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嘉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發(fā)展,來勢迅猛的網(wǎng)上書店,似乎要取代實體書店。2005年前后,“實體書店消亡論”曾經(jīng)在互聯(lián)網(wǎng)甚囂塵上。然而,這么多年過去了,人們發(fā)現(xiàn)這一說法越來越不靠譜了。
就拿通州的書店來說,解放后有了國營的新華書店,后來又有了民營書店和個體經(jīng)營的書店,如今的實體書店已經(jīng)遍布城鄉(xiāng)。據(jù)2021年底媒體介紹,通州的實體書店已達150多家。
新華書店
民國時期,通縣隸屬于河北省。1948年12月,通縣解放后,分別設有通州市(通州專區(qū))和通縣,通縣隸屬通州市管轄。通縣人民政府辦公地設在漕運古鎮(zhèn)張家灣。為了滿足人們的讀書需求,人民政府在張家灣成立了通縣新華書店,到了1950年3月被撤銷。1949年初,河北省通州市新華書店在北大街鼓樓前建立,1952年更名為河北省通縣專區(qū)新華書店,業(yè)務范圍擴展至薊縣、房山、昌平、密云等12個縣。
1954年5月1日,人民政府在通縣新華大街124號建成通縣新華書店門市部。1958年4月,通縣和通州市劃入北京市后,通縣和通州市合并為通州區(qū),新華書店也更名為北京市通州區(qū)新華書店。1960年又改稱通縣新華書店。
1972年10月,人民政府在通縣新華書店門市部西邊不遠處選址,新建了書店營業(yè)大樓。這座大樓坐北朝南,分上下兩層,建筑面積800多平方米,位于新華大街142號(如今的新華東街260號)。原新華書店門市部改為機關服務部。1979年,通縣新華書店劃歸北京市新華書店,隸屬于北京市新華書店領導。后來重新劃歸通縣,隸屬于通縣文化局領導。2000年,新華書店機關服務部拆除后,原址被建成如今的汽車停車場。每當我路過那里的時候,一種獨特的親切感就會油然而生。
已有70多年歷史的通州區(qū)新華書店,陪伴著一代又一代通州人的成長進步,不僅承載了通州幾代人的書香記憶,更承載了這座古城的文化與精神,而且兼容了這座古城的煙火與情懷。
南街書屋
南大街位于通州舊城東南部,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當?shù)鼐用窳晳T把南大街稱呼為“南街”。這條大街一直是繁華的商業(yè)街區(qū),人所共知的小樓飯店、大順齋糕點門市部、萬通醬園門市部等都在這條街上,如今有的還在,有的遷移到別的地方。
在小樓飯店南邊不遠處有個南街書屋,成立于2020年,這是一家個體實體書店,營業(yè)面積30多平方米。屋內(nèi)的書架子上擺滿了圖書,特別是有關大運河文化方面的書刊最多。據(jù)南街書屋創(chuàng)辦人柏則亮介紹,南街書屋成立以來,收集了不少與大運河有關的文學著作和文史資料,還有不少通州籍作家的文集。
在中倉街道文體辦、中倉街道蓮花寺社區(qū)黨總支、通州區(qū)文物管理所黨支部的支持下,南街書屋在經(jīng)營的同時,還有計劃地開展了閱讀活動?;顒有问街饕兄黝}講座、研討論壇、誦讀表演、讀書交流和參觀。既有室內(nèi)的活動,也有室外的活動。
蓮花寺社區(qū)黨總支書記高艷輝說:“南街書屋的成立,為社區(qū)居民提供了閱讀和交流的平臺。特別是我們經(jīng)常組織居民閱讀,點亮居民的書香生活。在我們閱讀的書里有《滋味兒》這本書,里面寫了不少發(fā)生在南大街這一帶的事兒,讀來十分親切?!?/p>
南街書屋開展的閱讀活動,讓南大街這個古老的街道飄著濃郁的書香,激勵著更多的人閱讀書刊,知通州、愛通州。
