的,但特色如何就難說了。我覺得齋館印在篆刻藝術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因為它不但與篆刻家有直接的關系,與其他藝術家如書法家、畫家也有直接的關系,而且它與其他行業(yè)的喜歡篆刻的人也關系密切,因為齋館印大多為石點上營造,其內容往往與使用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充滿了種種美好或者相關的信息。齋館所涉及的內容與文化品位,齋館印在明清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當代的篆刻創(chuàng)作,如果不在傳承明清文人印章方面下大的功夫,而僅僅只是對秦漢印作簡單的臨摹,是沒有意義的。所以,篆刻所承辦的這個展覽,是對于篆刻文化的發(fā)展與延續(xù),是建立在對明清文人篆刻的繼承、消化、吸收后的創(chuàng)新性展示,它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形而下的篆刻展,而是一個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從文化、文心、文采角度去開創(chuàng)當代篆刻藝術創(chuàng)作新局面的一個有意義的大展。
陳國斌 丙人齋
張遴駿 伊洛齋
陳墨 半士居
王次恩 陋室
包根滿 喜長生幸延年有福之室
曾翔 七里沖老屋
駱芃芃 守河人
唐澤平 聽云依水山房
魏杰(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專業(yè)委員會研究員、書法篆刻所副所長):“文以載道——齋館別號鑒藏印暨金石拓本題跋國際大展”經(jīng)過緊張地籌備,在文化和旅游部領導和中國國家畫院領導的鼎力支持下,在大家通力合作下,終于和大家見面了,喜悅之情難以言表,其中甘苦唯自知耳。在時間緊任務急的情況下,書法篆刻所的同仁們,多次到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與局領導進行磨合磋商展覽的時間地點及相關細節(jié)。在大方向商定后,馬上向國內外專家進行征稿,緊接著,負責編作品集的同志們在不到30個工作日內完成了編輯工作并付梓。
此次大展與以往的書法篆刻展有所不同,篆刻方面以齋館、別號、鑒藏印為主,凸顯了更高的專業(yè)要求和文化內涵。書法則以金石拓本題跋為主題,要求創(chuàng)作者不但書法寫得好以外,還要對碑拓、文物、典籍等有一定的研究,當然,還要有相當?shù)淖魑哪芰?,這對書法家們在文物、鑒賞、辨?zhèn)文芰ι咸岢隽烁叩囊?,本次展覽可以說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詮釋。
陳洪武(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顧問):“文以載道——齋館別號鑒藏印暨金石拓本題跋國際大展”是新時代一次別具學術價值的書法篆刻展,其中一個特別顯著的意義就在于召喚當代書家印人回歸文心,將關注點從技法層面引向學術層面,走出與傳統(tǒng)文化漸行漸遠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通過沉浸在金石題跋的研究考證中,對接傳統(tǒng),賡續(xù)文脈,賦予書法篆刻時代新內涵。可以說,這個展覽的定位是非常高的。
這一方面凸顯了策劃者的學術眼界與胸次,敢于在當代書家印人長期存在重藝輕文這一短板上做大文章,出大命題,以促進書家印人的自我提升,并努力在豐厚的文化土壤中涵育升華。另一方面,充分展現(xiàn)了組織方的文化視域與責任擔當,將一個富有學術深度的書印藝術展列為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的重點項目,這是一次創(chuàng)舉。此展還將在國外進行全方位的展示推介,進一步提高漢字藝術的傳播力度,為拓展大文化外交的新路徑與新樣式作出積極有益的探索。
