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怡 [南寧師范大學,南寧 530000]
人類對死亡的認識是受限的,甚至對死亡有著深入脊髓的恐懼。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僅有一次,是極其短暫的。人們很早以前就發(fā)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①的嘆息,表示對時光如流水般流逝的傷懷;梅堯臣為紀念亡妻也發(fā)出過“從來有修短,豈敢問蒼天”的心聲,表露了對生死不由己的無奈之情;叔本華認為“威脅人們最大的不幸和最糟糕的事情就是死亡……人的最大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恐懼”②。死亡對于多數(shù)人和作家學者來說既是具象的、恐懼的,又是無可遁形的宿命。然而對遲子建來說,死亡雖然是無可避免的,但她以自己擅長的詩意語言,和赤子般真誠的心去闡釋和緩和死亡所帶來的恐懼,給大家?guī)頊厍榈拈喿x感受。如遲子建本人所說:“我所理解的死亡就是木器環(huán)繞的休息……將死的光芒總是燦爛奪目的。”
遲子建小說的題材來源多是東北地區(qū)千百年遺傳下來的鄉(xiāng)情和民俗,遲子建生活在漠河北村,該地區(qū)的民俗風情、喪葬習俗無不沖擊和影響著遲子建的心靈世界。另外,遲子建幼年親身經(jīng)歷了鄰居一家的接連死亡,之后親愛的祖父逝世,以及琴瑟和鳴的丈夫車禍身亡。一次次對死亡的體驗,讓遲子建對死亡的認知更為深刻,無形之中她的作品也出現(xiàn)了大量的死亡現(xiàn)象并借此寄予了她本人對死亡的看法。比如她的小說《沉睡的大固其固》《北極村童話》《白雪的墓園》《樹下》《親親土豆》等都有不同類型的死亡書寫。
遲子建曾經(jīng)這樣回應過她作品中出現(xiàn)的死亡現(xiàn)象:“我寫過的死亡都是漫不經(jīng)心的,并不是刻意設計的。因為它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突然的遭遇,生活的遭遇本身就是藝術的。”可見她是對這種“死亡無常,無法抗拒”的突然遭遇具有悲劇的審美意識,而且往往是不加掩飾的認同。
《沉睡的大固其固》中媼高娘為阻止魏瘋子招致禍患,請小鎮(zhèn)所有居民吃還愿肉,還每天給魏瘋子豆腐吃,但媼高娘在為小鎮(zhèn)的居民祈禱時被一墻之隔的魏瘋子砸死。而魏瘋子卻在媼高娘出殯后的第三天也凍死了?!都獊喆笫搴退哪箞觥纺箞鐾馊舆M的女孩子,高考失意后被財政科長的浪蕩公子玩弄了感情,因懷孕又被父母親所不齒,一時想不開便投河自殺了。
在遲子建眼里死亡是一件尋常的事情,死亡一如出生般自然,有人出生就有人死亡。死亡在漠河村里并不是一件讓人驚訝、恐懼的事情,甚至算不上一件大事,死亡早已是融進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北極村童話》里慈祥的老奶奶“老蘇聯(lián)”在將近年關的時候就睜著眼睛“永遠地睡了”③,而姥姥和猴姥卻對老奶奶的死簡單下了一個定義“老蘇聯(lián)也上了年紀了,倒也屬喜喪”④。
《初春大遷徙》中把小生靈當作全部生活意義的焦婆,在親身孵化小雞和小鵝的漫長歲月中慢慢熬盡了自己的精血,直至有一天焦婆和往日一樣撫摸小雞的時候,“蜷著身子倒在地上……全身心的血脈……散盡了”⑤。焦婆的丈夫同樣在一個清晨的日子死了,然而他的死卻沒有引起大伙的注意,“死有什么可怕的。祖祖輩輩的人就這么悄沒聲死去的多了?!雹?/p>
《苦婆》中,苦婆是在春夏時節(jié)的一個早晨倒下的,奇怪的是她仿佛預料自己會離開世界并且寫好遺書。村里的人對苦婆的死去一點也沒有覺得痛惜,甚至是淡然的,對苦婆死前的態(tài)度是“等著吧,她活著,日子還會苦的——苦巴精!”⑦待到苦婆死后,“苦婆死了,他的苦日子就該結束了……苦巴精熬干油了?!雹?/p>
“在小說中,遲子建用冥想創(chuàng)造出一個靈魂和夢境存在的世界,死亡在這些小說中已經(jīng)不能讓人生死兩隔。”⑨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或以夢境的方式,或以無處不在的幻覺,為我們撥開生活的迷霧以及生存困境的面紗。
《北國一片蒼?!分械奶J花經(jīng)常會夢見死去的父親:“爸,你不必在我的夢中痛苦地捉住什么。你安詳?shù)厮??!雹馓J花時常夢見愧疚的父親,夢見他棕黑色的臉,蘆花每次都會哭濕了眼角。
