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能通過氣味把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區(qū)別開來?讓一座城市變得鮮活親切的氣味,或許就在灑水車駛過的路面上、小餐館中蒸騰起的熱氣里、陽光炙烤下的金屬欄桿中,或者人行道旁的花草樹木間。這些氣味在長久的存在中,組成了我們對于城市的認知和想象。
來自英國的藝術(shù)家凱特·麥克萊恩一直在嘗試記錄人們對城市的嗅覺體驗,以此打破“印刻在城市文化中的陳詞濫調(diào)”。近10年間,凱特去過紐約、基輔、阿姆斯特丹、巴黎等城市,與當(dāng)?shù)氐木用襁M行“氣味漫步”,并以此繪制世界各地的城市氣味地圖。
談起巴黎,大多數(shù)人難免會提及埃菲爾鐵塔之類的地標(biāo)建筑——長期以來,在視覺文化的強勢影響下,我們習(xí)慣了用目之所見去堆砌對一座城市的記憶和想象。但僅憑視覺符號無法還原一座城市的全貌?;蛟S我們可以嘗試從嗅覺出發(fā),重新認識一座城市。
所謂“氣味漫步”,就是要參與者在行走過程中有意識地察覺、體會周遭的各種氣味。跟隨凱特在瑪黑區(qū)漫步,你會聞到畫廊、藝術(shù)家工作室眾多的街區(qū),散發(fā)著清漆、油墨、顏料的味道;小眾商店密布的街區(qū)散發(fā)著皮革的氣息;六月份的食物小攤上擺滿了熟透的桃子,陽光照射在桃子皮上,滿街都是桃子的芳香。
凱特將漫步者們感受氣味的方式分成兩類:一類是與彌漫在空中的氣味自然相逢;一類更像對氣味的有意捕獲,需要人靠近物體,仔細嗅聞。
2016年圣誕節(jié),凱特和參與者們在基輔街頭漫步。剛下過雪,空氣濕冷。漫步者從市中心的廣場出發(fā),用嗅覺感知人群的動向,在花香和咖啡香的牽引下穿過地下通道,跟隨稻草味和烏克蘭特色熏肉味在市場中游蕩。一位漫步者被匍匐在地的苔蘚吸引,他描述道,那是一種“冬天里夏天島嶼的味道”。
他們還在第聶伯河河畔的古老松樹林中穿行——林中的參天大樹曾為基輔的歷史建筑提供原材料。樹木的氣息深深觸動著凱特,她意識到,正是樹木的味道串聯(lián)起了城市的歷史和當(dāng)下,基輔因此才在自己心中變得特別。
凱特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人們描述氣味的詞語十分有限。所以在漫步結(jié)束后,凱特會收集和整理漫步者的感受,那些極具地方特色和個人色彩的描述,正是她的興趣所在——繪制氣味地圖不是要開發(fā)出描述氣味的規(guī)范化語言,而是要探究使一座城市顯得獨特的氣味是怎樣的,以及人們感知和表達它們的過程如何影響著一座城市的文化。
漫步者可以用物體本身來概括氣味,比如金屬的金屬味、草莓的草莓味;或者借用其他的感官詞語,有的氣味是冷的,有的則是暖的;還可以將氣味與內(nèi)心體會相聯(lián)系,比如“令人愉快的氣味”。
除了“說出”氣味,凱特還推薦用水彩顏料呈現(xiàn)氣味,以此讓更多人“看到”氣味。顏料在紙張上暈染,就如同氣味分子在空氣中的擴散,不同色彩的疊加、滲透,如同各種氣味的相互交融,充滿了隨機組合所帶來的驚喜。漫步者往往會將氣味的“顏色”與氣味的發(fā)出物聯(lián)系起來,如樹的味道是綠色的,草莓的味道是紅色的。人們賦予個人的氣味體驗以顏色和形狀,從而獲得感知氣味與城市的更多細節(jié)。
氣味總在發(fā)生變化,我們感知和描述氣味的意義在于由此打開自我,真正地擁抱生活本身。
不妨趁著下一次出門的機會,好好地聞一聞你所在的城市。你也可以從自己的居所開始,聞一聞家中各個角落是否藏有獨特的氣味和回憶。
(北北摘自微信公眾號“NOWNESS現(xiàn)在”,本刊節(jié)選,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