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韻
筆者研究總結,發(fā)現3至6歲的兒童視敏度已經完全成熟,可以對15至20厘米內的可視物做出敏銳視覺反應。隨著兒童視覺經驗的豐富和視覺能力的強化,其會逐漸對物體的形狀、線條和色彩等形成有效判斷,其視點也會集中在輪廓更加明顯、顏色對比更加強烈的圖形上。除了先天原因對聽力的限制外,一般兒童都是在1歲以內發(fā)展聽力的,并伴有明確的語言行為。3至6歲兒童的聽力水平趨于穩(wěn)定發(fā)展,可以正確辨別音量、音調、音色,形成良好的聽聲辨位、聽聲辨人能力。
不可否認的是,觸覺是兒童認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兒童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必須研究的重點內容。觸覺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膚上的神經細胞接受來自外界的溫度、濕度、疼痛、壓力、振動等方面的感覺,可以具體分為識別性和防御性兩大類。在3至6歲兒童的成長軌跡中,識別性觸覺的比例遠超防御性觸覺的比例。他們能夠通過觸覺感知外界變化,做出直接反應。兒童肢體發(fā)育有限,因此呈現出動作持續(xù)時間長、移動速度快、指向精確性高等特點,都是可以具體觀測和總結的。
《學前教育原理與實踐》一書中提到,兒童大腦的工作細胞已經初步形成,大腦主要機能趨于完善,具備了接受大量刺激的可能性。這意味著兒童心理認知逐漸形成,能夠對外界的新奇事物表現出強烈的好奇與自我傾向。如果能夠抓緊時機對兒童進行科學教育,肯定能夠在兒童腦中留下深刻印象,并使其心理認知逐漸完善、逐漸成熟?!锻昱c社會》一書中提到,孩子們有著強大的自主傾向性,對待一切違反自己意志的事物都會通過情感、心理和行動進行外顯。這也是許多兒童調皮搗蛋、活潑好動的主要原因,而兒童教育中不可避免地要對兒童的一些行為進行引導和約束。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將兒童的認知發(fā)展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兒童明顯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的行為特征,第二階段則兒童主要表現出抽象思維相對較弱、難以直接理解和掌握知識內容的特點,第三階段兒童主要表現出言語表達能力提高和能夠簡單交流、復述的特點,第四階段兒童主要表現出行為目的性強且缺乏思考的行為特點。交互理念支持下的兒童教育App產品的目的正是促進兒童成長,可以針對類似問題對兒童進行教育和引導,使其逐步發(fā)展成熟和成長進步。在產品設計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兒童的心理認知與行為特點,滿足更多兒童的真實成長需求,從而吸引更多的用戶。
大多數兒童對于各種社會現象、事物的認知層次較淺,僅僅是出于好奇和外界進行交流并做出直接反應。因此,在相關教育App產品的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兒童實際情況,據兒童情緒和心理發(fā)展特點對其進行引導,這樣勢必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也就是說,兒童傾向于用自我意識支配行為,會打聽親近人和事物的信息;兒童會出于好奇和興趣做某事,也會隨著情緒遞減和興趣消退而不做某事。而在相關教育App產品的設計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兒童做某事與不做某事的微小差異,而后對其進行恰當的教育和引導,實現對兒童認知能力、興趣愛好等的潛移默化影響。只有這樣,廣大學齡前兒童才能夠實現知識轉化,在腦中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進而實現個人認知能力、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在視覺、聽覺、觸覺、肢體、心理認知方面趨于成熟。