《重溫草莓》采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夢境與現(xiàn)實相互交織在一起,“我”得以與已經(jīng)離開“我”和母親多年的父親重溫久違的溫暖以及他寬大的手掌。化作魂靈的父親回家?guī)ё吡司门P在床的母親,她要和父親一起去采摘草莓了。
遲子建的代表作《樹下》中的七斗是一個身世凄慘的孩子,母親病死,父親不管不問最后也因車禍而死,她一直寄養(yǎng)在蠻狠的姨父姨母家。突如其來的槍擊,姨父一家子都死了,七斗幸存下來。此后,在七斗漂泊的一生中,死去的姨父一家化作了樹精靈會經(jīng)常邀請七斗去做客。姨母每次都會準備好吃好喝的東西給七斗;而姨父則會對七斗表示懺悔,后悔當初自己對七斗所做的獸性行為。
遲子建從小就與自然打交道、與民俗相融合,自然和民俗都對遲子建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在遲子建眼里,一樹一草、一石一物都有生命和靈魂,她懂得如何使用技巧把這些富有靈性的物象運用到寫作之中來寄托她的死亡之思。遲子建為了完成對死亡主題的突顯,追述死亡敘事的藝術,采用了大量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有些獨具匠心的意象遲子建還會反復使用,比如墓園、蝴蝶、白雪、樹、月光、鳥、馬等,這里著重分析墓園、白雪和馬三種意象。
墓園是人們最后的歸宿,是靈魂得以安息的地方,是生者對死者追緬的場所。墓園是遲子建作品中關于死亡敘事最直觀的意象,讀者大都可以通過“墓園”的相關敘事來直觀感受作者賦予墓園的死亡意蘊。在遲子建的文學世界中,死亡不是令人恐怖的,同樣,墓園也不是冷冰冰、陰森森的,墓園雖然讓人憂傷,但更多的是生者對死者的溫情追憶和尊敬。
《吉亞大叔和他的墓場》中吉亞大叔在墓園里看管墳場,有時還會邀請村民和小孩到墓園玩耍,并且說:“我的墓場上開的花可是不許人采的喲……死人就跟落花朵一樣的?!?所以孩子們一點也不覺得墓場恐怖,相反孩子們都喜歡去墓園,看到新墳還會惋惜又一朵花落了。吉亞大叔經(jīng)常會帶上酒壺,一邊為墓園的場子除草,一邊和死者嘮一下家常,哼哼唱唱,日子就這樣溜走了。
在《白雪的墓園》中,“我的眼前又一次地出現(xiàn)墓園的情景……一切都那么使人夢魂縈繞”?。父親并沒有遠去,他只是住在了那片溫馨的墓園里。父親的白雪墓園是那么寧靜和溫馨,連愛哭的母親找到父親的白雪墓園回來后,她表現(xiàn)出的狀態(tài)都是那么的迷醉,一改從前的低迷。家里的親人再也沒有陷進父親逝去的悲痛之中,墓園也不再是令人睹墓傷懷的地方,更多地轉(zhuǎn)化為對父親的思念和回憶。
雪是遲子建作品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意象,或是表現(xiàn)寒冷的季節(jié),或是渲染凄冷的氛圍,或是烘托主人公的心境、傳達主人公對遙遠親人的思念,甚至白雪在遲子建的作品中已經(jīng)具備了治愈的功能,這里以《北國一片蒼?!贰ⅰ侗睒O村童話》為例。
《北國一片蒼茫》中,雪花勾起了蘆花對身世悲慘經(jīng)歷的往事回憶,但“天地如此和諧……她覺得一顆沉重的心正在自己的身體里被爽意的雪花輕輕托起”?。也正因為如此和諧的雪景,使得蘆花也被感染了,蘆花的眼淚也變得和雪一樣亮晶晶了。蘆花的心境更加明朗,希望這素凈、明亮的雪也能夠給她相知的人帶去爽意和清新,希望遙遠的他們也能夠被爽意的雪所治愈。
《北極村童話》 中,“粘粘的雪花飛舞在空中……樹上結滿了棉桃似的花”?,如此的雪景就像因不能去找老奶奶玩耍的難過心境一樣。待到我發(fā)現(xiàn)在院子門前的雪地,可以借著捕鳥的機會讓老奶奶看到我,同時又不引起姥姥懷疑的時候,連粘粘的雪也變得松軟可愛了。后來,奶奶在寒冷的臘月里死去了,我難過的昏過去了。醒過來,“雪地一片銀白,一群雀兒飛過頭頂,留下一片吱吱喳喳的叫聲”?。素凈明朗的雪地,充滿生氣的鳥群讓因奶奶的離開而感到傷心的我慢慢地治愈了,仿佛那片雪撫慰了受傷害的我。
紅馬和小白馬是遲子建作品中非常獨特的意象,它們在遲子建的小說《樹下》中寓意深厚,貫穿了七斗的生平遭遇。紅馬象征了死亡,每次出現(xiàn)四匹紅馬的時候,七斗的身邊都會有親人死去。而小白馬和鄂倫春人的出現(xiàn)即代表了七斗縹緲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希望和信念。