洪厚甜(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副所長):中國國家畫院在書法篆刻上秉承著一種學術態(tài)度,就是從古代優(yōu)秀的學術經(jīng)典的當代學術關照和解讀的思路,來確定中國國家畫院書法學術研究方向。這個學術板塊是非常能夠反映中國文人特色特點的。每一個時代的文化人,都在自己的齋館別號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向往,從而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對于金石題跋里邊,直接反映的就是每個時代的文化人的這種對傳世經(jīng)典的學術研究的觀照態(tài)度,自己的很多觀點和新的學術判斷,都會在這種題跋中得以記錄。所以說題跋實際上是每一代的文化人學術狀態(tài)最真實反映。這次展覽是一個非常有文化意義的學術活動。
魏廣君(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所長):自有卷軸畫以來就有對繪畫和書法作品的品鑒和題識,個中表述出的內容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及對其文史價值與藝術價值的評判。題跋的金石拓本,是集史料、文辭、書法藝術和捶拓技藝于一體的藝術作品。齋館別號鑒藏印既是篆刻藝術的重要題材之一,也是金石題跋的重要組成部分,傾注著創(chuàng)作者與鑒藏者的情感志趣與品性修養(yǎng),成為自唐宋以來文人墨客的一種雅好。
但隨著文化環(huán)境的轉變,曾經(jīng)興盛的金石題跋逐漸沉寂,題跋的文辭和齋館別號鑒藏印的印文也漸趨平庸。而我們這次展覽之所以選擇以齋館別號鑒藏印和金石拓本題跋融合并置的展覽理念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就是旨在鼓勵特邀藝術家和投稿參展藝術家,以中國傳統(tǒng)形式美的語言去闡釋當代人與天地之間的內在情感,重拾并重新闡釋文化經(jīng)典在當代的新生意義。同時,這次展覽呼應“亞洲文化藝術交流”這一契機,邀請國際友人對中國傳統(tǒng)金石文化遺產(chǎn)與書法篆刻進行時空合一的對話,展現(xiàn)他們在這方面的學術思維與研究方法,旨在共同賦予齋館別號鑒藏印和金石題跋創(chuàng)作以新內涵和新視覺。
高慶春(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中國文人自古有碑拓傳承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自清代碑學復興以來碑拓之風尤勝。雖說現(xiàn)代印刷技術等傳播手段已經(jīng)十分發(fā)達,但傳統(tǒng)的碑拓技藝仍沒有過時,尤其值得發(fā)揚光大。中國國家畫院此次舉辦專題碑拓題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傳承、推動、引領的意義。我覺得新時代復興傳統(tǒng)的碑拓題跋不僅對于弘揚金石文化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于廣大書法愛好者也具有審美上的引領作用。
傅舟 廣東樵山書院收藏
羅光磊 弘征珍藏師友贈書
施曉峰 利華藏書
張銘 牧謙齋
冷旭 借山堂
呂少華 映月草堂
蔡大禮 禾齋收藏金石文字記
張奕辰 步黟堂
張英群 桂月堂
劉本鎬 聽蛙山館
魏杰 慧光精舍
岐嶇 曾在風過耳堂
魏元祥 臨水居
朱培爾 端心居
林爾 好雨軒
依個人題寫經(jīng)驗,感受一件好的題跋不僅要有相關背景、金石文化、器物細節(jié)的記載、描述,同時還要兼顧作品畫面的整體虛實擺布、平衡關系,以及書法字體的變換和視覺美感,包括印章在內的整體布陣。以沉靜內斂的篆隸楷及行書表現(xiàn)在題跋作品上,是一種不錯的選擇。相信這次展覽對年輕作者和愛好者,將是一次有益和難得的學習機會。
