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秉輝
生病使人痛苦不適,甚至危及生命。但是俗話說得好:“人吃五谷難免生災”,可見生病是難免的。
但是不生病始終是人類的一個美好愿望。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的發(fā)展,人類發(fā)明了免疫療法,曾經(jīng)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天花因“牛痘”的普及而被消滅。確實,疫苗在預防傳染性疾病方面大放異彩,并且成為預防傳染性疾病最經(jīng)濟、最有效的措施。
然而,自人類初始,疾病對于人類的挑戰(zhàn)從未停止過,疾病的種類也并非僅限于傳染性疾病,尤其是在經(jīng)濟發(fā)展、科技進步、人類壽命延長的當下,影響人類健康的疾病譜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危害人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不再是傳染病和營養(yǎng)不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的威脅日益嚴峻。在我國居民死因中,僅心腦血管病、癌癥、慢性呼吸道疾病與糖尿病這4項就占據(jù)了85%。
我們不能忽視傳染病的威脅,但也同樣需要關注慢性病的預防。近代分子生物學研究發(fā)現(xiàn),許多慢性病的發(fā)生與基因相關,基因的缺陷與生俱來,目前在技術上、倫理上尚無力糾正。不過幸而此類慢性病并非一般意義上的遺傳性疾病,遺傳在這類疾病中起的作用多是讓人們對此類疾病的致病因素“易感”罷了。那么,“此類疾病的致病因素”在哪里?讓人們始料未及的是:源頭竟是在人們的生活中。所以,這些疾病也被稱為“生活方式病”。
要預防慢性病,更應該努力改善人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無數(shù)的研究證明:高脂肪飲食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與某些癌癥有關;鹽攝入過多與高血壓有關,也與某些癌癥有關;攝入的能量過多又缺少運動與糖尿病有很大關系;吸煙與癌癥、心腦血管病、慢性呼吸道疾病都有明確的關系……可以說: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是預防慢性病最好的“疫苗”。
盡管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林林總總,與遺傳、社會、環(huán)境、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及人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等均有一定的關系,但在這些因素中,唯獨行為與生活方式是把握在個人手中的。貝多芬曾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笔聦嵣?,他能扼住的就是自己的思想意識和行為選擇。行為和生活方式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因而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每個人都有追求健康的權利,建立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是每個人對自己、對家庭,更是對國家、對社會的應盡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