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防控策略的不斷調整和變化,我們都深刻體會到新冠病毒的傳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圍之廣,對人們的心身帶來極大的沖擊,尤其是老人“陽”了之后,因合并各種軀體疾病及多器官老化等因素,有些老年人沒能挺過去而離世了。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家中的老人就是我們這些常年在外奔波兒女們的精神依靠。當家中老人未能挺過病毒的攻擊,會迅速失去代償能力,我們可能無法參與臨終關懷,甚至需要在幾個小時內做出生死抉擇,此刻,悲傷、無助便成了我們無法逃避的情緒。而對于很多人來說,這樣的悲傷會綿延不斷、無法擺脫,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應對老人離世的哀傷反應呢?
第一階段可持續(xù)數(shù)小時到數(shù)天,此階段的喪親者有否認反應,表現(xiàn)為缺乏相應的情緒反應(麻木),常常還伴有非真實感,不能完全接受親人已逝的事實。喪親者可能無法安靜,就像在尋找離世的親人。
第二階段常持續(xù)幾周到6個月,有時可能更長。此階段的喪親者可能感到極端悲哀、哭泣、孤獨,心中充滿了對亡親的思念。焦慮癥狀也很常見,往往出現(xiàn)煩躁不安、睡眠障礙、食欲下降等,有的還可出現(xiàn)驚恐發(fā)作。
許多喪親者忍不住地覺得親人離世與自己應對能力較差有關,而深感內疚—— 盡管這不是事實。失去至親,卻不能回家奔喪;自責為什么沒能及時到條件好的醫(yī)院就醫(yī);甚至給至親操辦葬禮到殯儀館火化只有短短的3~5天或更短的時間。還有的喪親者感到憤怒(內疚感的投射),責怪醫(yī)務人員或其他人員未能為離世的親人提供最好的照料。
第三階段上述癥狀可逐漸緩解,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也可恢復。喪親者逐漸接受親人己逝的現(xiàn)實,并通過回憶與其相處時的美好時光來緬懷離世的親人。不過,在離世者的周年忌日喪親者的癥狀會短時再現(xiàn)。
悲慟的情緒不一定會線性發(fā)展,人的感情并不會按照某種既定的順序展開,個體也不一定會經歷全部的三個階段。它只是幫助我們認識情緒和行為變化的特征而已。如果悲痛過分強烈、持續(xù)時間長、有延遲,或者是抑制、扭曲,則可能出現(xiàn)如急性應激障礙、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抑郁、焦慮甚至出現(xiàn)自傷、自殺等精神衛(wèi)生問題。如何進行居喪的心理干預,化悲痛為成長,整理好思緒和心理狀態(tài),是當前部分民眾急需解決的問題。
對居喪者干預的目的在于幫助他們度過正常的哀傷反應過程,使他們能正視痛苦,表達對死者的感情,找到新的生活目標。
居喪之初多處于休克期,表現(xiàn)麻木。目標應放在建立關系、提供支持、鼓勵表達感情、寬慰關心、實際的接觸與具體的幫助、安排親友暫時接替居喪者的日常事務。
鼓勵居喪者用言語表達內心感受及對離世者的回憶。幫助居喪者認識、面對、接受喪失的事實,這是成功干預的第一步。治療師不加評價的傾聽有利于居喪者表達出各種想法。幫助居喪者發(fā)現(xiàn)、接受和表達哀傷過程中的各種復雜情感是十分關鍵的。人在痛苦時哭泣是一種很自然的情感表達,而不是軟弱。要允許居喪者反復地哭泣、訴說、回憶,用日記等其他方式也有利于情感的表達。居喪者需要交流喪親者的體驗,治療師也可預先告知喪親者其可能出現(xiàn)的一些不尋常體驗(如離世者出現(xiàn)以及相關的錯覺、幻覺等)對其是有幫助的,否則這些體驗可能使之受到驚嚇。
此外還需要對其進行以下協(xié)助:幫助居喪者接受喪親的事實;協(xié)助其順利度過上述悲痛的不同階段;幫助其適應離世者已不在的生活。
在第一階段,從否認離世者已不在了到接受現(xiàn)實這一過程中,瞻仰離世者的遺容并丟棄其所屬物品有助于這一轉換,應鼓勵他們完成這一儀式性活動,與之討論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如葬禮的安排和費用上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流逝,要鼓勵喪親者逐漸恢復與社會的聯(lián)結,與其他人交流自己的喪親體驗,回憶與離世者共享的快樂和成功體驗,考慮離世者所希望生者能進行的積極的建設性活動。
使居喪者懂得悲哀將可能影響到其生活的各個方面,了解這一點能使居喪者有所準備。如一對夫婦在孩子去世后關系日益緊張,對此認識以后,會把它看作是哀喪反應的癥狀,而不會輕易認為是彼此的感情發(fā)生了變化。
采用正念療法的理念,使喪親者將注意力聚焦于當下的想法、情緒狀態(tài)及身體感受,并對其當前體驗不做任何評判。在哀傷的過程中停駐、反省、尋求意義,能減輕創(chuàng)傷性喪親引起的癥狀。
敘事療法,其關鍵在于通過對話拓展喪親者的思維,使其重新考慮并改變對自身和有關問題的看法,通過營造新的故事賦予其新的意義。幫助喪親者將消極感受重新建構為積極向上的敘事,從而重新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以家庭為中心的哀傷療法通過探索家庭的凝聚力、促進家庭內部思想和情感的溝通,以及處理沖突等方式增強家庭的功能來緩解哀傷。若家庭成員之間能夠有效地溝通和互動支持,家人或者親人之間能共同承擔維持家庭正常運轉的工作,填補離世親人角色的空缺,將有助于家庭成員的哀傷療愈。