在將交互式理念融入兒童教育App產品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出交互的優(yōu)勢,滿足廣大學齡前兒童的真實成長需求。此類App的設計目的是讓兒童更好地進入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狀態(tài),進而逐漸形成完整的認知,實現能力和素質增強的目標。不論是游戲類,還是益智類的教育App產品,都需要針對兒童實際情況進行交互設計,深入兒童的生活,對其進行各方面的正向教育和引導。在相關產品設計過程中,要對兒童進行廣泛調研和考察,及時掌握他們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和變化趨勢,以此使得教育類App產品設計能夠滿足廣大兒童群體的真實成長需求。至于相關數據的收集、管理、分析等,則需要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以提升產品的效果與品質,為廣大兒童群體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fā)展保駕護航。
在信息框架設計中,要充分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探索適應兒童視覺、觸覺、聽覺成長規(guī)律的色彩界面,同時完善教育功能,豐富使用場景,以有效啟發(fā)兒童進行學習和探索,助力兒童健康成長與全面發(fā)展。首先,要在視覺設計中遵循魅力原則,吸引兒童注意力,實現對兒童的教育和管理。主界面可采用紅色,且融入動畫等交互設計,模擬游樂園、動物世界、海底公園等小朋友所熟悉的環(huán)境,完全適應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和知識的需要,使得教育App產品設計適應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與成長規(guī)律。其次,要在觸覺設計中遵循可觸摸原則,盡可能選用簡單、實用的操作方式,引導兒童適應新產品、新技術的應用,并實現自我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提升。由于簡單操作功能備受認可,研發(fā)和設計也相對較為簡單,能夠很好地適應兒童好奇心理,考慮到兒童的常規(guī)操作,使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視覺、觸覺與聽覺的一體化平衡。再次,要在聽覺設計過程中遵循趣味性原則,直接地與兒童互動和交流,便于提升兒童的學習興趣。最后,要明確兒童心理認知基礎,認識到大多數兒童在漢字識別和應用方面存在缺失,因此多設計動畫、圖畫引導其自主探究,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久而久之,廣大兒童群體也能夠進行自發(fā)學習,收獲良多。
在信息框架設計中,充分完善教育相關功能,實現教師、家長與學生間的多元互動,可以有效提高教學品質,促進兒童健康成長、認知提升、素質發(fā)展。筆者認為,有必要完善教育App表現層、交互體驗層、框架設計、信息架構層及戰(zhàn)略層,形成完整的信息框架,實現對于兒童的全方位、全過程教育。在信息設計中,主要考慮對用戶的吸引,從而吸引教師、兒童及其家長共同參與,實現信息資源與數據的時時共享。在一級信息基礎上,還要融入二級信息(精華內容),進而過渡到三級信息(細化內容),實現有效信息精度遞進,同時提供跳轉入口,切實完善信息框架設計,打造便利、實用的兒童教育新平臺??傊?,信息框架設計至關重要,是兒童教育App產品設計的起點。兒童教育App產品必須能夠承接好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習內容和多元的互動形式,帶給廣大用戶耳目一新的感受,并切實助力兒童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fā)展。在未來,交互理念在兒童教育App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是必然趨勢,值得相關技術人員進一步研究與實踐。
