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董哲仁
“道”是老子學說的核心?!暗馈笔侨f物之母,宇宙之源。但是“道”無形無像無聲,如何形象地表述“道”的高深理論?老子選擇了世人最熟悉的物質(zhì)——自然界的水來隱喻“道”。這樣才有了“上善若水”的著名論述。
“道”是老子學說的核心。
《道德經(jīng)》第一章第一句話就開宗明義寫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是:“道”,說得出,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名。
“道”的特征是什么呢?老子認為“道”是無形無像、不可感觸的,然而其作用無限。老子這樣表述: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經(jīng)》四章)
大意是:“道”不可見,而用它用不完。是那樣深沉啊,它好像是萬物的祖先。它不露鋒芒,超脫糾紛,含蓄著光耀,混同著垢塵。它是那樣無形無像啊,似亡而實存。我不知道它來自何處,只知道它出現(xiàn)在象帝之先。
老子進一步解釋“道”的無形無像:它看不見,聽不見,觸摸不到。老子寫道: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道德經(jīng)》十四章)
大意是:看它看不見,叫做“夷”;聽它聽不見,叫做“?!保幻恢?,叫做“微”。這三者無法進一步追究,它實在是一個東西。
老子又說: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jīng)》一章)
大意是:可以說它們(“有”和“無”)都是深遠的,極遠極深,是一切微妙的總門。
看來“道”實在是太玄妙了。讀者諸君可能會問,這是不是故弄玄虛呢?其實不然。在中國哲學史上,“道”的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正因為是首創(chuàng),所以正面表述它遇到困難,因為沒有與“道”相對應恰當?shù)拿~來表示它的特性和本質(zhì)。既然“道”無形無像無聲,那么如何將自己頭腦中這些高深的理論傳達給世人?又如何讓學者們理解呢?我們可以推想,老子可能為此感到十分苦惱。
睿智的老子是不會被難倒的。他選擇了以水喻“道”。那么為什么選擇水呢?老子認為,唯有水具有高尚的品格,最接近于“道”的完美。
老子對于水可謂情有獨鐘,這可能與老子的籍貫有關。老子是春秋時期人,籍貫是陳國苦縣,后楚國滅陳,苦縣屬楚國。老子學說發(fā)軔于荊楚,他后來到了北方。老子繼承荊楚文化,首先表現(xiàn)在對水的歌頌。據(jù)任繼愈先生考證,孔子和老子應是同時代人,老子長孔子10 到20 歲??鬃由钤诒狈洁u魯,孔子也講到過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鬃舆€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钡巧钤谇G楚的老子對于水的歌頌與理解遠遠超過孔子。荊楚之地,江湖縱橫,樹木繁茂,魚米之鄉(xiāng),老子對于滋養(yǎng)萬物的水有深刻的印象。老子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道德經(jīng)》八章)
大意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于幫助萬物而不與爭利。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我們看到,老子把最高的禮贊獻給了自然界的水。老子這樣描述水的高尚品德:它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爭利,愿意去眾人不愿去的卑下垢濁的地方,它能忍辱負重,盡其所能去幫助別人,而不與別人爭名奪利。最后一句“故幾于道”,點明了主題。世間萬物中,水的品格最高尚,只有它最接近“道”,因此老子選擇了水來隱喻無形無像的“道”。對水的禮贊實際上是對“道”的禮贊。
那么,水有哪些高尚的品格呢?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jīng)》八章)
居住要(像水那樣)安于卑下,思想要(像水那樣)清明深邃,交友要(像水那樣)仁愛,言談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動要(像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像水那樣與世無爭,才不犯過失。
老子特別贊揚了水所具有的以柔克剛的品格: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經(jīng)》七十八章)
大意是: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能勝過水的,因而沒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能勝強,柔能勝剛,這個道理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就是沒有人照著做。
老子的“以柔克剛”思想,反映了他高超的辯證法。柔與剛,強與弱,興與廢,取與舍,進與退都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轉(zhuǎn)化。老子進一步闡述了“以柔克剛”思想: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道德經(jīng)》三十六章)
大意是:將要收斂它,暫且擴張它;將要削弱它,暫且增強它;將要廢棄它,暫且興起它;將要奪取它,暫且送給它。這就叫深沉的預見,柔弱勝剛強。正如魚隱藏在深淵之中,國家的有效武器也不輕易展示出來。
