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瑋 徐萍(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松江醫(yī)院(籌)消化內科)
炎癥性腸病是一類主要累及胃腸道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在歐美國家,炎癥性腸病已逐步發(fā)展為常見疾病,以往在我國比較少見,但近年來我國的發(fā)病率也呈現迅速上升的趨勢,受到了大家越來越多的關注。該類疾病目前尚無法根治,病程常反復、遷延,往往會伴隨患者的一生,控制不佳會嚴重影響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
炎癥性腸?。↖BD),顧名思義是一種腸道炎癥性疾病,屬于慢性進展性疾病,會隨著時間推移變得越來越重,有人稱之為“綠色癌癥”。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IBD 通常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潰瘍性結腸炎(UC),另一種是克羅恩?。–D)。
(1)UC:最常發(fā)生于青壯年期,發(fā)病高峰年齡為20~49 歲,男女發(fā)病比率差別不明顯。這種疾病通常發(fā)生在直腸以及結腸,尤其是直腸和左半結腸,癥狀以腹瀉、黏液膿血便為主,而且患者腸道黏膜潰瘍往往比較淺,呈連續(xù)性分布。
(2)CD:最常發(fā)生于青年期,發(fā)病高峰年齡為18~35 歲,男性略多于女性。這種疾病可以發(fā)生在患者口腔到肛門之間的胃腸道部位,多發(fā)生在回腸末端和結腸,起病多數比較隱匿,常見癥狀為腹痛、腹瀉、體重減輕等。腸道黏膜潰瘍相對于潰瘍性結腸炎較深,潰瘍常呈間斷、跳躍分布,如果整個腸壁受到損傷,可能會引起腸腔狹窄甚至腸梗阻、腸穿孔等并發(fā)癥,亦可出現肛周膿腫、肛瘺等肛周病變。
炎癥性腸病還是一種腸道受累為主的系統(tǒng)性疾病,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腸外表現,例如皮膚黏膜病變(結節(jié)性紅斑、壞疽性膿皮?。?、眼部病變(虹膜炎、葡萄膜炎)、關節(jié)病變(外周性關節(jié)炎、脊柱關節(jié)炎)、肝膽疾?。ㄔl(fā)性硬化性膽管炎)等。有些患者以腸外表現為首發(fā)癥狀。
炎癥性腸病在疾病早期極易被誤診,許多患者出現了嚴重并發(fā)癥后才被確診,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特別是克羅恩病,往往起病比較隱匿,發(fā)病早期不容易被診斷。一般地說,出現反復腹痛、腹瀉超過1 月,或反復出現黏液膿血便,或出現肛周病變的年輕患者,應及時到消化內科就診,進行腸鏡等檢查,明確診斷并接受正規(guī)治療。
很多炎癥性腸病患者不理解自己為什么會患上這種疾病。目前炎癥性腸病的病因尚不能完全明確,它是一種由遺傳、環(huán)境及免疫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導致的復雜疾病。
(1)遺傳因素:炎癥性腸病患者的子女較正常人群罹患炎癥性腸病的概率更大(克羅恩病比潰瘍性結腸炎的遺傳風險更高)。
(2)免疫因素: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導致患者出現異常的免疫反應。異常的免疫反應會使免疫系統(tǒng)對消化道中正常細胞進行攻擊,導致胃腸道黏膜發(fā)生炎癥病變,而且持續(xù)性損傷造成慢性炎癥。
(3)藥物因素:長期服用非甾體消炎藥(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抗生素、避孕藥等藥物可能增加炎癥性腸病發(fā)病或復發(fā)的風險。
(4)飲食因素:飲食中如果長期攝入加工食品或西餐等可能會導致炎癥性腸病的發(fā)生或癥狀加重。
(5)其它因素:吸煙者患克羅恩病的風險增加;此外,精神心理因素也與炎癥性腸病的發(fā)病有關。
臨床中關于該疾病的治療方式較多,包含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
(1)一般治療:疾病活動期患者飲食應嚴格遵醫(yī)囑,有時需要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甚至禁食。炎癥性腸病患者營養(yǎng)不良的發(fā)生率較高,需要加強營養(yǎng)支持,甚至需要腸外或腸內營養(yǎng)。針對存在貧血患者在治療中需要補充鐵劑,如果患者貧血嚴重,需要積極進行輸血治療。
