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甜甜(長安大學人文學院)
“通感”這一術語被確定的時間較晚,但通感理論自東周開始就已經(jīng)在詩詞中運用了,歷史十分悠久。蘇軾詩詞中大量出現(xiàn)通感現(xiàn)象,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種是感覺的移借,即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這些外在感覺的相互融合互通;另一種是五官聯(lián)覺與思維、情感等精神感覺的融合,這一深層次的通感的實現(xiàn),往往需要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塑造意象,感知意境。想象和聯(lián)想是蘇軾詩詞通感藝術實現(xiàn)的心理基礎。
通感既包括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這些外在感覺的相互移借,即我們常說的“聯(lián)覺”,也包括喜、怒、哀、樂等精神感覺的融合,這種精神感覺也被稱為“心覺”,即人的感受、情感、意志等,“聯(lián)覺”和“心覺”彼此融通形成通感。
“通感”這個術語能被確定下來,貢獻最大的是錢鐘書,1962 年他在《文學評論》上發(fā)表了《通感》一文,曾提到“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身等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線。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確定了“通感”這一術語,之后才被普遍使用。
“通感”這一術語出現(xiàn)的時間較晚,但自東周開始,通感就已經(jīng)在詩詞中運用了,發(fā)展歷史十分悠久。屈原《九歌·湘夫人》中有“目眇眇兮愁予”,“目”和“愁”即是視覺和心覺相結合形成通感的表現(xiàn),望著湘夫人降落的那片北洲之地,心生惆悵之感?!扒镲L” “洞庭波”和“木葉下”把通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風本來是無形的,看不到的,而在這句詩中以洞庭起波和秋葉飄落的視覺畫面凸顯出了風的存在,形容風的姿態(tài)用的詞語是“嫋嫋”,意思是綿長不絕的樣子,風以視覺的形態(tài)從而被人所看到?!读凶印ぶ倌帷分幸灿嘘P于通感的描述,“以耳視而目聽” “體合于心,心合于氣,氣合于神,神合于無”“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無不同。心凝形釋,骨肉都融”這些描述均體現(xiàn)出感官間的相互挪移。南北朝時期詩人庾肩吾詩中寫道:“已同白駒去,復類紅花熱。”也是用了通感的手法,用觸覺寫視覺,形容視覺看到的紅花,沒有用常見的形容詞花香、花繁等,而是用了表示觸覺的“熱”,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花朵的繁茂以及顏色的鮮艷。通感發(fā)展到唐宋代愈發(fā)成熟,很多詩詞中都運用了通感的手法。如李賀的“柳邊深院,燕語明如翦?!币砸曈X寫聽覺,燕子呢喃歡快的叫聲就像剪刀一樣,把叫聲具體化,聲音仿佛能夠被看見。
蘇軾很多詩詞都涉及了身體感官描寫,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有些詩詞只用了一種感官,如描寫處身于境的視覺:“但見兩崖蒼蒼暗絕谷,中有百道飛來泉。縈林絡石隱復見,下赴谷口為奔川?!绷鼷悎A轉的聽覺:“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木攙天長??椭酆翁巵恚胯柚辛鲿r抑揚。”清寒雄麗的觸覺:“風露舒涼”(《題〈西湖詩卷〉》其三)、“氣凜冽而秋凄”(《酒子賦》)。清麗典雅的味覺:“味盎盎其春融兮”“黑黍黃粱初熟后,朱柑綠桔半甜時?!庇奈⑸钸h的嗅覺:“草木含幽香”(《西齋》)、“疏影微香”(《減字木蘭花》)有些詩詞使用了通感的手法,如以視覺寫聽覺、以聽覺寫視覺、以味覺寫視覺等,詳細內容在下文中闡述。相比于單個感官的使用,蘇軾詩詞中運用較多的是通感,往往一句詩里同時運用了多種感官,豐富了詩詞的意蘊。蘇軾通感藝術心理得以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到了“六根互用”思想的影響,即人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心覺可以相互為用,六根功能互不相分,從而達到所追求的“圓通悟道”的境地,蘇軾踐行了這一思想,通感在其詩詞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1.以視覺寫聽覺
