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趙 磊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yōu)勢,黨執(zhí)政后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群眾。領導干部是黨和政府的天然代言人,群眾話語能力直接反映黨風政風,影響政府形象口碑,關系黨的執(zhí)政能力?;ヂ?lián)網(wǎng)條件下,領導干部與群眾溝通更加便捷,提升群眾話語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更為凸顯。
群眾話語能力是領導干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關鍵因素,也是群眾工作水平的重要表現(xiàn)。領導干部只有敢說、愿說、會說“群眾話”,才能和人民群眾話語相投、思想相通,才能有力有效開展工作。黨的歷代領導人都善于用群眾語言與群眾溝通,留下了許多老百姓聽得懂記得牢的經典名言,成為他們治國理政的標志性話語,經歷時間的洗禮仍然廣為流傳。
一是踐行群眾路線的本質要求。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樹牢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踐行群眾路線,必須講好群眾語言,不斷提升群眾話語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不能和群眾談心,你說的話群眾聽不懂,怎么會有感召力?怎么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講好群眾話語,可以拉近同人民群眾的距離,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與群眾談得開、聊得來,才能真正了解群眾需求,制定符合群眾利益的政策措施,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雖然所處歷史環(huán)境和工作任務不同,但都非常重視運用群眾語言,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比如毛澤東的“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打鐵必須自身硬”“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xiàn)的”等論述,為講好群眾話語、走好群眾路線樹立了光輝典范。
二是提高執(zhí)政能力的內在需要?!耙谎耘d邦,一言喪邦?!痹捳Z的力量不可小覷。領導干部如何與人民群眾溝通交流,直接關系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能否落地。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指出:“如果我們沒有學會說群眾懂得的話,那么廣大群眾是不能領會我們的決議的?!备锩鼞?zhàn)爭時期,紅軍標語“紅軍是為窮人找飯吃找衣穿的軍隊”,緊緊抓住了老百姓的心;反觀國民黨公文公告高高在上、官言官語,群眾看不懂、當然也不買賬。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提出“摸著石頭過河”“不管白貓黑貓,能捉住老鼠的就是好貓”“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等,把改革與發(fā)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通俗生動地闡述出來,有效回應了群眾疑慮困惑,有力統(tǒng)一思想、凝聚共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科學論斷,生動形象地揭示了經濟發(fā)展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關系,推動生態(tài)文明思想真正深入人心。
三是改進黨風作風的重要方面?!吨抡Z》中說:“有少數(shù)干部不會同群眾說話,在群眾面前處于失語狀態(tài)。其實,語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識、是素質?!薄霸掞L”里有黨風、政風和干部的作風。領導干部說什么話、怎么說話,不僅是語言問題、技術問題,更是思想問題、作風問題。不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話語就說不到位;不聯(lián)系群眾、體察民情,話語就說不生動;不勤于思考、孜孜以求,話語就說不深刻。領導干部提升群眾話語能力,是改進作風、維護黨風政風的重要方面。近年來,一些領導干部因沒有好好說話招來非議,出現(xiàn)“你是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和“沒有強拆就沒有新中國”等雷人雷語。