(2)藥物治療:目前藥物治療已取得很大進展,可以通過藥物來有效地控制患者癥狀。由于患者病情程度以及個體化情況存在差異,因此藥物治療中需要嚴格按照醫(yī)囑進行用藥,而且不能隨意停藥。常用的治療藥物有以下幾種:①氨基水楊酸制劑(如柳氮磺吡啶、美沙拉秦等):具有良好的抑制炎癥效果,適用于癥狀相對較輕的炎癥性腸病患者,分為口服制劑和栓劑(或灌腸液);②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如潑尼松或甲潑尼龍等),該類藥物應用于癥狀較重的活動期患者,或者通過上述藥物療效不佳患者;但這類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對較高,例如增加感染風險、出血風險,引起骨質疏松、血糖升高等,不可長期應用,也不可突然停藥;③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沙利度胺等),該類藥物通常應用于糖皮質激素治療無效或依賴的患者維持治療,用藥時需定期進行血液檢查,特別要警惕骨髓抑制的發(fā)生;④生物制劑(如英夫利西單抗、維得利珠單抗、烏司奴單抗、阿達木單抗等):針對炎癥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靶向生物制劑在臨床上已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為傳統(tǒng)治療療效不佳的患者帶來了福音。生物制劑一般應用于有預后不良危險因素的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患者。
(3)手術治療:外科手術治療適用于經積極的內科治療效果不佳或出現并發(fā)癥(如大出血、穿孔、梗阻或癌變等)的患者。
(4)其他治療:近些年來,選擇性白細胞吸附療法、干細胞治療、糞菌移植等新型治療方法不斷涌現,為炎癥性腸病患者帶來良好的治療前景。
炎癥性腸病堪比“癌癥”,是因為它有終身復發(fā)的可能,給患者生活和健康帶來很多麻煩。導致炎癥性腸病復發(fā)的因素較多,日常生活中需要患者做好自我管理,預防疾病復發(fā)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做好病史管理,嚴格遵循醫(yī)生的醫(yī)囑治療,不能隨意停藥或減量,并定期到門診復診,有病情變化應及時與醫(yī)生溝通,及時復查相關的檢驗、檢查;
(2)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
(3)樹立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及時排解不良情緒,堅定疾病治療信心,積極學習相關的疾病知識,應該努力與疾病化敵為友、和諧共處;若因心理因素造成生活質量較差的患者,應前往精神心理科進行治療;
(4)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熬夜,戒煙酒;
(5)做好飲食管理,在日常生活中應避免進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難消化的食物,可選擇質軟、易消化、少纖維素又有營養(yǎng)、有足夠熱量的食物??山⒆约旱娘嬍橙沼?,及時發(fā)現能改善或加重病情的食物,并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及時進行飲食方案的調整。
炎癥性腸病作為慢性疾病的一種,難以被徹底治愈,容易反復發(fā)作,但它之所以被稱作“綠色癌癥”,是因為患者如果按照醫(yī)生的要求進行積極治療后,臨床癥狀可以明顯好轉,疾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一般來說不會影響患者壽命。疾病預后與患者自身病情的嚴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并發(fā)癥密切相關,如果患者病情輕微,其預后較好。但如果患者病情嚴重,并伴隨多種并發(fā)癥,預后可能欠佳。該疾病病死率低,但如果不治療或治療不得當,出現了嚴重并發(fā)癥,如出血、穿孔、梗阻、腸瘺、癌變等,可能會危及患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