蘇軾常常運用通感的手法,把內心的情思經(jīng)由聯(lián)想轉化為具體可感的事物,無形的聲音化作了生動的藝術形象呈現(xiàn)出來,聲音仿佛能被“看見”,這方面體現(xiàn)最明顯的要屬他的詩歌《水調歌頭》了,“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遠,飛絮攪青冥。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躋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边@是蘇軾寫的描寫音樂的詩歌,無形的音樂很難描寫,詩人以視覺的生動形象來寫音樂節(jié)奏的抑揚起伏。樂曲開頭輕柔緩和,詩人以一對男女夜晚在昏暗的燈光下親密地竊竊私語這樣的畫面來表現(xiàn)。隨著曲調變得高亢,畫面由戀愛中的男女轉為在戰(zhàn)場上馳騁的英勇戰(zhàn)士,慷慨激昂。緊接著又以遠方的暮云和飛揚的柳絮來寫悠遠的音樂,百鳥和鳴的畫面浮現(xiàn)于腦海中。樂曲中的高音就像攀登峭壁一般,十分耗體力;樂曲由高音轉為低音,如同從懸崖跌落。音樂曲調是無形的,而作者把樂曲的流轉變化以視覺形象來表現(xiàn),變抽象為具體,生動形象,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除此之外,《老饕賦》中也運用了這一巧思,以實寫虛,“忽累珠之妙唱,抽獨繭之長繰?!币彩且砸曈X寫聽覺,歌聲如同掉落的珠子一般清脆,如同抽絲一樣悠遠綿長,將沒有空間的歌聲以視覺畫面展示,喚起了類比的聯(lián)想。
2.以聽覺寫視覺
蘇軾對于外物的感受力是打破常規(guī)的,往往能選擇獨特的視角感知世界,這與他豐富的聯(lián)想與想象密不可分。蘇軾《夜行觀星》中寫道:“天高夜氣嚴,列宿森就位。大星光相射,小星鬧若沸?!边@首詩與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有異曲同工之妙,蘇軾詩中“鬧若沸”將小星星擬人化,把小星星喧鬧到沸騰,活潑可愛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用“鬧”字形容無聲的星夜景色,視覺里獲得了聽覺的感受,視聽結合,別有一番風味。
3.以味覺寫視覺
蘇軾擅長用通感手法描寫事物的形象,這種手法具有驚人的感染力,用味覺來表現(xiàn)視覺,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飽滿,仿佛自身已經(jīng)嘗到了味道,沉浸在詩人的形象思維里,妙趣無窮。在《南鄉(xiāng)子·梅花詞和楊元素》寫道:“花謝酒闌春到也,離離,一點微酸已著枝?!泵坊ㄊ㈤_期間多次宴飲,喝酒的目的是給梅花助興。如今,梅花已經(jīng)凋零,只剩下枝頭的青梅。蘇軾在這里沒有直接寫滿枝青梅的樣子,而是以青梅的味道“微酸”來寫青梅的形象,十分新穎,耐人尋味。《桂酒頌》:“百卉甘辛角芳馨,旃檀沈水乃公卿?!薄案省焙汀靶痢倍际敲鑼懳队X的,此詩中并沒有按照常規(guī)寫法描述花朵的樣子,而是用味覺來描寫花卉,別出心裁。
4.味覺和觸覺的通感
