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鵬,梅嬋娟,單 幸
(威海市氣象局,山東 威海 264200)
威海市位于山東半島最東端,三面環(huán)繞黃海,一面背靠大陸[1]。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受海洋的調(diào)節(jié)作用,氣候特點較為特殊,大風降溫、暴雪、大霧、臺風等災害性天氣頻繁發(fā)生,對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人類生命安全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2-4]。近年來,全球變暖問題已引起全世界人們的普遍關(guān)注[5]。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5 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13:自然物理基礎(chǔ)》決策者摘要[6]指出,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約上升了0.85 ℃。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中國氣候出現(xiàn)了明顯的變暖趨勢。有研究表明,到21 世紀末,中國增溫幅度可能為1.3~5.0 ℃∕10年,比全球平均增溫幅度偏高[7],而且中國的氣候變暖在冬季更加明顯[8,9]。國內(nèi)許多學者針對中國湖北、西藏、江蘇等不同省份及天津、長沙、南京、龍勝縣等地冬季氣溫的變化進行了分析[10-15]。徐宗學等[16]分析了山東省近40年來的氣溫和降水變化趨勢發(fā)現(xiàn),全省大部分地區(qū)氣溫呈上升趨勢,且冬季氣溫上升對全年升溫的貢獻率最大,對山東省各城市沒有進行具體分析。郝玲玲等[17]對1961—2013年威海市氣溫變化特征進行了分析,但沒有對冬季氣溫變化進行具體分析。針對位于山東半島最東端的威海市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冬季氣溫變化趨勢與中國和山東省的氣溫變化是否相同,變化情況如何,目前鮮見有研究分析。
本研究選取威海市氣象局1961—2020年冬季(1960年12月至2020年2月)逐日平均氣溫、日極端最低氣溫資料,統(tǒng)計計算出-5 ℃以下低溫日數(shù)、冷積溫(≤-5 ℃),分析60年來威海市冬季氣溫的變化特征,以期為研究威海市的氣候變化提供參考。
Spatial pattern of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根據(jù)季節(jié)的劃分,12月至翌年2月為冬季。本研究所用數(shù)據(jù)來源于山東省氣候中心整編的山東氣候監(jiān)測業(yè)務系統(tǒng)和威海觀測站的當年觀測報表,觀測資料真實可靠。
本刊為月刊,大16開本,每月18日出版;郵發(fā)代號4-182,全國各地郵局訂閱;國外代號M6530,中國國際圖書貿(mào)易總公司總發(fā)行;每冊定價20.00元,全年12期,共240.00元。
冬季偏冷和偏暖主要體現(xiàn)在低溫日數(shù)和最低氣溫等氣象要素上,本研究采用繆啟龍等[18]提出的定義冷積溫Tcat(Cold accumulated temperature)來表示冬季的寒冷程度。根據(jù)威海市冬季氣溫資料,本研究冷積溫定義為冬季-5 ℃以下的低溫日的日最低氣溫與-5 ℃的差值的和,即:
式中,Tmin為日最低氣溫,Tcat絕對值的大小表示冬季的寒冷程度。
經(jīng)統(tǒng)計分析60年威海市冬季氣溫的年代變化(表1),表明冬季平均氣溫在20 世紀60年代為最低,70年代上升明顯,80年代略有下降,90年代開始急劇上升,遠超60年的平均值,進入21 世紀的頭10年冬季氣溫略有下降,基本與90年代處于同一水平,在2010年后冬季氣溫達到最高峰,平均為1.6 ℃,比60年代高2.2 ℃。從距平變化可以看出,20 世紀90年代后正距平年數(shù)大于負距平年數(shù),其中90年代正距平年數(shù)最多,達到8年。從表1 可知,發(fā)現(xiàn)每20年氣溫會出現(xiàn)一個跳變,據(jù)此分析出未來10年威海市冬季平均氣溫與2011—2020年10年間的平均氣溫沒有明顯變化,預計會在2030年之后的10年間,氣溫可能會明顯升高,出現(xiàn)1 個氣溫峰值。
