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幼兒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兒園一方能單獨勝任的,必須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闭勗拕t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就某一個主題進行的交談,是人們最常使用的語言運用形式。良好的談話能力是學前兒童口頭語言能力的重要表現,能幫助兒童達到語言交流的良好效果,促進交流能力的發(fā)展。那么,如何通過家園共育促進幼兒談話能力的發(fā)展?下面將作詳細闡述。
目標一致,全員育人
通過家長會、育兒沙龍、面對面交談等多種溝通形式,讓家長認識到幼兒園和家庭的教育目的一致,都是為了促進兒童身心和諧地發(fā)展;同時,幫助家長意識到幼兒園教育的專業(yè)性、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園目標一致的必要性。為此,我們建立了“小名嘴培養(yǎng)共同體”,將家庭、幼兒園、社區(qū)的力量聚集起來,形成了全員育人的新格局。首先,在幼兒園,教師通過晨間談話、活動中的談話、游戲后的談話、有主題的專門性談話等,為幼兒創(chuàng)造談話的語境,鼓勵幼兒大膽說。其次,我們通過多種形式的交流,引導家長每天設置一段與幼兒的談話時間,全家人輪流和孩子進行交談。最后,我們還與社區(qū)合作開展了專題沙龍活動、辯論活動,讓幼兒在活動前收集素材、豐富經驗,并圍繞專題進行思辨性的談話。通過這樣的全員育人機制,建立了幼兒園聯系廣大家長和社會教育資源的橋梁和紐帶,將多方教育力量凝聚在一起,發(fā)揮出育人的最大效力。
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
為了保證談話活動順利開展,需要選擇兒童感興趣的、有一定經驗積累的談話主題,這樣兒童才樂意參與,并能自然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因此,我們羅列出幾種話題來源,引導家長關注。一是孩子喜歡的事物,教師和家長通過觀察,了解孩子喜歡什么,可以是玩具、圖書、動物、植物、人物,也可以是孩子喜歡的學習、游戲內容等。二是孩子正在經歷或剛剛經歷的事,在一日生活中,經常會有一些偶發(fā)的事件。比如,忽然地震,老師立刻帶孩子撤離到戶外;再如,家長帶孩子散步時看到蚯蚓、蝸牛等;這些都可以成為談話的主題。三是孩子亟待解決的問題,孩子在生活、游戲中常會遇到一些問題,需要得到解決。比如在家飼養(yǎng)寵物,寵物生病了怎么辦?四是孩子特別關注的事情,如一些重大的新聞時事、節(jié)日活動、天氣變化等。
在幼兒園中,教師應當創(chuàng)設相應的生活、學習、游戲環(huán)境,帶領孩子接觸大自然,了解新科技,閱讀圖書,提供豐富的材料,鼓勵孩子與材料互動,與老師、同伴互動。教師還應關注孩子的活動,鼓勵孩子將所見、所聞、所聽、所想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表征,或者幫助孩子拍攝下來,讓孩子在談話活動中有內容可談。同時,家長要在教師的指導下,為孩子創(chuàng)設溫馨的家庭氛圍,注意給孩子提供多聽、多看的機會,多和孩子交談,隨時隨地豐富孩子的見識。家長還要把孩子帶出家門,讓孩子在外面的世界里增長知識和閱歷。通過幼兒園、家庭的優(yōu)勢資源共享,豐富兒童的認知經驗和生活經驗,讓學前兒童在談話活動中有內容可談。
問題導向,能力提升
家園協同是一個互助共贏的過程。幼兒園發(fā)揮主導作用,以家長學校的建設為載體,建立了以問題導向的家長育兒能力提升機制。面向全體家長開設主題式、系統化的家長課程,通過線下“家長課堂”、線上“家長空間”,交流分享育兒方法,實現了家長育人能力培養(yǎng)的全員化參與、個別化指導、常態(tài)化交流和序列化提升。談話是多人圍繞主題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可以通過提問激發(fā)和推進談話,確保談話主題的不斷深入。高質量的提問是支持兒童持續(xù)、深入談話的必要條件,然而在這方面家長還需要專業(yè)化的指導,因此,我們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家長課程幫助家長,讓家長向孩子提問時,要記住以下幾點:
考慮孩子的經驗。家長提問時要考慮一下孩子所處的發(fā)展水平,考慮孩子的先驗知識。以4—5歲孩子開展的談話活動“醫(yī)院里的小娃娃”為例,考慮到孩子基本都有發(fā)熱、去醫(yī)院的經驗,所以,家長選擇了“小娃娃發(fā)熱了”這個小話題。談話活動前,家長畫了一個發(fā)熱的小娃娃,畫面上有明顯的發(fā)熱特征,如臉蛋紅紅的、額頭貼著發(fā)熱貼等。家長設計的第一個問題是觀察性問題:“看,這個娃娃怎么了?”通過這個提問引導孩子觀察,因為觀察的內容比較具象,孩子們基本都能發(fā)現“娃娃發(fā)熱了”。
選用開放的問題。提問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啟發(fā)性。開放性、高水平的問題,沒有唯一或顯而易見的答案,可以讓孩子運用所學、所知,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回答。如“小娃娃為什么會哭?”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孩子回憶自己的相關經驗,并產生新的想象和想法。他們可能會回答:“他肚子餓了。”“他生病了。”每個孩子對這個內容都有話可說,這就是一個好問題。
進行及時的追問。在孩子做出回答后,及時地追問,能夠幫助孩子更深入地思考,幫助談話持續(xù)深入地進行。在待解決問題的談話中,老師的追問能促使孩子更深入細致地思考,想出更加細化的措施,將解決問題的舉措落到實處。比如,一次談話的內容是解決建構作品經常倒塌的問題,孩子說:“倒塌是因為小朋友走路時不小心將它碰倒了?!崩蠋熖釂枺骸澳窃鯓咏鉀Q呢?”孩子回答:“要小心翼翼?!边@里,如果老師不追問,孩子的思考就到此為止了。但老師如果追問:“怎樣小心翼翼呢?”孩子就會深入思考,說出“走路時輕輕地走”“繞開建構作品走”等具體的做法。
價值引領,有效激勵
協同育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離不開有效的激勵機制。我們通過節(jié)日活動、頒獎典禮、家長開放日、家園聯歡等方式,對家長和幼兒進行目標激勵、價值激勵、榮譽激勵和情感激勵,形成了以價值認同為引領的激勵機制,激發(fā)了多方教育力量的價值感、歸屬感和榮譽感,促進家園多方育人的目標共同、情感共融、價值共生。
開展談話活動,家長的作用是支持孩子積累經驗,堅持每天與孩子交談,充當觀察者和指導者,通過提問引導孩子深入地談話,觀察評估孩子的狀態(tài)和需要,及時地給予積極的反饋和相應的策略跟進,與孩子用心地交流,幫助孩子圍繞話題大膽、充分地進行表達。因此,我們在家長中評出了“優(yōu)秀支持者”“優(yōu)秀堅持者”“優(yōu)秀引導者”等,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談話活動。
我們通過家園共育,合力促進幼兒談話能力的實踐探索,采用組合人員、分享資源、提升能力、有效激勵等方式,開展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完善家園協同育人機制,切實為家長賦能。教師、家長共同聚焦兒童談話學習核心經驗的提升,為塑造有著良好談話、交流能力的學前兒童奠定了基礎,并實現了家園共育最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