這些野蠻粗暴的話語,嚴重敗壞了黨風政風,破壞了黨群關系,極大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四是破解矛盾難題的有力武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xiàn)在基層出現(xiàn)的問題很多都是因為沒有重視群眾工作,沒有做好群眾工作,不會做群眾工作,甚至不去做群眾工作?!碑斍拔覈诮洑v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各種利益訴求交織,問題矛盾凸顯。處理這些難題,靠官威鎮(zhèn)不住,靠強制壓不住,只有和老百姓搭上腔、說好話,才能穩(wěn)定他們的情緒,了解他們的訴求。有些工作之所以難推進,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和群眾說好話、做好溝通,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激化了矛盾。碰到工作阻力難題時,如果能善用群眾語言,便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破題之效。一些智慧的領導干部在處理拆遷、信訪等棘手工作時,不直接談論問題,先道聲大爺大媽、老哥大姐,聊些家長里短、柴米油鹽,在親切溝通中更容易使群眾放下對立情緒化解矛盾。
現(xiàn)在基層出現(xiàn)的問題很多都是因為沒有重視群眾工作,沒有做好群眾工作,不會做群眾工作,甚至不去做群眾工作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快速普及,領導干部提升群眾話語能力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特點和放大作用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一是傳播范圍更大。傳統(tǒng)語境下,領導干部開會、作報告、處置突發(fā)事件等,面對的群體是有限的,即使轉化為新聞報道,也都經過加工提煉,而非原汁原味呈現(xiàn)?;ヂ?lián)網(wǎng)使得相關活動的傳播范圍不再局限于現(xiàn)場人群,即使一個基層干部在社區(qū)發(fā)表的講話,都可能在全網(wǎng)廣泛傳播。二是傳播速度更快?!耙粡垐D、一段視頻經由全媒體幾個小時就能形成爆發(fā)式傳播,對輿論場造成很大影響”,網(wǎng)絡輿情醞釀周期大大縮短、熱點生成發(fā)酵大大提速。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還印證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規(guī)律,好人好事的傳播速度往往比不上“雷人雷語”。三是互動性更強。長期以來,話語權掌握在官方手中,除了面對面的接待信訪、走訪調研等場景,領導干部開展群眾工作,主要是“我說你聽”的單向傳播,即使說得不好說得不對,群眾也只能私下抱怨,更多的是無可奈何。而互聯(lián)網(wǎng)改變了這一特點,“人人都有麥克風”,拿出手機就能對領導干部進行評價、開展對話,信息傳播的雙向互動性更強。某種意義上說,黨員干部與群眾在共同塑造輿論。四是“話語”涵義更廣。一般意義上的“群眾話語”場景指的是領導干部在公開發(fā)表講話、赴基層調研、面對群眾溝通,并且延伸到政府機關發(fā)布的文件、信息等。而現(xiàn)在,“群眾話語”應用的范疇大大拓展,除了說話外,表情、動作甚至著裝都是“話語”;也不僅局限在工作現(xiàn)場,網(wǎng)上網(wǎng)下以及私下場合的一言一行同樣可能引發(fā)關注。
實際工作中,一些領導干部或是觀念陳舊,或是能力不足,“官話”“大話”“套話”張口即來,“雷語”“亂語”“遲語”時有發(fā)生,被群眾戲稱為“常說的老話多、正確的廢話多、漂亮的空話多、嚴謹?shù)奶自挾唷⑦`心的假話多”,形成官方和民間兩個輿論場、兩套話語體系。互聯(lián)網(wǎng)條件下,容易被別有用心的勢力和利益群體,利用話語體系的不對稱、兩個輿論場的割裂來混淆視聽、制造沖突、牟取私利,從而造成嚴重的危害。從表現(xiàn)看,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第一,照本宣科的“官話套話”與斷章取義的網(wǎng)絡解讀。主要表現(xiàn)為開會作報告、發(fā)布信息、解讀政策時,照本宣科,講話內容照搬照抄中央精神、上級文件,追求“絕對權威”;或是講話辭藻華麗,講究格式體例、排比對仗,內容卻“空洞無物”,不符合群眾期待和語言習慣。電視劇《縣委大院》中,光明縣縣委書記梅曉歌的媽媽問他,整天看你在電視里講話,但是你講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怎么都聽不懂。這道出了很多群眾的心聲。與之相對應的,人民群眾的話語創(chuàng)新能力則很強,比如用“眾人拾柴火焰高”來表達要齊心協(xié)力,“厲害了我的國”“豬堅強”“奧力給”“666””等網(wǎng)言網(wǎng)語廣為傳播,與所謂的“官話”形成鮮明對比。一些網(wǎng)絡大V抓住黨委政府和群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及群眾抵觸官腔官調的心理,利用自身話語優(yōu)勢對黨委政府決策部署進行片面解讀,比如隨意將共同富裕解讀為“國進民退”“逼捐”,將防疫措施優(yōu)化調整解讀為“躺平”。某部門官網(wǎng)簡單照搬文件發(fā)布一則工作動態(tài),結果被輿論過度解讀為提醒群眾囤糧囤菜。誤解誤讀導致的錯誤認識一旦形成聲勢,再去糾正澄清則需要花費很大代價。