七斗在母親的葬禮上,恍惚間看到四匹紅馬拉著她的母親越走越遠,甚至還能聽到馬蹄聲。七斗第一次看到小白馬,是母親死后在惠集小鎮(zhèn),小白馬消失在道路盡頭的一幕,深深地印在了七斗的腦海里,從此鄂倫春人和小白馬成了七斗的期待。第二次遇到鄂倫人的馬隊是七斗跟隨姨母去斯洛古參加姥爺?shù)脑岫Y,她分明看見為首的正是熟悉的老人騎著紅馬,同樣小白馬仍然落在后頭。七斗在受到姨父蠻橫的強暴時,她恍惚間看到“一駕馬車慢慢地駛來,七斗看見了四匹神色憂戚的紅馬”?,七斗生命的缺口漸漸地浮現(xiàn)了,她已不再期待春天鄂倫春人的到來。七斗又一次看到了紅馬,那是在姨父一家受到槍擊而死的葬禮上。“她平靜地跟在馬車后面,聽著她無法掙脫的馬蹄聲?!?在葬禮結束后,七斗果真又看見了鄂倫春的小伙子騎著白馬經(jīng)過,他要去迎接新娘,七斗的心里越加孤獨了。再一次見到小白馬已是七斗將成為米三樣的新娘時,盡管一眼就認出了那匹還算漂亮的小白馬,但它已呈現(xiàn)衰老之勢,七斗心里一片悲涼和悸動。七斗最后一次看到小白馬是她攜同丈夫帶著奄奄一息的孩子多米途徑鄂倫春人居住的區(qū)域時。在這一站,七斗看見了已暮年且將要被宰殺的白馬,它認出了七斗并發(fā)出了嘶啞的叫聲。
終究小白馬的主人死去了,小白馬和多米這些在七斗生命中占據(jù)重要地位的都將離七斗而去。在這種不斷遭受死亡的陰影之中,七斗由一開始的悲痛萬分,到難以復加的窒息,再到平靜地接受親友死亡的降臨,七斗無疑就是遲子建所要大力頌揚和推崇的“向死而生”的堅強人物。
遲子建著力于表現(xiàn)死亡對人的理性價值,通過死亡現(xiàn)象來揭示人生存的困境,探討死亡的審美內(nèi)蘊,體現(xiàn)文學家的社會責任。在遲子建的筆下,死亡是帶有詩情畫意的,是溫情的,用濃重筆墨來渲染死亡的過程不是遲子建的追求,她所追求的是借死亡現(xiàn)象來追述生命的意義以及人性之中的美好。“遲子建面對死亡是從容超然的,她筆下的死亡是另一種生的開始,生命在死亡之后還可以得到另一種延伸,向死而生?!?/p>
在遲子建的作品《親親土豆》中,丈夫秦山發(fā)現(xiàn)自己患有不治之癥后,擔心治療影響家庭以后的生活,決定放棄治療并獨自回家鄉(xiāng)收獲土豆。妻子李愛杰默默尊重他的決定,她和往常一樣為他洗衣、做飯、鋪床甚至同床而眠。在秦山的葬禮上,李愛杰知道丈夫不喜歡煤渣的味道,給他的墓里注滿了他最愛的土豆,希望他的靈魂能夠記著回家的路。在李愛杰準備離開墓園的時候,有一只圓滾滾的土豆爬到了她的鞋子邊上,“李愛杰憐愛地看著那個土豆,輕輕嗔怪道:‘還跟我的腳呀?’”?。
在《白雪的墓園》中,母親在父親離去的那天開始,眼睛就多了一粒紅點,怎樣也無法消除。一天早晨,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母親偷偷地找到了被大雪覆蓋的父親的墓園,回來以后,那粒藏在母親眼睛里的小小的紅點消失了。也許是父親咽氣時因為母親沒有送他去墓園,才執(zhí)意留下不愿離開的痕跡,待母親送他到墓園時才心滿意足地離開了。盡管親人的逝世充滿了悲痛,但死亡本身的傷痛不是遲子建所要表達的。死亡的傷痛因人性之間的美好、愛人相互間的惦念大大地緩和了。
“而田園詩般的小說中,遲子建平靜地書寫著人世間的生生死死,生死的輪回和往復在她看來是最普通的自然邏輯。”?遲子建認為生死都是自然的,死亡只是生命延續(xù)的另一種表達方式,無須為生命的消逝而感到過分的恐懼和戰(zhàn)栗,她寫死,也寫生,生死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命的意義就是“向死而生”的過程。
①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版,第177頁。
② 叔本華:《叔本華美學隨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頁。
③④⑤⑥⑦⑧??? 遲子建:《北極村童話》,作家出版社1989年版,第7頁,第78頁,第170頁,175頁,第286頁,第288頁,第25頁,第71頁,第78頁。
⑨? 范慧敬:《論遲子建小說中的死亡敘述》,2012年河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集,第1頁,第52頁。
⑩?? 遲子建:《北國一片蒼?!?,人民出版社2011版,第92頁,第209頁,第75頁。
?? 遲子建:《樹下》,河南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頁,122頁。
? 遲子建:《親親土豆》,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