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陽
在美術教學中,如果課程與教學相分離,則易使學生無法以自己所學的知識認真地研究與美術有關的事物和現象,不能及時地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從而很容易降低自我滿足感,導致學習動力不足。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會忽視鑒賞內容的特性,采取“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有些教師由于教材匱乏、教學時間有限,只對美術作品進行簡單總結,缺乏深入的講解,并且未引導學生對作品的意象進行分析。這種教學方式會使學生喪失對經典美術作品的學習興趣,產生一種消極的學習心理。近年來,我國美術教育面臨著發(fā)展瓶頸,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無法適應時代的發(fā)展,所以改革教學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教學手段多樣化、具有創(chuàng)造性,可使學生的審美情趣得到有效提升。
第一,教學內容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美術教育中,部分教師講解的課程內容較為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使得學生難以在課堂上提升學習興趣。此外,藝術專業(yè)的學生更喜歡用“涂鴉”的方式進行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但是在美術鑒賞活動中,由于教學內容僵化,并且學生缺乏充分的自由活動空間,因此學生難以對美術鑒賞活動保持較高的熱情,使得課堂氛圍較差。這不僅會導致學生對美術教學產生排斥心理,還會使學生對美術作品鑒賞及創(chuàng)作缺乏耐性,進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
第二,美術教育的教學側重點各不相同。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常常忽略了理論知識的傳授,更多地強調繪畫技巧的應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既無法使學生了解美術作品蘊含的知識,也不利于學生加深對美術作品的理解。目前,部分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多局限于繪畫技巧方面,例如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臨摹、素描等技巧,使得學生只是根據教師講授的繪畫方式進行繪畫,而沒有深入了解美術作品的內涵。這既無法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還會讓學生對教師產生較大的依賴。
第三,忽略了人文精神在美術教育中的傳遞。美術教育的目標在于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他們的核心競爭能力。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美術教育具備一定的“功利性”,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阻礙了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在實踐過程中,通過合理開展美術教育,既能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又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在開展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但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的當下,部分教師受到了功利主義的影響,使得美術教育缺少了最根本的人文精神,無法真正將美術鑒賞活動的意義充分發(fā)揮出來,制約了美術教育的發(fā)展。
第一,美術教育是提高學生品德修養(yǎng)的重要途徑,既能使學生感到心情愉快,又能使學生的品德得到升華。美術作品是一種直觀、容易理解的“教材”,蘊含豐富的情感,能折射出事物的本質。借助優(yōu)秀美術作品開展美術教育,可使學生感受到畫家獨特的美學觀念與表現方式,以及對自然、對生命的感悟與關注,在滿足學生視覺審美需求的同時,還可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
第二,美術教育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操,又能促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教師通過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美術鑒賞課程教學活動,并適當融入思政元素,可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正向的人生態(tài)度。中國繪畫藝術中有很多杰出的愛國主題作品,比如蔣兆和的《流民圖》、馬振聲的《愛國詩人陸游》、王迎春與楊力舟的《太行鐵壁》等。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形式體現了他們的愛國情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存在多種形式的藝術載體,因此,教師可對美術作品中蘊含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講解,引導學生結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美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內涵等進行深入探討,以使學生在學習美術鑒賞課程的過程中優(yōu)化自身的知識結構,提升藝術修養(yǎng),培養(yǎng)愛國情操。
第三,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美學觀和創(chuàng)造力。美術教育是一種與科學教育、思政教育相區(qū)別的教育,它的作用是獨一無二的。在開展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傳授美術知識、強化學生美術技能的同時,也可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他們的潛能,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觀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此外,美術教育對學生的情感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想象力等的培養(yǎng)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美術鑒賞課程教學中,教師展示的美術作品多具備較強的表現力,所以該課程受到了很多學生的歡迎,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因此,開展美術教育,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情感表達,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促進學生觀察力、想象力的豐富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