分析1961—2020年冬季(1960年12月至2020年2月)威海冬季平均氣溫的變化趨勢(圖1),發(fā)現(xiàn)60年來冬季氣溫整體呈上升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27 ℃∕10年(通過0.05 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在20世紀60年代為冬季低溫期,冬季氣溫整體呈下降趨勢,1968年下降到最低值,為-2.8 ℃;從20 世紀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冬季氣溫波動幅度較大,變化不明顯,進入90年代后大幅上升,2007年及2020年達到最高峰,均為2.8 ℃。其中20 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冬季氣溫上升明顯與山東省冬季氣溫趨勢一致[19]。究其原因,除全球變暖的大背景影響因素外,威海市城市發(fā)展較快,城市化效應明顯。1987年威海成為獨立的地級市;1988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威海市又成為了第一批中國沿海開放城市;1990年威海市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衛(wèi)生城市,開始進入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時期。因此,威海市進入20 世紀90年代后的增溫與城市效應也有一定的關(guān)系。
(4)考核模式的改革: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手段,將期末考試、課內(nèi)實驗、在線測試、課程作業(yè)等結(jié)合起來,由原有的“期末筆試+課內(nèi)實驗”,改進為“期末筆試+過程考核”。
根據(jù)1961—2020年冬季(1960年12月至2020年2月)逐日平均氣溫資料,統(tǒng)計出60年來威海市冬季(當年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氣溫為0.4 ℃,其中12、1、2月的平均氣溫分別為1.9、-0.9、0.3 ℃。
表1 各年代威海市冬季平均氣溫及偏高(正距平)、偏低(負距平)頻次
表2中Zn的相對靈敏度因子接近1,表明由歸一化法計算所得的標準樣品中該元素的測定結(jié)果和認定值較為吻合,所受基體效應干擾小。Sn、Sb和Bi的相對靈敏度因子較其他元素較高,可能是因為Sn,Sb和Bi的熔點、沸點較低,在剝蝕過程中更容易產(chǎn)生氣溶膠顆粒所導致的。
運用一元線性方程y=a+bxi(x分別為季、月氣溫,b為傾向值),對冬季各月氣溫變化進行線性擬合,確定可信度和氣候傾向率;采用5年滑動平均進行消除偶然變動因素引起的氣候噪音處理,繪制比較平滑的曲線,顯示氣溫的變化趨勢。
從年代際變化可以看出,冬季極端最低氣溫在20 世紀60年代為最低,為-10.5 ℃,70年代以后持續(xù)上升,80年代達到60年平均值水平,自90年代以來,極端最低氣溫均高于60年平均值,其中90年代為最高,達-8.1 ℃,21 世紀后20年略有下降但波動不大,平均極端最低氣溫分別為-9.1、-9.3 ℃。
60年(180 個月)有73 個月的平均氣溫低于0 ℃,其中有29 個月的平均氣溫低于-1.0 ℃,10 個月的平均氣溫低于-2.0 ℃,7 個月的平均氣溫低于-3.0 ℃。60年來最冷月出現(xiàn)在1977年1月,月平均氣溫為-4.6 ℃。自90年代后大多數(shù)年份的各月平均氣溫均高于60年各月平均氣溫。
分析1961—2020年冬季(1960年12月至2020年2月)威海市冬季各月平均氣溫距平的變化曲線可以看到,平均氣溫距平均呈上升趨勢,其中2月上升趨勢最為明顯,氣候傾向率為0.44 ℃∕10年;其次是1月,以0.28 ℃∕10年的速率升高,而12月變化趨勢最小,氣候傾向率為0.19 ℃∕10年(均通過0.05 的顯著性檢驗)。