第二,五花八門的“雷言雷語”與販賣情緒的流量密碼。主要表現(xiàn)為“威脅我就是威脅黨”式的高高在上、狂妄囂張、自以為是;“何不食肉糜”式的脫離群眾、不知人間疾苦;或是“江豚不好吃干嘛要保護”式的愚昧無知。比如,有的在發(fā)布會介紹工作成績和個人事跡時,忽略了老百姓的切身感受,非但沒有引來點贊,反而招致罵聲一片。領導干部“雷言雷語”看似個人問題,在群眾看來就是代表黨委政府,很容易成為某些勢力離間黨群關系的標簽化武器,將“我爸是李剛”“我是為領導服務的”等個別問題描述成普遍現(xiàn)象,將極端情緒演繹為群體心理,渲染放大“仇官”“仇富”心態(tài),還有的引導網(wǎng)民對相關領導干部進行“人肉搜索”“網(wǎng)絡暴力”,借機煽動群眾與黨委政府的對立情緒。
第三,欺上瞞下的“假話瞎話”與不可避免的反轉打臉。主要表現(xiàn)為表態(tài)、邀功時自信滿滿,介紹政策舉措時“頭頭是道”,實際卻嚴重脫離實際,經不起推敲和實踐檢驗;發(fā)布信息前后矛盾、數(shù)據(jù)互相“打架”;甚至為了自身利益故意發(fā)布虛假信息掩蓋真相、誤導輿論、欺騙公眾。事實上,政策好不好,工作成效如何,群眾有切身感受,最有發(fā)言權。正所謂“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紙包不住火”,“說得好”需要建立在“做得好”基礎上,弄虛作假最后只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使黨委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比如,不少地方官員對發(fā)生的事故事件瞞報、謊報,但在“人人都是記者”的自媒體時代,真相很快被當?shù)厝罕姲l(fā)到網(wǎng)上。謊報、瞞報不僅愚蠢而且徒勞,不如從一開始就向公眾說真話、交實底。還有一些重大輿情事件處置過程中,官方發(fā)布前后矛盾、多次被事實“打臉”。這些現(xiàn)象反復出現(xiàn),極大地損害了黨委政府的公信力。
第四,關鍵時刻的“缺位失語”與趁虛而入的網(wǎng)絡謠言。主要表現(xiàn)為在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以“維護社會穩(wěn)定”為由,搞消息封鎖和輿論壓制,不僅自己不發(fā)聲,還阻止媒體進行正常采訪報道;有的即使發(fā)聲了,也是形式大于內容,一篇通稿打天下,對熱點、疑點、難點、痛點問題采取回避態(tài)度;有的被迫回應,也是遮遮掩掩,顧左右而言他。比如一些突發(fā)事件新聞發(fā)布會上,面對記者關于事故諸多提問,發(fā)布人卻照本宣科、答非所問,網(wǎng)友評價“你問你的,我念我的”“答了個寂寞”。突發(fā)事件之所以成為網(wǎng)絡謠言重災區(qū),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官方“不發(fā)聲”或“遲發(fā)聲”,權威信息缺失給謠言傳播提供了時間空間,導致“謠言不脛而走,真相還在穿鞋”,也給別有用心的勢力借機造謠生事提供了機會和土壤。
互聯(lián)網(wǎng)條件下,提升領導干部群眾話語能力,需要進一步強化四種意識。一是受眾意識。要充分了解溝通對象,區(qū)分不同對象的特點,“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進行有針對性溝通。要注意內外有別、外外有別,機關內部作報告、面對群眾講話、接受媒體采訪和現(xiàn)場直播,講話的重點、風格和尺度都應有所區(qū)別;即使同樣的主題和內容,對工人講、對農民講、對知識分子講,也要使用不同的話語表達方式。二是平等意識。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群眾是服務的對象,而不是管理的對象。要始終站穩(wěn)人民立場,“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以平等對話的姿態(tài)和將心比心的共情能力,真正放下架子深入基層,走到群眾中去,耐心傾聽群眾的意見建議,真心實意為群眾著想辦事。三是互動意識?;颖旧砭褪情_展群眾工作的必備技能,互聯(lián)網(wǎng)使得互動無時不可、無處不在,無論速度還是廣度都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各級領導干部要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wǎng)優(yōu)勢,形成常態(tài)化互動機制。特別是對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更要打通互動渠道、主動“問計于民”,充分了解尊重相關利益方訴求。四是輿情意識?;ヂ?lián)網(wǎng)條件下,受眾不再局限于現(xiàn)場人群,一旦上網(wǎng),面對的就是全體網(wǎng)民。領導干部除了要考慮說話的對象,還要考慮說話的傳播效果,什么話該說、什么時間說、說到什么程度,都要認真研判。重要信息發(fā)布前、重大政策調整前要進行輿情評估,表態(tài)、發(fā)聲要堅持實事求是,增強底線意識,決不能嘩眾取寵、埋下禍端。
