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家主題論壇的話題是“漢語繼承語學習者研究”?!袄^承語”由英語heritage language翻譯而來,也譯作“傳承語”或“祖語”。這一術語最早出現(xiàn)于20世紀70年代,最初被稱作“家庭語言”“移民語言”“少數(shù)族裔語言”“民族語言”“先祖語言”“社區(qū)語言”等。由于這些名稱各有其局限性或負面含義,中性的“繼承語”概念最終被廣泛使用。
概念的使用雖然統(tǒng)一了,但是在界定上一直有不同見解,主要分歧在于繼承語者是否應具備一定的該種語言的知識及能力。繼承語是與一個人有歷史和個人聯(lián)系的語言,比如對于華裔而言的漢語。但是這個概念過于寬泛。如果一個人具有華人血統(tǒng),但是沒有任何的漢語知識,那么漢語學習對于他/她而言就是外語學習。如果將一定的語言知識視作繼承語者的必要條件,在操作層面也會有問題:具備多少語言知識才能把一個人歸入繼承語學習者?單純從語言角度界定繼承語,麻煩會少一些。外延上,它是指一個社會主導語言之外的語言;內(nèi)涵上,它與學習者存在個人、家庭或歷史聯(lián)系。成為繼承語的條件是,它一定要依附于某個特定族群,比如在美國,西班牙語之所以成為繼承語,是因為存在西班牙語社區(qū)。如果沒有西班牙語社區(qū),西班牙語在美國只能是一種外語。同樣,漢語在東南亞是一種繼承語,也是因為有華人社區(qū)。只有對于華人社區(qū)來說,漢語才是繼承語。
過去幾十年,繼承語研究日益受到重視。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得到聯(lián)邦政府資助,建立了國家繼承語資源中心,通過建立研究基地、開展課程設計、材料研發(fā)和教師培訓等形式,開發(fā)有效的繼承語教學方法。該中心出版《繼承語期刊》,專門發(fā)表繼承語研究成果。國際主流語言學期刊發(fā)表繼承語習得的文章數(shù)量近年顯著增加,也出現(xiàn)了一些繼承語研究專著,如Silvina Montrul的《繼承語習得》(2015年)、Maria Polinsky的《繼承語及其說話人》(2018年)等。這兩位作者主編了《繼承語與語言學手冊》,于2021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繼承語研究受到重視,最主要的原因是社會的流動性增強,各國的移民數(shù)量增加。繼承語研究對各個族群的語言文化傳承以及不同族群之間和諧相處,具有積極的作用。
漢語作為繼承語的研究就是華語研究,一直受到學界關注,產(chǎn)生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五六千萬華人華僑,為華語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也讓研究成果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華語有繼承語的共性,也有一些獨特個性。第一,華語學習者的內(nèi)部差異較大,有第三、四代及更早移民的后裔,有第二代移民,有的來自跨文化家庭,也有的是跨國領養(yǎng)的兒童。第二,從習得順序看,華語對有些學習者是第一語言,對有些是第二或第三語言。作為第一語言,華語學習是一語學習,但華語也往往是未完全習得的語言。作為第二或第三語言,華語學習是外語學習,但由于學習者與中國語言文化的聯(lián)系,它又不同于普通的外語學習。第三,漢語本身具有復雜性,如方言眾多、語音差異較大等,華語學習者最早接觸的可能不是普通話而是不同方言,是在漢語方言基礎上學習普通話,與方言區(qū)兒童學習普通話相似。如果說方言區(qū)兒童最終掌握的可能是地方普通話,那么華語學習者最終掌握或者創(chuàng)造的可能是一種社區(qū)方言,或者說是一種漢語變體。
華語教學與習得研究是國際中文教育的一部分,但又是最特殊的一部分,包含了一語習得、二語/外語習得、雙語/多語習得等各種情況,具有廣闊的研究空間。語言習得研究的目標之一,就是揭示不同語言在大腦中如何聯(lián)結(jié)。華語學習者的異質(zhì)性,華語習得的復雜性,最有可能對這一問題做出不同形式的解答,最終為習得理論和認知科學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