味覺和視覺的互通表現(xiàn)了詩人對了客觀事物獨特的感受,他觀察感知外物是非常細膩的,豐富詩詞的內涵的同時也能調動讀者的想象?!杜c朱康叔二十一之十九》云:“冬深寒澀,尤宜慎護”元豐三年的冬天,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常常擔心康叔的身體,雖然不能時常陪伴左右,但是內心時時惦記,貼心地告訴他深冬時節(jié),天氣寒冷,定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皾笔潜硎疚队X的詞語,用在這里,即是以味覺之“澀”突出身體觸覺之“冷”,把寒冷寫得十分生動?!墩{笑令·歸雁》:“歸雁,歸雁,飲啄江南南岸。將飛卻下盤桓,塞外春來苦寒。寒苦,寒苦,藻荇欲生且住?!边@是蘇軾離開黃州前往汝州途中所寫,詞中多次出現(xiàn)“苦”和“寒”,仔細分析這兩個字會發(fā)現(xiàn),“苦”是身體感官中的味覺,“寒”是觸覺,當兩者在詞中連用時,不管“苦寒”還是“寒苦”,“苦”都從味覺轉化為觸覺,主要突出的是寒冷,包括身體之冷和心理之冷。
5.視覺和觸覺的通感
蘇軾這一類詩詞也很多,較為典型的是《阮郎歸·暗香浮動月黃昏》:“雪肌冷,玉榮真。香腮粉未勻?!碧K軾這首詩中“雪”是視覺形象,“冷”是身體的觸覺,“雪肌冷”連用時,視覺上的“雪”仿佛轉化成了觸覺之感,體現(xiàn)出感官的融合互通。與此類似的通感還體現(xiàn)在《西江月·梅花》中“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碧K軾這首詞是被貶嶺南惠州期間創(chuàng)作的,為了悼念一直陪伴著他的侍妾朝云,實際上是借花喻人,用梅花的高風亮節(jié)來寫朝云的美麗的容貌和高潔的人品。“玉”和“冰”都是眼睛所能看到的,屬于視覺具象,而用在該詞中,“玉骨”“冰姿”連用時,“玉”和“冰”轉化為了觸覺之感,給人以冰涼的感覺。
通感不僅是感覺的挪移,還包括五官聯(lián)覺與心覺的融合。這種更深層次的通感,往往需要經(jīng)由聯(lián)想與想象塑造意象,創(chuàng)設意境來感知。
1.意象聯(lián)想
“淡月朦朧,更有微微弄袖風?!保ā稖p字木蘭花·玉房金蕊》)
“淡煙籠月繡簾陰。畫堂深?!薄督亲印つ伡t勻臉襯檀唇》)
“送客歸來燈火盡,西樓淡月涼生暈?!保ā稘O家傲·送客歸來燈火盡》)
“惆悵孤帆連夜發(fā),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顰?!保ā杜R江仙·一別都門三改火》)
“渡斜煙淡月籠沙,遠路微香趁馬?!保ā段鹘隆ぴ伱贰罚?/p>
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味覺包括酸、甜、苦、辣、咸,《荀子·正名》指出味覺包括:“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異。”以上詩詞中均出現(xiàn)了“淡”這一味覺,與此相關聯(lián)的還有“月”視覺意象。這說明了味覺與人的心覺相融通時,往往是把人的思想移挪至意象,借意象表達情思。
詩詞中出現(xiàn)的都是朦朧的月色,淡淡的月光,相比明月來說,淡月是富有詩意的,整體渲染了淡雅的氛圍,創(chuàng)造出情意綿綿的意境,給人一種清新之美。如第一首詞中,借月亮的朦朧美來寫美人,朦朧的淡月好似一層柔紗,罩在美人的肌膚上,微風吹來,好似卷起了美人的衣袖?!懊廊恕薄盎ā薄霸隆毕嗷ヒr映,渲染出柔情素雅之美。
蘇軾詩詞中的“淡月”意境有時是為了掩藏他內心的郁結,是其愁悶、不滿、矛盾心理的掩蓋?!暗瓱熁\月繡簾陰”即表達了這樣的思想,這首詞是蘇軾離開四川到京師考試時,親眼看見的宮廷生活,內心的不滿借此詩得到抒發(fā)。這里的月色依舊是朦朧的,但是一個“陰”字就明顯有別于之前的恬淡平和的氛圍,整體的環(huán)境是陰沉的,灰蒙蒙的月夜里使得繡簾陰暗起來了,襯托出侍妓晦暗的心理。蘇軾除了看到淡淡的月,還看到了殿堂深處的黑暗,淡月下的黑暗,其實是作者心靈上的陰影,表達了對艷情風氣的不滿與厭惡。
淡月意象除了表達素雅朦朧的意境以及掩藏內心愁悶矛盾的郁結外,蘇軾詩詞中大量的淡月意象都表達的是淡淡的憂愁以及感傷的情緒?!拔鳂堑聸錾鷷灐睂懗隽俗髡呓琛暗隆币庀笫惆l(fā)送客歸來后悲傷凄冷的感受,一個“涼”字,一語雙關,既表達出月亮的寒意,又體現(xiàn)出作者內心的悲涼之感,憂愁涌上心頭,襯托出對友人深厚的懷思感情。“送行淡月微云”表達了相同的情感,這首詞是蘇軾在杭州送別錢穆父而作,淡月縈繞著悲傷的情緒,送別友人時,看到云色微茫月光淡淡之景,心生哀怨之情?!般皭潯币辉~直抒胸臆,知曉友人連夜就揚帆出發(fā)時,傷感之情難以隱藏,直接用“惆悵”抒發(fā)內心情感。