張公者(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專業(yè)委員會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國家畫院舉辦“文以載道——齋館別號鑒藏印暨金石拓本題跋國際大展”,是很有創(chuàng)意的展覽,同時也是對當代金石拓本題跋水平的“察覽”。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載:南朝梁元帝在畫上鈐印,這是最早關于在書畫作品上鈐印的紀錄。而齋館印、鑒藏印在唐代便出現(xiàn)了。關于題跋,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題者,標其前;跋者,系其后也?!苯鹗仄}跋,尤其是跋,需要兩方面的“功夫”:一為“學”,一為“字”。當代很多人作金石題跋,但往往或學問不夠或字不成樣子,鮮有兼能者。更不能與清人、民國學人相提并論。近些年,一些書法人最愛題跋,而因其學問狹陋,其文無復體統(tǒng)、其字闕絕文氣,終則糟蹋古物。題跋之文當然以古文為好,而今人多不擅古文,牽強為之,前言不搭后語,貽笑大方。當代人,能不題就不題,能不作跋就不作跋。
周斌(河南省書協(xié)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專業(yè)委員會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金石題跋是我國金石學中的一種形式,金石的保存、整理和研究離不開金石拓片。將對金石文字的考據(jù)鑒賞等以書法的形式題寫于拓片即為題跋。金石題跋融珍貴的拓片、考究的文辭、優(yōu)美的書法于一體,別具特色。此次國際大展作品基本展現(xiàn)了當代金石學研究和書法篆刻創(chuàng)作的現(xiàn)狀與水平。
接到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的征稿通知后,我反復考慮還是用河南出土的《肥致碑》作為題跋拓本。《肥致碑》既不失隸書字體規(guī)范,又有獨到之處,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整體布局上的規(guī)整劃一,井然有序之特點。在單字結構的組合上則自有特點,表現(xiàn)出相當大的、有目的的隨意性,并有別出新意之處。顯現(xiàn)出既生龍活現(xiàn)又古拙稚樸;既不失隸書字體規(guī)范,又有獨到之處的面貌,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此碑有極高的收藏價值,我在題跋作品時注重形式的變化和整體把控。題跋的書體用所擅長的篆隸書體與金石拓片相得益彰,既為厚重的歷史文化增添了新的文化內涵,又能給欣賞者帶去多重審美享受,這樣的金石拓片題跋作品具有歷史的厚重感。
王東聲(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藝術家、京華印社副社長):齋館別號鑒藏印與金石拓本題跋相結合,就是希望對古代金石書法遺產(chǎn)進行研讀,通過對于這些“黑老虎”的欣賞與分析研究,結合書法的題寫與能夠蓋在拓本上的齋館別號鑒藏印創(chuàng)作,重新審度與探研金石文化的內涵屬性與視覺塑造的可能性。齋館別號鑒藏印暨金石拓本題跋,一方面聯(lián)系著漢字文化、漢字藝術、書法與篆刻的傳統(tǒng)與當代、經(jīng)典與民間、新與舊的認知觀念;另一方面,也啟發(fā)著當代書法人對于古代書法遺產(chǎn)的深度研讀與相關創(chuàng)意的創(chuàng)作的有機結合。