這個書店致力于大運河文化的傳播,先后與馬駒橋鎮(zhèn)前堰上村黨支部、西海子公園管理處黨支部、新華街消防救援站黨支部、通州區(qū)北運河管理處北關管理所黨支部、北京振沖機械有限公司黨支部等20多個黨支部建立了結對共建關系,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傳播了大運河文化,弘揚了大運河精神。
京杭大運河書院
在大運河森林公園內(nèi)的北運河西岸,坐落著京杭大運河書院。書院建于2021年春天,距離公園正門不遠。
具有仿宋式建筑風格的京杭大運河書院,精巧細膩,纖巧秀麗,古韻古香,與運河沿岸的通州燃燈塔、漕運碼頭、千荷瀉露橋等橋梁、穿行在河面的古船成為北運河通州段亮麗的風景。著名作家、學者余秋雨先生為京杭大運河書院匾額親筆題書,增添了書院的文化魅力。據(jù)書院經(jīng)理孫銳介紹,書院整體設計體現(xiàn)了人們對京杭大運河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內(nèi)部造型采用了曲線形式,象征著運河碧波蕩漾,能讓人聯(lián)想起昔日這里舳艫蔽水的盛景,寓意大運河文化之水源遠流長。
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京杭大運河書院,分為上下兩層,有各類圖書3萬多冊,涉及運河文化、歷史、國學、文學、詩詞、藝術、哲學、青少兒、心理勵志等諸多類別。書院內(nèi)專門設有大運河主題文化空間、閱讀體驗空間、文創(chuàng)零售空間、非遺文化展示空間等,讓人們更加直觀地感受文化發(fā)展及創(chuàng)意。為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書院設有新書推薦、預購、查書等服務。這里已經(jīng)成為具有閱讀、文創(chuàng)、培訓、展覽、講座、品茗、咖啡等綜合功能的服務載體。
京杭大運河書院經(jīng)常舉辦相關文化活動,發(fā)揮了書院特有的優(yōu)勢。書院還邀請大運河文史專家,到漕運古鎮(zhèn)張家灣以及運河通州段沿線的一些古村落,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資源,講好大運河故事。
書院已經(jīng)實現(xiàn)多方資源共享,深受眾多的運河文化學者、文人墨客、非遺傳承人的青睞,他們喜歡這里的書香氛圍,在這里查閱歷史書籍,了解通州的歷史沿革和民俗風情,探討大運河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如今的京杭大運河書院,已經(jīng)成為通州區(qū)政協(xié)“悅讀書屋”、大運河閱讀基地、通州新時代文明實踐書香驛站、通州區(qū)青少年教育基地、北京市小讀者協(xié)會閱讀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通州合作交流基地。
在運河邊建這么大規(guī)模的書院還是不多見的,來這里的除了文人墨客和愛讀書的人,還有眾多的游客,他們來公園游玩和健身的時候,能被書院吸引并走進書院,感受一下濃濃的書香氣息,并在這里拍照留影。京杭大運河書院不僅是一家實體書店,更是一處具有通州“運河文化”元素的最佳打卡地。
春風在書店
充滿墨香的宋莊小堡村是知名的“畫家村”,在這個村里有個以“春風在”為品牌的實體書店,成立于2018年10月,位于村里的核心位置,是一家以人文社科類圖書為主,“閱讀+體驗”為經(jīng)營模式的體驗式書店。
書店主人馬麗潔是土生土長的小堡村人。她大學畢業(yè)后做了20多年的媒體工作,成功開辦了一家廣告公司,服務過一線大品牌,經(jīng)濟效益不錯。2018年,她懷著對閱讀的熱愛,對書業(yè)的情懷,毅然放棄了原來的工作,開辦了這家書店。在她看來,辦書店遠遠不如廣告公司,但她從不后悔,為的是讓畫家村、讓宋莊、讓通州多一個能讓人安靜讀書的場所,多一個能相互交流讀書思想的平臺。