這一段闡述了事物的兩重性以及矛盾轉(zhuǎn)化的辯證關系,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在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都會走到某一個拐點,此時事物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變化,即所謂“物極必反”。在歙與張、弱與強、廢與興、取與舍這四對矛盾對立統(tǒng)一體中,老子認為事物必然向有利于柔弱一方發(fā)展,最終會戰(zhàn)勝剛強一方。老子認為,柔弱的東西里面蘊含著內(nèi)斂,往往富于韌性,生命力旺盛,有很大的發(fā)展余地。相反,貌似強大的東西,由于它的顯揚外露,往往失去發(fā)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與剛強的對立之中,老子斷言柔弱方終究會戰(zhàn)勝剛強方。后人把老子的“以柔克剛”思想用于軍事和政治領域。柔弱一方要戰(zhàn)勝剛強一方還需要足夠的智慧和計謀,自己的利器和工具不能讓對方掌握。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對“道”作了全面的闡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這段的大意是:有一個渾然一體的東西,它的存在先于天地。它既無聲息,又無形體,它不依靠外力,循環(huán)運行永不停止。它當?shù)闷鹛煜氯f物的母親。我不知道怎樣稱呼它,把它叫做“道”。勉強再給它取個名字叫做“大”?!按蟆狈Q作消逝,消逝到極遠,從極遠又返還。
老子告訴人們,“道”先于天地萬物而存在?!暗馈笔菬o聲、無形的,非人的感官所能感知。“道”又是運動的,周而復始。宇宙中有四種偉大的存在:道、天、地、人。“道”是最高的,它是萬物之母。人,僅僅是自然宇宙的一部分,當然不可能是宇宙自然的主宰。
人類認識世界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原始人群,處于渾渾噩噩狀態(tài),靠狩獵采摘獲得食物以果腹。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到了游牧、農(nóng)耕時代,人們認識進步了,試圖追問人和萬物的起源。先民們設想存在具有超自然力的造物者,以后又抽象由幾種基本物質(zhì)(或稱元素)構(gòu)成了宇宙:西方哲學家提出了水、氣,或火,或原子;古代印度認為“四大種”(地、水、火、風);古代中國提出“五行”(金、木、水、火、土)。老子首先提出了“道”為萬物的原始,這是人類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一次飛躍。老子“道”的理論的提出,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對人類宇宙觀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貢獻。
老子指出,“道”是萬物的總根源。他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jīng)》四十二章)
大意是:宇宙原始處于混沌狀態(tài),混沌開始分化,分化再分化,產(chǎn)生千差萬別的東西。萬物內(nèi)涵陰陽對立的勢力,陰陽在看不見的氣中得到統(tǒng)一。
任繼愈先生認為,“中國學術的傳統(tǒng)習慣,不斷對古代著作給予富于時代精神的解釋。每一個新時代的解釋中都注入了每一時代新內(nèi)容,老學看來萬古常新,正是由于廣大研究者隨時注入新內(nèi)容、新解釋,所以它不會成為不變的考古研究對象,而是人們生活中不可中斷的精神營養(yǎng)?!?/p>
筆者認為,老子在這里討論了宇宙起源這一根本性的問題,這是千百年來哲學家和科學家所關注的嚴肅話題。古往今來,哲學界和科學界對宇宙起源提出了許多假說,其中“宇宙大爆炸”是近年較為流行的一種。
當代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在《時間簡史》中指出:“哈勃的發(fā)現(xiàn)暗示存在一個叫大爆炸的時刻,當時宇宙的尺度無窮小,而且無限緊密,在這種條件下所有科學定律并因此所有預見將來的能力都失效了。如果在此時刻之前有過些事件,它們將不可能影響現(xiàn)在所發(fā)生的一切。所以我們可以不理它們,因為它們并沒有可觀測的后果。由于更早的時間根本沒有定義,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人們可以說,時間在大爆炸時有一個開端。”霍金進一步解釋:“在過去的某一時刻(約100億年到200億年之前),臨近星系之間的距離為零。在這個被我們稱之為大爆炸的那一時刻,宇宙的密度和時空曲率都是無窮大?!被艚鸫蚱屏藗鹘y(tǒng)意義上時間無論是從前還是未來都是無窮的概念,認為存在著一個起點,在這個起點時刻,宇宙的尺度無窮小,而其密度無窮大。就在這一時刻,發(fā)生了宇宙大爆炸。宇宙不斷向外膨脹擴大,這個過程至今仍然持續(xù)進行?,F(xiàn)在,我們再回到老子的論述。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這里,“道”可以理解為構(gòu)成宇宙萬物的原始材料。宇宙處于混沌狀態(tài),在這種混沌狀態(tài)下,宇宙處于靜止狀態(tài),也沒有什么變化發(fā)生。從“道生一”這一時刻開始,宇宙的運動開始了?!暗郎唬簧?,二生三,三生萬物?!泵枋隽擞钪娌粩喾只瘮U張的過程。也許老子怕人們不理解這個過程的目的,最后專門加了一句:“三生萬物”,萬物就是宇宙。這昭示老子在這里闡述了宇宙生成的過程。這個過程有一個時間起點,從這個起點開始,作為構(gòu)成宇宙原始物質(zhì)的“道”開始不斷分化擴展。至于一、二、三這幾個數(shù)字,并不是實指具體的事物和具體數(shù)量,而只是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的一個過程。至于“沖氣以為和”,有學者認為,“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tài),萬物在這種狀態(tài)中產(chǎn)生。萬物背陰而向陽,并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蕩中而形成新的和諧體。
老子提出的宇宙起源理論,是通過哲學思辨,提出了原始物質(zhì)通過演變、分化、擴張過程,生成了宇宙萬物??茖W家們是通過天文觀察和邏輯推理,提出若干宇宙生成模型,形成了若干假說。不難看出,兩千多年前老子的宇宙起源理論,與近現(xiàn)代理論成果有不少相似之處,這使我們不能不對先賢的崇高智慧產(chǎn)生無比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