閻峻(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專業(yè)委員會研究員):此次展覽偏重于學術和探索,尤其以“齋館別號印”這種形式入展,這在國內外展事史上當屬首次,其價值和意義顯而易見。整個展覽在作品的創(chuàng)作手法及表現(xiàn)語言方面涵蓋了所有篆刻的藝術形式,其篆刻藝術范圍之廣袤、篆刻藝術內涵之深刻,都是空前的。置身在這樣的一場篆刻盛事中,自然把我們拉回到千百年前的文人書案前,其濃郁的人文情懷油然而生,由此也必然引發(fā)當前篆刻藝術界強烈反響和共鳴。
統(tǒng)覽本次展事的諸多作品,挖掘其中的創(chuàng)作意趣以及書家之間的交游考略,不僅彰顯了篆刻家們的人生體悟,而且還能夠激發(fā)大眾的審美興趣與審美感知,讓更多的人邁入金石篆刻的世界當中。展覽規(guī)格高,又見到了很多有影響、有實力的篆刻家,以及呈現(xiàn)出的不同面目的佳作。我很榮幸應邀參加了這次展覽,我的作品主要以鳥蟲篆刻為主,作為鳥蟲篆刻的非遺傳承人,嘗試著以不同的手法探索鳥蟲印的創(chuàng)作,尤其以鳥蟲印的形式創(chuàng)作齋館別號印,別有趣味。
謝小銓(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副所長):這個展覽有兩個特點,第一,展覽在形式上雖然是書法與篆刻作品展覽,但三部分內容有非常一致的精神內核。“齋館別號”是文人治學精神的高度凝練。“鑒藏印”代表的文物鑒藏活動是文人藏家對古物、書畫等辨?zhèn)巫R真的學術活動?!敖鹗乇绢}跋”,更是對書家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和研究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這三部分內容都是圍繞文人治學與研究的學術活動為核心,這迥然有別于當代諸多書法篆刻展過分強調形式的展覽體的陳辭濫調,是一股極為清醒的學術清流。第二,展覽強調內容原創(chuàng),這對書家的治學研究能力是一種考驗,也是對金石學最本質的學術、藝術價值的強調與回歸,也是對當下書法界金石拓本題跋熱中堅守學術規(guī)范的深刻警醒和正確引導。
劉洪洋 種智書苑
桑建華 魚戲蓮葉之臺
王連慶 碧海仙居
魏廣君 敦睦堂
張大紘 讀月廬
翟衛(wèi)民 方舟苑讀書記
劉曉東 易園金石書畫之記
柳曉康 心遠齋
謝紀元 郁庵
蔡毅 博約軒
陳一耕 方圓草堂
童定家 大衍山房
劉紅衛(wèi) 三息堂收藏鑒賞之印
呂子真 千蘭居士
孫一格 看云歸岫草堂
王勇 有容齋藏書印
唐朝軼(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研究員):關于題跋,最早見到的多是在書畫作品上的題跋品鑒,是文人間雅玩的一種藝術形式,也是中國文化所獨有的。金石碑帖題跋發(fā)軔于宋,興盛于清代中期,清代金石學的興起也促進了碑學書風的發(fā)展,涌現(xiàn)了像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等一大批碑學大家。這些碑學大家都得益于對金石碑刻的考據(jù)研究,并從商周秦漢吉金刻石書法中吸取營養(yǎng),以金石入書法。
此次展覽邀請國內外的書法篆刻家以題跋和齋館別號的形式創(chuàng)作,有別于平常所見的展覽,形式新穎,風格多樣,其中書法題跋都是作者自己撰文,彰顯了藝術家的文心雅致,強調書法對于文化的一種回歸,對于重振金石書風,弘揚傳統(tǒng)文化,促進書法的國際交流產(chǎn)生廣泛影響。
趙際芳(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研究員):展覽結合齋館別號鑒藏印的創(chuàng)作,這是一次鑒藏印在當代篆刻藝術發(fā)展中的提取與認識,以往鑒藏印并沒有太多人關注其藝術性問題,而更多是留意其文化性問題,此次展覽鑒藏印是在當代篆刻文化與鑒藏、題跋文化的背景下進行的,可以說這是一次鑒藏印文化與藝術的升華,這對鑒藏印在當代的發(fā)展也許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展覽通過金石題跋與齋館別號鑒藏印一同進行,這既是藝術的思考,也是文化的思考。此展將書法與文人的情趣相結合,將書法與文化、歷史相結合,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以一種現(xiàn)代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古今中外融為一體,是這個展覽最大的亮點。