在交互方式設計環(huán)節(jié),以美術類兒童教育App產品為例,要探索適應兒童審美素養(yǎng)、心理認知的教育機制,助力兒童各方面能力與綜合素質的提高。第一,針對性的功能設計。要實現適應不同年齡段兒童審美素養(yǎng)發(fā)展的需求,推動兒童美學啟蒙教育的現代化、全面化。筆者認為,一名6歲兒童和一名10歲兒童在審美能力、鑒賞能力上具有區(qū)別,而他們的家長對待美術教育的態(tài)度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針對6歲兒童群體設計涂鴉、手工等環(huán)節(jié),能夠有效夯實其美學基礎,為其今后進行深入學習做好鋪墊。而針對10歲兒童群體,可以設計素描模仿、色彩搭配等環(huán)節(jié),鍛煉兒童獨立思考與自主探究的能力,給兒童帶來沉浸式美術學習體驗,增強其個人能力與綜合素質。可見,兒童美術類教育App設計要遵循針對性原則,專門針對不同兒童群體進行交互設計,以達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第二,扁平化的結構設計。要使兒童獲得更深層次理解和感受,助力兒童能力和素質的提升。據研究,7歲兒童就已經基本形成了思維能力,但在理解復雜事物時往往還需要外界的輔助。也就是說,在設計產品時必須考慮其對于兒童學習的推動力,如果能夠以此促進兒童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產品設計就成功了一大半。從信息層級方面考量,1至3個層次最為恰當,能夠實現信息的遞進傳遞,使兒童快速對信息進行理解和應用。這一過程大大降低了兒童學習成本,也使其可以隨時隨地探索新知識、新技術。第三,高效性的交互設計。意味著能夠伴隨兒童審美、認知發(fā)展而發(fā)展,為兒童健康成長提供更多可能性。研究表明,兒童從2歲起開始學習一些簡單動作,至6歲就可以進行復雜動作。因此,在美術類教育App設計過程中可以融入點擊、雙擊、縮小、放大、長按、滑動等動作,使兒童輕松實現與界面的友好交互。這些動作還能夠培養(yǎng)兒童的手勢習慣,使其愈發(fā)適應線上美術學習和自主研究實踐,對于促進兒童養(yǎng)成美術訓練習慣也具有深遠意義。第四,情感化的界面設計。要結合兒童審美認知與心理發(fā)展特點,考慮到兒童與成人間的巨大差距,尊重兒童在美術學習中的主體性。這二者看似矛盾,但實則都是為了尊重兒童個體、激發(fā)兒童潛能,對于兒童的成長與發(fā)展有著重要推動作用。在設計過程中,可采用共情與移情方法,考慮兒童情感中的依賴因素、絕對偏好因素等,從多方面減輕兒童美術學習壓力。色彩選擇層面,豐富而艷麗的顏色是首選,如果能夠結合動畫風格,更能夠緩解兒童學習美術的緊張情緒。例如,《在家畫畫》這個App的界面以黃色為主色調,能夠帶給兒童愉悅的美術學習沉浸式體驗感。而相對于精美的界面,動畫的風格和對比強烈的色彩更能夠減輕兒童負擔感,緊抓兒童眼球,實現對其的心理暗示和教育引導。
在交互理念下的兒童教育App產品設計中,完善獎勵機制至關重要。不僅游戲類App產品設計需要靈活應用獎勵機制,教育類App產品設計同樣要通過獎勵機制幫助兒童樹立學習信心,培養(yǎng)兒童的學習興趣。通過分析兒童游戲類App中的獎勵機制,不難看出其大多會符合兒童的求勝心態(tài)等,從而形成正反饋機制,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刺激兒童的積極性。具體來分析,交互式理念下的兒童教育App產品設計也可以運用獎勵形式,滿足兒童求勝心理、自我心理、依賴心理等,達到對其學習積極性的激勵、學習興趣的潛移默化培養(yǎng)。第一,要盡可能提高產品內容的豐富度和趣味性,使信息內容和交互方式都符合兒童成長規(guī)律,能夠給其帶來各方面的正向影響。第二,要盡可能采取遞進教育和引導方式,實現信息復雜度的遞進、交互方式的遞進、成就感與體驗感的遞進,從而引導兒童深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實現對于兒童的全面化培養(yǎng)。第三,有必要完善新老知識交替教學模式,在引導兒童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幫助兒童鞏固舊知識、掌握諸多復習方法,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兒童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應用和推廣,兒童教育趨于現代化、全面化發(fā)展,也為兒童教育App產品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此類App發(fā)展時間較短,還存在諸多問題尚未解決,嚴重制約著兒童教育的現代化改革進度。也正如此,研究基于交互式理念的兒童教育App產品設計策略,能夠為相應工作提供方法借鑒和參考,結合兒童身心特點、成長規(guī)律等設計出不同類型的教育產品,助力學齡前兒童健康成長與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