當前,提升領導干部群眾話語能力,具體來說要重點提升以下七個方面能力。
一是政策解讀能力。宣傳闡釋政策是領導干部一項經常性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貫徹落實政策不能照搬照抄、“上下一般粗”。提升政策解讀能力,前提是“學深悟透”,完整、準確、全面領會精神,對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了然于胸,在闡釋時才能做到深入淺出。比如,紀檢監(jiān)察部門的“嚴管就是厚愛”“信任不能代替監(jiān)督”等,短短數(shù)語就把“為什么加強監(jiān)督”的問題講得明明白白。反之,如果本身一知半解,不但不能說好,還可能說錯,誤人又害己。關鍵是找到“聯(lián)結點”,方針政策與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闡釋時要善于發(fā)現(xiàn)群眾關切點、社會關注點,找到政策與生產生活的聯(lián)結點,群眾才會感興趣、想了解、愿意聽。浙江省委宣傳部官方微信公眾號“浙江宣傳”推出的《歷史不會濃縮于一個晚上》《“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等文章,就是在佩洛西竄臺、優(yōu)化疫情防控等關鍵節(jié)點,主動切熱點、說人話,及時有效回應了公眾所思所惑。最后還要當好“翻譯官”,要將文件語言、理論語言、法律語言轉化為人民群眾聽得懂、聽得進、易接受的話語。毛澤東逐字逐句修改陳正人起草的《施政大綱》,把“廢除聘金聘禮,反對買賣婚姻”改成“討老婆不要錢”,把“嚴禁虐待兒童”改成“反對大人打小孩”,把“廢除債務”改成“借了土豪的錢不要還”。正是這種帶煙火氣的大白話,把革命的道理和思想播撒四方。
二是公眾講話能力。開會作報告、出席新聞發(fā)布會,是領導干部使用群眾話語的典型場景,但要走出“臺上念稿子,臺下刷手機”的怪圈并不容易。清華大學史安斌教授曾提出“30個字(標題句)+六年級水平(小學文化程度能聽懂)+90秒(媒體同期聲時長)”新聞發(fā)布原則,對領導干部公眾講話同樣具有借鑒意義。公眾講話既要準確權威,又要鮮活生動,要摒棄黨八股、盡量口語化,多用短句、少用術語,善舉例子、會講故事。有的領導干部存在認識誤區(qū),以為講話簡短、語言樸實,就顯示不出自己的理論水平,習慣長篇大論、“掉書袋”。而一些深受群眾歡迎的領導干部,就善于用平時積累和練就的一套樸素語言和群眾熟知的知名人物、經典故事,以及比喻類比等方法描述理論概念,讓講話簡潔明了、通俗易懂、風趣幽默。此外,公眾講話還要注意充分釋放有效信息回應關切,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讓聽眾收獲知識、增長見識,避免將講話變成自我表揚的“工作總結”或是艱深難懂的“學術報告”。
三是面對面溝通能力。領導干部下基層調研、處理突發(fā)事件、接待信訪時,與群眾面對面互動溝通很重要,需要下功夫提升能力。做群眾思想工作前,要知道對方的身份背景、個性特點、實際處境,溝通時才能有的放矢。下基層調研前,要對當?shù)亟洕鐣l(fā)展情況以及存在的困難問題心中有數(shù),才不會說“外行話”。面對面溝通,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很重要。比如,面對遭遇災害的群眾等困難群體,首先要關心受災情況和生活困難,把黨委政府的關心關愛送到位,還要通過實際舉措增強群眾信心。習近平總書記下基層走訪時,經常和群眾一起包餃子、話家常,問問家里收入情況,看看過年過節(jié)吃什么,親切隨和、耐心細致。焦裕祿看望失明老人,說“我是您的兒子,毛主席叫我來看望您老人家的”,流傳至今。在疫情防控中,部分群眾對隔離管控措施不理解甚至產生對抗情緒,一批基層社區(qū)干部不回避、不抱怨,主動走到群眾中間,心平氣和聽取不同意見觀點,安撫情緒、表明態(tài)度,用自己和家人現(xiàn)身說法,實事求是拿出化解矛盾、緩解問題的具體方案,贏得了絕大多數(shù)群眾的理解支持,避免了事態(tài)升級。當然,領導干部面對群眾,特別是有媒體在場時,也要避免頭腦發(fā)熱,盲目答應個別群眾的不合理訴求,給后續(xù)工作帶來干擾、造成被動。