梅躍輝(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研究員):本次展覽集書法篆刻、鑒藏鑒賞、金石文化等修養(yǎng)于一體,是對書法篆刻藝術創(chuàng)作、研究和展示的一種全新嘗試,是對傳統(tǒng)金石題跋文化和齋館別號鑒藏印藝術的傳承和弘揚,意在喚取當代書家印人對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視,關注承載書法篆刻藝術文本內容的價值和意義。展覽得到全國書法篆刻家的大力支持,集中展現(xiàn)了當代書法篆刻創(chuàng)作和金石研究的現(xiàn)狀,無論是展覽作品的水準、參展作者的影響、創(chuàng)作形式的探索,還是策展的初心和展示效果都是年度和新年伊始非常值得關注的研究性展覽之一。
陳岡 陳岡鑒藏金石文字印記
韓鈞 尚樸軒
梁宏偉 弘緣齋主
楊永衛(wèi) 不驚齋
趙繼成 竹居
陳同軍 己社鑒定章
程遲生 抱云山館
侯立新 覓道齋
劉銀鵬 笨齋
翁石匋 寫山畫水廬
張明君 對月軒
杜延平 禹水堂
譚偉峰 敬簠齋
王東聲 閱盡人間春色
王瑞 別夢山藏
閻峻 來龍懷鳳魏氏
伏海翔 吹云堂
李暉 澄澈堂
孟德鄉(xiāng) 大樸之堂
孫增杰 鶴泓堂
王義驊 寬廬
張雅琳 君不能一日無茶齋
鄭志群 醒樓
彭作飚 缶廬
姚偉榮 蘊玉軒鑒藏印
張哲 常青所藏書畫印
張鈞 古榕鄰居
成君 成君藏金石書畫之印
劉一夫 一夫所得金石書畫之印
姜輝成 一如山房
劉樹勛 云逸軒
付正泓 竹廬
韓春濤 振鏞堂
黃國光 浦陽郭欣傳拓金石文字之印
梁選鋒 趙樓
周斌峰 胥浦山人
劉斌 劉益謙鑒藏印
謝吉昌 三魚堂
楊華 西隴山房
楊宇 福硯樓
何敬民 慶公五十五歲以后所作金石書畫題記
蘆海嬌 聽雪樓
逯國平 魯曾公廿二世孫逯國平記
莫恩來 點雪龕
喬戰(zhàn)雄 大屏堂嘗觀
魏曉偉 一葦草堂
吳智勇 思婉室
吳明重 又號忘廬
陳紫強 大通堂聚義廳
藺云鶴 鐵梅花齋所藏金石書畫之記
牛衛(wèi)軍 聆風樓
于海波 素水山房藏書記
李飛 韋泓祕笈
彭少輝 天河水鑒珍
韓冬 彡齋收藏之印
程濤 一墨讀書文字記
高帥 優(yōu)缽羅室
溫升杰 陽羨陶泉居主人龍溪女朱丹
鄭軍鋒 陳根遠所藏金石文字
鄧長春 無畏書屋鑒藏之璽
彭軍見 菴橋書生
彭福慶 吉喜山館
徐健 竹園散人
陳維 千印堂
付蓉 塞北趙氏俞延齋所得吉金貞石書畫印
姚志 友鄰學館
譚玉祥 鳳凰研室
趙安 量秦度漢
趙鵬 昭堂尹銳所得
趙堯龍 義行草堂
朱國濤 知本堂
程從禮 拏云山房
盛元靖 無量山館
張紅坤 小無量山館藏金石
張志超 泓景軒
尹銳 立齋五十五以后
周正 敦品居
高少珂 煙雨樓邊釣鰲客
金恩楠 文瀚閣
趙超 韞齋所藏金石文字
侯立波 長安侯氏珍藏
凌賀 愛吾廬
賈博豪 觀齋藏書印
王恩泓 安和軒
劉梓源 中州可廬章
商國一 玉墨堂
譚帥龍 徐清所得金石
陳宇 印花堂金石書畫之記
黃振 五之堂審定金石文字
十村 八十七神仙殘卷之居
左承祎 飲露齋圖書記
于金正 云度山房
裴沫涵 張公齋私印
曹海坤 湍齋
舒晨旭 富貴有喜堂
楊晨 藏于江聲草堂
朱培爾 跋北朝造像
陳洪武 跋北魏元貴妃墓志
唐朝軼 跋古義土伯夷叔齊二公碑
子拜老子圖
姚偉榮 跋飛鳥和魚磚硯
梁文斌 跋長樂未央瓦當
趙鳳硯 跋西漢王春卿刻石
于風雷 跋唐郭虛己墓志銘
古泥 跋隋開皇十六年刻石題記《觀自在菩薩》
陳國成 跋圍獵圖
[韓]安財成 跋楊大眼造像
杜慶龍 跋西漢金鄉(xiāng)魚山刻石
李耘莉 跋北齊伏波將軍黎淳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