這個書店以前叫“享悅書店”,意思是讀者享受的是圖書帶來的安寧、藝術帶來的精神愉悅、咖啡帶來的苦中有甜。后來,馬麗潔把享悅書店更名為“春風在書店”,其含義是春風吹過的地方,就有希望在生長。一本書宛如一縷和煦的春風,吹進人們心田,滋養(yǎng)我們心中那粒覺悟的種子,讓我們的希望生根發(fā)芽。
春風在書店有前后兩個營業(yè)大廳,大廳中間有門洞相通。兩個大廳的書架上整齊地擺放著政治、法律、文化、科學、教育、語言、文學、藝術、少兒讀物等圖書。高低搭配、錯落有致的綠色植物點綴其間,把書店打造成了一座溫馨的小花園。
春風在書店每年都要推出150多場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其中有定期舉辦的中華經(jīng)典詩詞和散文朗誦會、“典亮鄉(xiāng)村”紅色經(jīng)典閱讀會、人文美學草地朗讀會等,吸引了社會各界的讀者,成為書店的特色文化品牌。
走進春風在書店,陪伴讀者的除了書香、茶香外,還有與眾不同之處,那就是店里有很多貓,它們有的躺在窗邊曬太陽,有的喜歡趴在書架上看人們讀書,還有的干脆跳上書桌,近距離和讀者接觸。這些貓很溫順,很少叫喚,既不咬人,也不撓人,喜歡小動物的,可以盡情地擼貓,享受有貓的樂趣。這些“貓咪店員”漫步在書店里,游走于書架間,給書店增添了不少靈氣,在書店和讀者間已成為團寵。
春風在書店自開業(yè)以來,始終堅持不賣暢銷書。書店賣的書常常只比進價高一元,為的就是留住那些真正愛書、珍惜實體書店的讀者。
這些年來,書店沒有弄公眾號,也沒做過什么廣告,是在讀者的口口相傳下,已經(jīng)遠近聞名?!拔也幌氚阉兂梢粋€網(wǎng)紅打卡地,書才是一家書店的靈魂,我希望為愛讀書的人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希望通過書店讓心靈契合的人走到一起。”這句話表達了馬麗潔辦書店的初衷和情懷。
這些年來,春風在書店越辦越好,且遠近聞名,還獲得了不少殊榮。在2020年中國書刊發(fā)行業(yè)協(xié)會舉辦的“致敬年度書店”活動中,被評為北京唯一的一家“年度鄉(xiāng)村書店”,以后連續(xù)兩年被評為北京“示范書店”。
春風在書店自成立以來,不斷探索從書到活動再到生活的閱讀路徑,致力于倡導“回歸經(jīng)典,回歸最質樸的中式生活美學,回歸中華民族經(jīng)典的人文精神”,以“書+藝術+咖啡”相互帶動促進的閱讀體驗空間,給讀者提供了一片寧靜的精神樂土和文化涵養(yǎng)的綠地。
通州眾多的實體書店,在經(jīng)營理念和方式上各有特色,除了賣書,還增加了不少招攬生意的奇思妙想。他們把服務讀者的需求看得至高無上,將時代的潮流融匯在迎來送往的細節(jié)上,他們深知細節(jié)決定成敗的道理,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彰顯了從業(yè)者文化與文明的程度。那些“貨賣識家”的相關配制,真可謂用心良苦!
過去,實體書店是人們獲取圖書的主要途徑,如今依然是。雖然網(wǎng)上購書對實體書店有些影響,但實體書店的功能并非網(wǎng)店所能輕易取代。把圖書展示在讀者面前,這種形式是實體店的絕對優(yōu)勢,也是網(wǎng)店無法相比的主要原因。在現(xiàn)實生活中,習慣于紙質閱讀的讀者仍占絕大多數(shù),實體書店和網(wǎng)店的便利已形成互補關系,這應該是新時代的一個特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