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翼馳
每個人都有兩只手,有人用它握筆寫作,有人用它來干苦力活……手一直都無私奉獻,為我們服務。
我的手是一雙勤勞的手,它幫我做了很多事。學農(nóng)的時候,插秧、提桶都少不了它的功勞。插秧時,要它把秧苗一根一根地插入田中,即使有許多泥土沾在它身上,它也默默奉獻,不吭一聲;提桶時,要它把桶子使勁往上提,即使開始疼了,它也一言不發(fā),更不會叫苦連天。
在學校搞衛(wèi)生的時候,掃地、擦黑板、擺桌子更是少不了它的份。掃地時,兩只手要不停擺動;擦黑板時,兩只手要不停搖動,讓抹布擦的范圍更大;擺桌子時,手要抬起桌子,對齊了才能放下。當然,在這當中還有不少“功臣”,但它們的功勞無論如何也比不過那雙手。雖說手臂可能會累,腳會酸,可沒有手是抓不住東西搬不動桌子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手,它一直都在默默奉獻,為我們做了很多事,我們要珍惜它。因此,我想對它說:“謝謝你,親愛的手。”
這篇習作,寫出了“手”的刻苦耐勞,焦點比較準確,結(jié)構也比較完整,特別是用了兩個與勞動有關的情節(jié),表現(xiàn)了手的作用和精神。作為堂上作文,這是一篇合格的文章。但是,有沒有什么方法讓文章更加精彩呢?這時,我們就要嘗試讓自己的思維向更廣闊的空間延伸了。
發(fā)散性思維,就是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能力,讓思路走得更遠。我們再用《手》來試試——
《手》:誰的手?
醫(yī)生的手、點心師的手、風的手、水的手、爬山虎的手……
這個時候,我們思維的空間就突然變得很大了,你馬上可以想出更多的“手”。
《手》:這是一雙怎樣的手?
救死扶傷的手、充滿仁愛的手、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手、大自然中無所不能的手……
到這里,文章立意馬上拔高了,主題也升格了,你的激情也開始爆發(fā)了。
《手》:這雙手做了什么?
搶救生命垂危的病人,做出精美的白兔餃、天鵝榴蓮酥,可以摧毀一切又可以建造一切……
如果沿著這個方向,你的思路就會更廣闊,會有更多的想法,筆下自然會有更精彩的文字。
讓我們看看腦洞大開后的同窗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