“渡斜煙淡月籠沙”這首詞是東坡為悼念侍妾朝云去世所寫,淡月依然渲染了悲涼的氣氛,作者很巧妙地用六個景物來烘托梅花的凋零,“斜煙”“淡月”“遠路”“微香”等,渡口的淡月與凋謝的梅花相輝映,遠方的道路上只剩下梅花殘存的一絲絲香氣,朝云伴著淡淡月光走進了另外一個世界,悲傷眷戀之情一時涌上了心頭。
蘇軾詩詞中的淡月意象是詩意的、靈性的,他所創(chuàng)造的素雅意境,是他暫時逃離現(xiàn)實生活的詩意想象。他內心郁結的憂傷、矛盾通過淡月意象得到釋懷,有時淡月并不是詩詞內容的主體,但淡月總是可以渲染詩詞的感情基調,淡月籠罩的憂傷化作了蘇軾詩詞的顯性符號和情感表達的選擇。
2.意境感知
聯(lián)覺與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等心覺的融合,這種通感在詩人創(chuàng)設的意境中得到凸顯。意境是情感與意象的融合,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客觀事物經(jīng)由聯(lián)想與想象,在腦海中形成意象,多個意象與情感的交通即形成意境,為通感體驗提供了空間。想象在通感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一種感覺聯(lián)想到另一種感覺,抑或現(xiàn)實意象聯(lián)想到虛幻意象,作者的思緒隨想象在意境中實現(xiàn)超越時空的體驗。
蘇軾的《有美堂暴雨》這首詩即是五官聯(lián)覺與心覺在意境中得到融合的典型,“游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云撥不開。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十分瀲滟金樽凸,千杖敲鏗羯鼓催。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瑰?!边@首詩將聽覺、觸覺、視覺、嗅覺與心覺相融合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且多處運用想象以及比喻的修辭手法進行渲染其意境?!耙宦暲住笔锹犛X,凸顯出雷霆的迅猛,“頑云”是視覺,可看出云層的濃密,“撥”是動覺,突出力度。詩句開篇直接展示了大暴雨的聲勢。第三句是想象之景,黑風襲來,可以把海浪掀立半空,風起云涌的氣勢寫得驚心動魄。第四句中的“飛”“過”“來”三個動作,寫出了大雨呼嘯而來的壯觀景象。五六句用比喻的修辭和想象的手法生動寫出了詩人站在吳山對暴風雨的獨特感受,雨中的西湖就像酒滿將溢的酒杯,雨點落下的聲音就像萬鼓齊鳴,鏗鏘有力。
酒的意象又聯(lián)想到李白,突發(fā)奇想,這場大雨是為了喚醒醉酒的李白,想象十分奇特。這首詩蘇軾完全調動了自身的感官,發(fā)揮自己獨特的感受能力,再加上豐富的想象,創(chuàng)設了壯麗雄奇的意境,表達出豪放不羈、起伏激蕩的情緒。身處這樣的意境中,我們內心也會被深深撼動吧?
蘇軾為送別柳子玉所作的《昭君怨·送別》亦是如此,體現(xiàn)了聽覺、視覺、觸覺和心覺的融合,整體營造出了感傷的意境。如果想象自己身處其境,江天之際彌漫著如煙一般的愁思,柳絮柔弱無力卻要追著船送別友人,“愁煙”和“飛絮”輕虛空靈,而我自己何嘗不是如此,只不過是漫漫宇宙中漂泊不定的塵埃而已,身處此意境中,憂愁和傷感涌上心頭。五官聯(lián)覺與心覺的融合互通,渲染出強烈的情感氛圍,極具藝術感染力。
蘇軾具有強烈的形象思維和藝術思維,客觀事物完全按照自己感官體驗來感受及描寫,再經(jīng)由聯(lián)想與想象與自己的審美理想融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意境,“通感”是在深入感知蘇軾詩詞意境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蘇軾詩詞中的通感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既包括感官聯(lián)覺的轉移,即視覺、味覺、嗅覺、觸覺、味覺的相互轉移,也包括聯(lián)覺與心覺的融合,這一深層次的通感的實現(xiàn),往往需要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塑造意象,身入其中感知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