冬季極端最低氣溫是指某年12月至次年2月的極端最低氣溫值。威海市60年極端最低氣溫的平均值為-9.5 ℃。由圖2 可以看出,威海市冬季極端最低氣溫變化趨勢為0.31 ℃∕10年,大于冬季氣溫變化的線性增長率(0.27 ℃∕10年)。在1991年之前,大多數(shù)年份冬季極端最低氣溫均未超過60年極端最低氣溫的平均值。90年代后大幅上升,自1992年之后,除9年(2001、2003—2004、2006、2011—2013、2016、2018年)外,冬季極端最低氣溫未超60年極端最低氣溫平均值,其余年份均較高。其中,2016年極端最低氣溫最低,為-13.9 ℃;2007年冬季極端最低氣溫達到最高值,為-5.0 ℃??梢姡M入21世紀后,極端最低氣溫變化幅度較大,氣溫異常年出現(xiàn)較多。
圖2 1960年12月至2020年2月威海市冬季極端最低氣溫的變化趨勢
項目建成后應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guān)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嚴格實施取水許可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強化水資源統(tǒng)一調(diào)度和利用等。充分考慮水資源承載能力,對于項目區(qū)及影響范圍內(nèi)符合流域或區(qū)域水資源規(guī)劃及水量分配的新增取水,堅持用水總量平衡,把水資源總量作為項目實施的控制條件,應通過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取水許可審批及監(jiān)督管理、計劃用水管理和水資源論證后評估、加強取水計量和強化監(jiān)督管理等管理措施和手段,科學核定工程規(guī)模,嚴格落實水資源論證及批復要求,糾正水資源論證審批階段存在的隱患,切實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將項目取水納入?yún)^(qū)域用水總量控制目標。
60年來威海市冬季極端最低氣溫低于10 ℃的有25年(90年代前有17年,90年代后有8年),其中低于13 ℃的有3年,分別是1970年1月4 日、1977年2月15 日、2016年1月23—24 日。
60年來,威海市低溫日數(shù)平均為17.7 d∕年,從低溫日數(shù)(氣溫≤-5 ℃)的距平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圖3),20 世紀60—80年代的低溫日數(shù)較多;80年代是個轉(zhuǎn)折,可以看出自1987年以后,除2000、2010—2011、2013、2018年外,其余29年冬季低溫日數(shù)皆為負距平,可見冷積溫、低溫日數(shù)、極端最低氣溫的變化基本一致。氣溫≤-5 ℃的低溫日數(shù)在20 世紀60年代為最多,平均為30.2 d∕年,70—80年代基本持平。自90年代以來,低溫日少見,均少于60年平均值,其中90年代最少,平均只有11.3 d∕年,冬季增暖顯著。
圖3 1960年12月至2020年2月威海市冬季低溫日數(shù)(平均氣溫≤-5 ℃)距平分布
由圖4 可以看出,威海市60年平均冷積溫為-36.0 ℃。60年里冷積溫絕對值超過50 ℃有13年,其中60—70年代有8年,70—80年代有4年,90年代后只有1年。自1987年之后,除3年(2000、2010、2018年)外,其余31年冬季冷積溫均超過60年平均值。
圖4 1960年12月至2020年2月威海市冬季冷積溫的變化趨勢
冷積溫在20 世紀60年代是1 個低溫期,為-79.0 ℃,進入70年代有大幅度升高,此后80年代、90年代冷積溫絕對值不斷降低,其中90年代冷積溫絕對值下降最劇烈,為-17.6 ℃,進入21 世紀后,稍有所下降,但不明顯,可見冬季持續(xù)處于較暖的水平。
1)威海市60年來冬季平均氣溫呈增溫態(tài)勢,升溫趨勢率為0.27 ℃∕10年,而冬季低端最低氣溫上升顯著,趨勢率均為0.31 ℃∕10年??梢姡6驹鰷孛黠@,與全國和山東省的氣溫變化是一致的。
2)威海市冬季氣溫的年代際變化表明,20 世紀60年代是60年來冬季低溫期,而70年代以后冬季氣溫持續(xù)升溫,尤其是90年代以后冬季氣溫已高于60年平均狀況,在2010年后冬季氣溫達到了最高峰。
(1) 通過信息化施工管理得出支撐架設及時性及軸力預加、土方開挖方式、坑內(nèi)疏干降水效果、坑邊動靜荷載是類似地層區(qū)基坑自身及周邊環(huán)境變形控制重點,施工過程中應重點加強管理。
3)冬季極端最低氣溫在20 世紀60年代為最低,進入70年代后大幅上升,90年代達到最高,21 世紀后20年稍有下降但波動不大。冷積溫、低溫日數(shù)和極端最低氣溫的變化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