采用認知行為療法中的合理情緒療法,即埃利斯的ABC理論,ABC理論可幫助促進哀傷過程中的負面情緒的緩解,如,就喪親事件A而言,若能把對此事件的信念B由“我完全失去了他,這太痛苦了,我不能忍受這種痛苦”適應性地改變?yōu)椤跋氲皆僖惨姴坏剿?,我就很難受”,便可能產生更為合理的哀傷反應,減少焦慮、抑郁、恐懼等情緒反應。此外,利用認知行為療法中的認知重構方法,矯正對于喪親事件歪曲的認知,有利于減輕喪親者的焦慮和內疚感,提高對喪失的接受程度。
也可采用價值取向短程治療技術協(xié)助喪親者挖掘內在資源及價值系統(tǒng),有助于處理應對喪失后的人生,重塑意義建構及自我認同,最終使喪親者在艱難的歷程中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發(fā)掘內在潛能,逐漸尋找到適合自己成長和解脫的道路。
“此時此地此人”,從喪親者的視角出發(fā)認識問題?,F(xiàn)實中治療者雖無回天之力,但我們的存在及鏡映共情本身就是對喪親者的一種給予和認同。用“抱持”處理喪親者指向自己的強烈憤怒,要認識到這只不過是不滿情緒的轉移,治療者要能夠擁抱和容納悲傷來訪者的一切情緒。促進喪親者以建設性的方式解決哀傷?;乇堋⒔杈茲渤?、暴力、自殺等都是非建設性的行為。
“共情”既能分擔喪親者的痛苦與悲哀,又要保持適當?shù)男睦砭嚯x,不使喪親者滋生絕望或過分依賴。鼓勵其正視困境和問題。
避免“往好處想”或淡化事情的不現(xiàn)實要求。隨時播撒希望的種子:痛苦終將減弱,生活將富于新的意義。
用心理解和領會喪親者思想、情感和行為,允許口誤、用詞不當、停頓和沉默,擱置自己的需要與看法,避免打斷對方的談話、隨意轉換主題、說教、匆忙下結論、回避問題。談話時注意眼神接觸、身體略前傾,避免眼神飄移不直接面對、呆板、垂頭、無精打采。
給來訪者建議是一件很危險的事,要避免這樣做;溝通互動的目標是幫助來訪者自己做決定。如果你的建議無效,你將為這一失敗承擔責任;如果建議有效,成功屬于治療師;不管成功與否,喪親者都沒有真正學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避免出現(xiàn)如下情況:“你不應該那么想”“你不應該傷害你自己”“你怎么能那么做呢”。
了解喪親者的人格特點對于理解個體的獨特反應非常重要。哀傷處理專家大衛(wèi)·凱斯勒曾說:請繼續(xù)悲傷下去,讓悲傷有序地發(fā)生。雖然痛苦,但要克服負面情緒,就必須面對和經歷哀傷過程,回避和試圖繞過這一階段是不現(xiàn)實的,而很多人不允許自己充分地表達悲傷,這也是后續(xù)出現(xiàn)新的問題的根源。另外哀傷是個體內心的經歷,它是不被看見的,也是一種非常私人化的情感體驗。不是說誰在葬禮上哭得更響,誰就更悲傷;或者誰與逝者的血緣越近,誰就應該更悲傷。要告知喪親者應激反應是怎么回事,幫助喪親者了解自身的哀傷過程,能減輕喪親者害怕會因此發(fā)瘋的恐懼,也能協(xié)助喪親者了解將要面臨的問題。
什么時候開始鼓勵喪親者投入新的生活,取決于喪親者的個體化特征、喪失的性質以及干預的進展是否順利。盡管這個過程有許多困難,但必須在適當?shù)臅r候邁出這一步,鼓勵喪親者在構建的新的活動、新的人際關系中找到生活的樂趣,同時我們全然地和喪親者處在當下并與之聯(lián)結,這本身就是療愈的力量。
以上原則與方法主要適用于正常哀傷反應的干預,對于各種復雜的遷延的和其他病理性哀傷反應,有待于在這些方法的基礎上,輔以個體化的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痛失親人是人生的重大喪失,可能引起思維、情緒、行為及軀體等各方面的反應,也包括人際關系和社會功能方面的改變,有時還可能遷延為慢性狀態(tài),給個體及家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如果我們了解哀傷反應的表現(xiàn)形式并及時給予適當干預,對幫助喪親者順利度過哀傷過程,早日適應新的生活有重要的意義。
王長虹,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河南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全國優(yōu)秀醫(yī)院院長。目前是全國強迫癥診療示范基地、河南省精神醫(yī)學中心、河南省睡眠醫(yī)學重點實驗室負責人,河南省心理援助云平臺及應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學術兼職為中華醫(yī)學會行為醫(yī)學分會常委及CCT 學組組長、海峽兩岸醫(yī)藥衛(wèi)生交流協(xié)會睡眠醫(yī)學專委會常委、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理事、河南省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理事長。擅長青少年心理行為障礙、焦慮癥、強迫癥、抑郁癥等各類精神心理疾患的心理治療。承擔國家級、省市級課題10 余項。2015-2017 參加中美CBT 連續(xù)培訓項目,2019 參加澳大利亞南澳大學PhilipArmstrong 教授臨床心理督導師培訓。先后在國內外雜志發(fā)表學術論文130 余篇,SCI 收錄19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