第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開展美術鑒賞課程教學有助于學生發(fā)掘審美對象特性,品味其意蘊和象征意義,從而更好地豐富審美經驗,充分領略審美對象的魅力。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審美觀和對美的獨特見解,如果教師缺少對其的系統(tǒng)性培養(yǎng),則會使學生對美的認識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入探究美的本質。將美術鑒賞課程融入美術教學,既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審美能力、審美意識,又能讓學生體會到美術作品的魅力,從而掌握美的解讀方式,構建科學的學習體系,積累審美經驗,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美的認識,提升美術鑒賞能力,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在文字出現以前,人們通常會用圖畫進行溝通,以傳達自己的想法。用圖畫的方式表達思想是非常有意義的,很多古老的器物上的圖案和壁畫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內涵,并且比較美觀。目前,許多高校都開設了藝術類課程,并加大了對美術教育的重視程度。在進行美術鑒賞時,教師對美術作品內涵進行深刻的剖析,不僅能使學生了解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與蘊含的情感,充分體會美術作品的意境,在美術鑒賞活動中獲得更多的知識,還能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內涵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并用心體會其獨特的魅力。
為了有效地轉變學生在美術鑒賞領域的認知能力,教師必須在教學大綱、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新的探索。
一是教學大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美術鑒賞課程與心理學、社會學、語文等學科有機結合,根據課程內容合理設計教學大綱,將美術元素和符號融入課程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具特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美術鑒賞課程的價值。同時,要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特點,結合教學大綱設計循序漸進的美術鑒賞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提升美術教育效果。
二是教學方法。在美術鑒賞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優(yōu)化美術鑒賞課程內容,根據學生的喜好選擇風格各異的美術作品,通過多樣化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繪畫語言的特點,感受繪畫中的各種主題,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在此基礎上,可充分將美術鑒賞活動與寫生相結合,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比如欣賞優(yōu)秀美術作品、開展游戲化美術鑒賞活動及跨學科教學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繪畫方法。
三是教學評價。在講解完美術鑒賞課程相關知識后,教師可通過開展美術作品鑒賞匯報、繪畫測試、命題創(chuàng)作、繪本設計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
在美術鑒賞教育中,學習范圍還可以拓展到美術館、展覽館等。美術鑒賞教育的新功能是解讀人體語言密碼。毫無疑問,要想提升身體語言的敏感度,就必須回歸現實生活。在新時代,教師應指導學生把自己從美術鑒賞活動中學到的內容運用到更廣闊的社會生活中,使學生在持續(xù)的體驗與思考中真正地了解到人體語言的法則與奧秘,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從而得到心靈的升華,促進美術鑒賞能力的提升。
學生的審美能力對美術鑒賞課程學習效果有很大的影響。通過對美術鑒賞活動的分析,筆者發(fā)現了一些問題,并結合這些問題提出提高學生美術欣賞能力的對策。
第一,積極開展課外美術鑒賞活動。除了美術鑒賞課程之外,課外美術鑒賞也是學生進行藝術交流的一種途徑。在學生難以在課堂上對美術知識和美育形成較好認知的情況下,開展課外美術鑒賞活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在實際工作中,筆者發(fā)現有些高校的課外美術鑒賞活動與宣傳工作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高校要通過定期舉辦美術競賽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活躍校園文化氛圍,提升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在課外美術實踐中,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美術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對美術創(chuàng)作的鑒賞力和積極性。同時,各高校要積極邀請專業(yè)畫家到學校開展美術鑒賞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與專業(yè)畫家面對面交流、欣賞優(yōu)秀美術作品的平臺,以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素質教育,提升其美術鑒賞能力。
第二,舉辦社會美術教育活動。社會美術教育活動的受眾更廣,涉及的范圍更大。高校社團可定期組織各類藝術展、講座,為廣大學生提供一種學習與鑒賞美術作品的途徑。此外,還可借助大量的資源和強有力的組織,舉辦高標準的藝術展覽和演講活動。比如,由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西蒙基金會、河南博物院等舉辦的“古典與唯美——西蒙基金會收藏雕塑、繪畫展”,展覽了羅丹、畢沙羅、德加等世界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引起了強烈反響。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近距離地接觸到名家的作品,親身感受他們作品的藝術魅力。這是書籍和照片所不能比擬的。
第三,合理利用校園文化,使“美”無處不在。校園環(huán)境對學生情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很大的影響。在美術鑒賞課程教學中,教師可合理利用校園文化,使學生在美術鑒賞活動中受到熏陶,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具表現力的美術作品,并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展示這些作品。這不僅可以美化校園環(huán)境,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
第四,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是培養(yǎng)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的關鍵。美術本質上是一門表達個人情感的藝術,并且美術作品不僅是一幅畫、一件雕塑或一個設計,更是人們思想、情感和認識的傳達與表述。因此,在美術鑒賞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調動自身的情感,加強對美術作品的情感體驗,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主動地發(fā)揮創(chuàng)意和想象能力,使情感得到升華,從而獲得審美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以美術教育為切入點,通過開展美術鑒賞課程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是藝術教育領域未來的改革趨勢之一。美術教育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即在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時,要掌握新的方向,樹立開闊的視野,積極發(fā)揮自身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能力,最大限度地提升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