四是媒介素養(yǎng)能力。新聞媒體是連接黨委政府和群眾的重要橋梁紐帶。提升媒介素養(yǎng)能力,要轉變“防火防盜防記者”的錯誤觀念,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善待媒體,就是要支持新聞媒體工作,和記者交朋友,積極配合采訪報道,主動提供線索素材。特別是要正確對待輿論監(jiān)督,并將其作為推動難點堵點問題解決的重要契機。需要注意的是,對媒體講成績時不要說過頭話,講困難時要客觀準確,避免虛假失實讓自身和媒體都陷入被動。善用媒體,就是了解和尊重新聞傳播規(guī)律,善于運用新聞媒體宣講政策主張、了解社情民意、發(fā)現(xiàn)矛盾問題、疏導社會情緒、動員人民群眾、推動實際工作。尤其是在突發(fā)事件和熱點敏感問題處置時,領導干部要主動接受媒體采訪,實事求是講情況,明明白白講道理,發(fā)揮引導輿論、穩(wěn)定民心的作用。除傳統(tǒng)媒體外,領導干部還要善于運用新興傳播平臺。近年來,全國各級媒體和新媒體平臺紛紛開設“網(wǎng)絡問政”節(jié)目,一大批領導干部主動登臺接受媒體采訪和社會監(jiān)督,受到群眾廣泛歡迎,既有力推動了工作,也有效提升了群眾話語能力。
五是團結新階層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健全同黨外知識分子、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溝通聯(lián)絡機制”。團結新階層是黨員領導干部的重要職責,也是群眾話語能力的重要方面。除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民營企業(yè)家、自由職業(yè)者和新媒體從業(yè)人員等新階層外,與網(wǎng)絡信息時代無縫對接的95后“Z世代”同樣也是團結的重點對象。與新階層交朋友,重視尊重是前提,新階層是助推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要通過搭建平臺、組織活動進行充分溝通,聽取他們對黨委政府工作的意見建議,讓新階層有歸屬感。理解關心是基礎,只有深入了解新階層的身份背景、訴求期盼,講話時才能切中要害、直抵人心。比如,針對“國進民退”等觀點言論給民營企業(yè)家?guī)淼牟话玻?018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yè)座談會上強調三個“沒有變”,一下子給民營企業(yè)家吃下“定心丸”。共同語言是重點,與新階層溝通不應局限于講幾個新名詞、新概念,而是要勇于擁抱新生事物,理解接納新思想、新觀點,積極培育共同語言、增進情感共鳴,避免交流時雞同鴨講,同時要防止用力過猛、說“過時話”“過頭話”。
六是對外交流能力。對外開放環(huán)境下,領導干部不同程度會遇到涉外事務,對外交流能力日益重要。面對政治體制、歷史文化、生活環(huán)境完全不同的群體,首先要尊重彼此文化背景不同,用外國人熟悉的語境、聽得懂的話語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主張。周恩來總理在日內瓦向各國記者和外交官推介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時,要求海報加上一條: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一句話解決了大問題,演出時座無虛席。其次要尊重外語表達習慣不同,在了解差異的基礎上,找到合適的詞匯和表達方式進行溝通。比如中國菜譜的“鹽少許”“燜一會兒”外國人就很難理解,翻譯成外國菜譜或向外國朋友介紹時,就得說明鹽多少克、燜幾分鐘。對外交流還要善于講普通人的故事。人類的共同點遠遠大于差別,離合悲歡都是相通的。比如,日本、韓國父母和中國爸媽一樣格外重視高考和家庭和諧,很多外國人都對中國的武術和美食感興趣,我們要善于找到共同話題共同語言,與外國朋友真誠交流溝通,彼此敞開心扉,講好人類命運共同體故事,贏得國際社會的理解支持。
七是陣地打造能力。提升群眾話語能力,還要建立常態(tài)化的群眾溝通機制,善于搭建溝通渠道和陣地。常見的溝通機制有新聞發(fā)布機制、網(wǎng)絡問政機制,還有定期接受群眾來訪、懇談會、協(xié)商會等。習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時建立的“領導下訪制度”,就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有效方法,解決了一大批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除了建立機制,各級領導干部還要“學會通過網(wǎng)絡走群眾路線”,積極建立網(wǎng)上溝通陣地和發(fā)聲平臺,打造政務新媒體,拓寬與群眾交流的渠道,傳遞黨的政策主張,回應網(wǎng)民關心關切。如,深圳衛(wèi)健委微信公眾號,以輕松活潑的風格贏得網(wǎng)友喜愛,一個市級專業(yè)部門政務號成為具有全國有影響力的新媒體賬號。浙江省政府新聞辦官方短視頻矩陣“美麗浙江”,用看似“粗糙”“非專業(yè)”的真實短視頻和真誠的互動講述正能量故事,粉絲超過2000萬,涌現(xiàn)出大量現(xiàn)象級爆款產品。
提升群眾話語能力,最重要的是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真正解決“為誰說話”“如何說話”的問題。同時也要認識到,提升群眾話語能力非一朝一夕之功,也沒有一蹴而就的秘籍,需要久久為功,在實踐中不斷歷練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