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統(tǒng)計,宋代及之前的正史中“大人”一詞共出現(xiàn)633 次,其中296 次是指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在宋代,稱官員為大人乃是“認爹”。見官稱“大人”之風(fēng)是從元朝開始的,或是“夷風(fēng)異俗”的繼承。
“最令我接受不了的是,劇中人物每見到一位官員,都畢恭畢敬地稱呼對方為‘大人’,滿銀幕都是‘大人’……”學(xué)者吳鉤日前批評某部關(guān)于南宋歷史的電影濫用“大人”一詞。因為“大人”之謂,在宋朝只是用來稱呼父親的。
不過,雖說在宋代,稱官員為大人乃是“認爹”,但大人并非單指父親,還有很多意思。
“大人”一詞最早見于《周易》(本刊有售,全6 冊,原價1580 元,現(xiàn)價268 元)。在《易經(jīng)》的卦爻辭中共出現(xiàn)12 次。其中的大人品德高尚,身居高位,主管農(nóng)桑、判定訟事。
大人還管占卜?!对娊?jīng)》(本刊有售,全3 冊,特惠價158元)說“大人占之”,漢代鄭玄說大人是占卜夢境的圣人。
有大人就有“小人”?!墩撜Z》中,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本?、圣人和大人,意思的區(qū)別不大。
孟子也有名句,比如“大人勞心,小人勞力”。在孔孟看來,小人地位低,因為人品不行,無知者無畏。
墨家、法家、道家都談大人。墨子中的大人和賤民、人民相對,而韓非子口中的大人,則與細民(普通百姓)相對。
莊子心中的大人,特立獨行。他提出的標準是“大人無己”:“是故生無爵,死無謚,實不聚,名不立,此之謂大人。”大人應(yīng)該不重名、不重利,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現(xiàn)在把有一技之長的人叫達人。達人最初見于《左傳》“圣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后必有達人”。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也有“君子安貧,達人知命”之句,達人和大人標準統(tǒng)一,就是要知天命。
大人,究其本義,應(yīng)指高人,即高個子的人。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大”字,是正面而立的人形,而“人”字,則是側(cè)面而立的人形?!按蟆弊址胖虚g,“人”字放兩邊,個子高所以地位高。
身高有硬標準。《說文解字》(本刊有售,全4 冊,原價696 元,現(xiàn)價180 元)載,“夫,丈夫也。一人長八尺,故曰丈夫”。學(xué)者王獻唐認為:“周代男子稱丈夫,稱大人,稱大夫,稱丈人,稱大丈夫?!?/p>
“大人國”的傳說由來已久?!渡胶=?jīng)》(本刊有售,全4冊,原價298 元,現(xiàn)價180 元)中的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船(操舟的意思)。一曰在丘北”。
《博物志》中的大人國,“其人孕三十六年,生白頭,其兒則長大,能乘云雨而不能走,蓋龍類。去會稽四萬六千里”。
《列子》里的大人,幾步可以跨越五座大山,一下能背起六只大鰲。
秦始皇和漢武帝好道訪仙,是在找大人,找大人國。《史記》(本刊有售,全6 冊,原價1580 元,現(xiàn)價268 元)載,秦始皇一統(tǒng)六國,收天下兵聚咸陽,鑄十二金人,因為“時大人見臨洮,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漢武帝拜公孫卿為郎訪仙,“言夜見大人,長數(shù)丈,就之則不見,見其跡甚大,類禽獸云。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言‘吾欲見巨公’,已忽不見”。
伏羲是夷人先祖。東方稱夷,夷字從大從弓。《說文解字》釋:“東夷從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壽,有君子,不死之國?!睎|夷有九族,又稱九夷,孔子也想去九夷找大人:“子欲居九夷?;蛟唬郝?,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
《后漢書》載,東夷有挹(yì)婁,是古肅慎的前身?!霸诜蛴鄸|北千余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這里的人善射,“弓長四尺,力如弩”。部落“無君長,其邑落各有大人”。
不僅是挹婁,漢時少數(shù)民族,如匈奴、鮮卑、烏桓的部落頭領(lǐng)均尊號“大人”。五代時,后漢蘇逢吉《漢高祖實錄》載,契丹分為八部,“八族之長,皆號大人,稱刺史,常推一人為王,建旗鼓以尊之”。
據(jù)統(tǒng)計,宋代及之前的正史中“大人”一詞共出現(xiàn)633次,其中296 次是指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據(jù)清代趙翼《陔余叢考》,一般而言,唐宋以來,仕宦相稱,平輩或下屬呼字,對上呼丈,公卿貴胄稱呼其官位。
見官稱“大人”之風(fēng)是從元朝開始的,或是“夷風(fēng)異俗”的繼承。
漢代時,父親開始被稱作大人?!妒酚洝份d,劉邦少時游手好閑,劉太公偏愛老二劉仲。稱帝后,值未央宮建成,劉邦向其父敬酒說:“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chǎn)業(yè),不如仲力。今某之業(yè)所就孰與仲多?”
大人并非單指父親,只要是長輩,都可稱大人。
東漢名士范滂,因為黨錮之禍入獄。他在與母親訣別時說:“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贝颂幍拇笕朔Q呼的是范母。唐代柳宗元稱呼劉禹錫之母,同樣說“無辭以白其大人”。
西漢疏廣和疏受是叔侄,并稱“二疏”。漢元帝為太子時,二疏負責(zé)教他讀書,榮耀一時。漢元帝十二歲已經(jīng)通曉四書五經(jīng),疏廣勸疏受和自己一起急流勇退,歸老還鄉(xiāng),疏受說“從大人議”。這里的大人指稱叔伯。
隋唐至宋,史籍中稱呼大人,確實多是子稱父,宋代更是如此。費袞《梁溪漫志》載:“世惟子稱父為大人,若施之于他,則眾駭笑之矣?!?/p>
凡事無絕對,在詩文中還應(yīng)小心辨別求證。李白《與韓荊州書》中,有一句“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全篇均以君侯稱韓朝宗,此處的大人,呼應(yīng)小技,應(yīng)解為圣賢。
古時父親之謂,不勝枚舉。大人之大是基本項。
《廣雅》釋:“翁公叟爸爹,父也?!睋?jù)學(xué)者蔡英杰考證,“大”音轉(zhuǎn)為“爹”,“爹”音轉(zhuǎn)為“爺”;“公”的本義是年高位尊的男性,語義同樣源自“大”,“翁”同樣是從“公”音得來。再有“父”與“夫”同源,本義均為成年男性,語義亦源自“大”,“爸”可以看作“父”之異文。
爺,本字作耶,最早見于晉代。王羲之《雜帖》:“吾平平,但昨來念玄度,體中便不堪之。耶告?!碧铺诮o高宗手敕,落款亦作“耶耶敕”。
宋人《冷廬雜識》列舉歷代典籍中的父親稱謂,如《周易》稱父母為“嚴君”,《爾雅》稱“考”,《戰(zhàn)國策》稱“公”,《列子》稱“家公”,《史記》稱“翁”,《韓詩外傳》稱“先生”,《晉書》稱“大人”,《舊唐書》稱“哥”,《古詩》稱“耶”,閩俗稱“郎罷”,關(guān)東稱“罷罷”等。
宋人稱父,見于宋代筆記中的詞有爹、爸、郎罷、爺、大人、老子、老兒、先子、家父等。
到了清代,梁章鉅在《稱謂錄》中更是窮舉了九九八十一種父稱。
除了大人,如爺、君、老爺、公、先生等詞,又可作官稱。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歷代都是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