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曾面臨一個疑問:長大后要做什么?孩子往往對自己的未來抱有天然純真的好奇,這種盎然的志趣也正成為他們探索周遭世界的起點。在謝倩霓的新作《擁抱理想的滋味》里,“理想”這個字眼得到了兒童視角與成人視角的雙重描摹,從而鋪就童年的絢爛底色。
我們?yōu)槭裁撮L大?這個問題直接關乎對人生意義和個體價值的認知,關乎理想的韌度。理想本身,就是生而為人的意義所在。在小說里,作家特意避開理想本身的抽象闡釋,圍繞孩子確認理想這一主要線索,以錢嘟嘟、尹老師、錢爸爸三個角色為代表,解讀了人生的不同階段對理想的態(tài)度:童年時躍躍欲試,帶著不解與好奇;青年時遭遇現(xiàn)實偏差,懷揣失意與茫然;中年時家庭圓滿,把年少未曾實現(xiàn)的理想寄寓下一代。乍一看,屈從妥協(xié)好像是成長的常態(tài),其實不然,作者用溫暖的筆觸為我們注解了一種與妥協(xié)無關的可能。
整部作品由錢嘟嘟想學畫畫入筆,歡脫地牽扯出沈咪咪、錢媽媽、尹老師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奠定樂觀積極的總體基調(diào)。尹老師“到底是不是網(wǎng)絡男神”的懸念引領著情節(jié)演繹展開,父母的支持助力讓自認為沒有繪畫天賦的錢嘟嘟逐漸增強信心,對理想做出了自己的行動詮釋。值得注意的是,文中的成人角色沒有承擔人生理想范本的職能,而是通過鮮活真實的生活細節(jié)為成長提供了可靠的路徑參照。
由于現(xiàn)實的教育焦慮和生活壓力,在童年書寫中探討孩子的理想,很容易會淪為說教意味濃重的規(guī)訓,謝倩霓的語言卻借助事與愿違的成長缺憾抵達了復雜、豐繁的生活真實。錢爸爸開面包店的現(xiàn)狀與他兒時的“武俠大師”夢可以說是南轅北轍,曾夢想成為藝術大師的尹老師也沒有想到自己將在鬧哄哄的教室里維持紀律,但幾個大人卻依舊積極支持錢嘟嘟擁抱自己的夢想。
通過對當代童年生態(tài)的深切觀察,作者筆下的校園生活真正貼近了兒童的所思所想。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背景下快速成長的孩子了解人工智能,會利用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學習、娛樂,他們慣于享有表達喜歡與不喜歡、愿意與不愿意的權利,期盼迅速擺脫不成熟的狀態(tài),渴望掌握人生的自主權。我們會看到,三個孩子對于自發(fā)或被動的安排,或是熱切向往,或是驚愕膽怯,又或是不解、拒絕,兒童對待理想的心性狀態(tài)在飽蘸深情的筆墨中完成了紛繁的詮釋。
在大多數(shù)成人的眼中,理想是育兒任務,或是自己人生遺憾的倒映,但在錢嘟嘟等孩子眼里,理想則流光溢彩、生機勃勃。文中這兩種視角對成長的交叉敘說,恰恰回答了“為什么長大”這一問題。比如,尹老師并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守護者、引路人角色,他在工作和業(yè)余時間的“兩副面孔”或許能平衡現(xiàn)實與愿望的偏差,卻無法挽回內(nèi)心的失落感。有意思的是,反而是孩子們對視頻繪畫課的熱情學習校正了尹老師的認識,讓他得出“用行動擁抱現(xiàn)在的喜歡”的洞見。在熱忱執(zhí)著的純真影響下,某些習以為常的成見被松動,塑造生活、改變世界的童年精神也由此彰顯。
兒童文學是寫給面向未來的孩子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想象力的他們,總是在觀察、思考,積極參與創(chuàng)建一個值得期待和成長的世界。正因世界流動不居,理想的確立也經(jīng)歷著探索、調(diào)適的過程,所以沈咪咪對成為律師的態(tài)度從排斥到積極接受,錢嘟嘟逐漸從不擅長到能夠描摹貓咪眼睛里的光亮。作者將目之所及的善意與真誠全數(shù)道出,在教育焦慮與成人引導之間書寫孩子主體對理想的摸索與努力,堅定地為童年鍍上了溫暖的光芒。
童年是人生的起筆,起承轉(zhuǎn)合間,成長也因個體的想象而時刻拓展著語義的疆域。我們無法逃避成長,也無法彌合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縫隙,所幸,在回答為什么長大這個問題時,謝倩霓以切近童年的書寫姿態(tài)提醒道:在成為一個大人的路上,我們永遠有做孩子的力量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