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恩曈
位于后海的宋慶齡故居,我只去過兩次。
第一次是參加一個探訪名人故居的活動。我是帶著完成任務(wù)的心態(tài)踏進大門的。時值暮春,這故居里滿眼是深深淺淺的綠。一大片草坪是郁郁蔥蔥的綠,草坪旁的小溪是宛如碧洗的清澈的綠,小溪邊的高大槐樹嫩綠滿枝,小山上的涼亭旁,油松撐起了一朵朵綠油傘,而曲徑通幽處是濃似靛藍的不知名的綠……在這一片多彩的綠中,我漸漸放下了心中的任務(wù),真心沉浸其中。這座宅院好靜?。∥彝蝗幻俺鰝€想法,即使拿上一本最枯燥的書,就坐在這一片寧靜的綠中,我也會甘之如飴地將它一氣讀完。這樣想著,我索性在小溪旁坐下,感受那若有似無的流水聲。
猛一抬頭,我看到了兩樹清綠,樹身頗為粗壯,根部相接,樹枝卻兩向分開,越離越遠,樹葉顏色在這一院深淺黛綠中,突出的是那種淺淺的新綠,陽光灑在上面,閃閃發(fā)光更偏銀色。應(yīng)該是海棠吧,現(xiàn)在春夏之交,早已花謝花飛,只留新葉滿枝。早聽說,這故居里有納蘭性德親手栽植的古樹,看這虬勁之姿,必是無疑。想來已有三百歲年紀,一直站在此處看花開花落,仿佛就是那“香徑晚風(fēng)寒,月在花飛處”,“只恐夜深花睡去”的納蘭公子在花影中“空凝貯”,卻等不到心上人,只能悵然嗟嘆……
第二次,是在次年的仲春,我惦記著那海棠,想著早些去看它,可它卻毫無花朵。轉(zhuǎn)了一圈,我發(fā)現(xiàn)一處銘牌,清楚寫著“性德手植”,卻叫衛(wèi)矛,不覺心中不快,知是自己會錯意了。我悻悻欲歸,卻被一隊游人裹挾著來到了故居的主樓。透過玻璃窗,樓東竟是老式四合院,院中有兩株海棠正開得爛漫,花枝遮天蔽日,遠看如云霞般明燦,一陣春風(fēng)吹來,一片粉紅花雨,幾羽白鴿在花雨中穿梭,正應(yīng)了納蘭詞中的“落紅片片渾如霧”?;秀遍g,在那花雨中,出現(xiàn)了宋慶齡先生的身影。先生非常喜歡海棠花,因為海棠雅號解語花。宋慶齡從到孫中山先生身邊工作開始,就一直追隨他,宋慶齡先生善解人意,溫柔體貼,同時又鐵骨錚錚,在大是大非面前,和孫中山同仇敵愾,不畏迫害,就像海棠花一樣看似溫柔,實則堅強。暮年的宋慶齡先生,喜歡在這兩樹海棠下散步,也喜歡親手用這海棠果實調(diào)制果醬送給身邊的工作人員,更喜歡在這兩樹海棠下與鴿子為伴,寄托情思。因為孫中山先生喜愛鴿子,而海棠就是宋慶齡先生的化身……我想象著這些情景,不覺有些癡了。
也許是冥冥中的安排,多思情長的納蘭性德和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宋慶齡先后成為了這里的主人,他們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也交織在這海棠花影間,而樹下的我置身其中,遙望海棠,憑吊過往,像極了穿越時空的問候。
我想,名人故居當然是名人曾經(jīng)生活過的地方,但相比于別致優(yōu)雅的環(huán)境,風(fēng)格各異的房屋庭院,那些融入其中的濃濃的人文色彩和令人動容的前塵往事所傳遞出的美好情感,才是這些故居真正影響世人的力量。
點評
這篇游記寫得極富詩情畫意,將多思情長的納蘭性德和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宋慶齡融入了溫柔又堅強的海棠花影間。小作者分兩次來描述自己游覽名人故居的情境,第一次的平中出奇與第二次的奇中帶癡,藝術(shù)化地展現(xiàn)出了故居帶給“我”的沖擊力。正如文中所言,那些融入其中的濃濃的人文色彩和令人動容的前塵往事所傳遞出的美好情感,才是這些故居真正影響世人的力量,這樣深刻而富有哲理的感悟太難得了。
(虞夢瑩)